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方法总结:熟记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二】 三角形外接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如图,将△AOB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ABO=60°,若△AOB的外接圆与y轴交于点D(0,3).(1)求∠DAO的度数;(2)求点A的坐标和△AOB外接圆的面积.解析:(1)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即可直接求解;(2)在直角△AOD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得OA和AD的长,则A的坐标即可求得,然后利用圆的面积公式求解.解:(1)∵∠ADO=∠ABO=60°,∠DOA=90°,∴∠DAO=30°;(2)∵点D的坐标是(0,3),∴OD=3.在直角△AOD中,OA=OD·tan∠ADO=33,AD=2OD=6,∴点A的坐标是(33,0).∵∠AOD=90°,∴AD是圆的直径,∴△AOB外接圆的面积是9π.方法总结:图形中求三角形外接圆的面积时,关键是确定外接圆的直径(或半径)长度.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说课稿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2)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3) 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三)反馈练习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华罗庚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反比例函数知识的应用,我设计了例2的后续问题,让学生练习。使课堂教学能前后连贯。 例2中的新建蓄水池工程需要运送的土石方总量为4×104m3,某运输公司承担了该项工程运送土石方的任务。 ①运输公司平均每天的工程量υ(m3/天)与完成运送任务所需要的时间t(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②运输公司共派出20辆卡车,每辆卡车每天运土石方100 m3,则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该任务? 可以通过此类题反馈本节所学,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及时加强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四)回到引例,前后呼应 ①现在大家能否利用我们刚掌握的知识来策划发动群众献爱心呢?

  •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2教案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2教案

    本节课开始时,首先由一个要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截出两块面积不等的正方形,引导学生得出两个二次根式求和的运算。从而提出问题: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这样通过问题指向本课研究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本节课是二次根式加减法,目的是探索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法则,在设计本课时教案时,着重从以下几点考虑:1.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引入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再由学生自主讨论并总结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2.四人小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法则的教学与整式的加减比较学习。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概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兴趣。

  •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教案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教案

    教师节就要到了,李欣同学准备做两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贺卡送给老师以表示祝贺,其中一张面积为288平方厘米,另一张面积为338平方厘米,如果用彩带把贺卡镶边会更漂亮,她现在有1.5米的彩带,请你帮忙算一算她的彩带够不够用.(2≈1.414)解析:可以通过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进一步求出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与1.5米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解:贺卡的周长为4×(288+338)=4×(122+132)=4×252≈141.4(厘米).∵1.5米=150厘米,150>141.4,∴李欣的彩带够用.方法总结:本题是利用二次根式的加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三、板书设计二次根式综合运算化简求值实际应用经历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熟悉二次根式的化简,了解根号内含有字母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利用二次根式的化简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运算过程中巩固知识,与小组成员交流总结方法.

  •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运算2教案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运算2教案

    1.关于二次根式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形式上看,二次根式是以根号“ ”表示的代数式,这里的开方运算是最后一步运算。如 , 等不是二次根式,而是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或二次根式的运算;(2)当一个二次根式前面乘有一个有理数或有理式(整式或分式)时,虽然最后运算不是开方而是乘法,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仍叫做二次根式,而前面与其相乘的有理数或有理式就叫做二次根式的系数;(3)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可以是某个确定的非负实数,也可以是某个代数式表示的数,但其中所含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得该代数式的值为非负实数;(4)像“ , ”等虽然可以进行开方运算,但它们仍属于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1) ; (2) ; (3) ;(4)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5)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

  •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及其化简1教案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及其化简1教案

    方法总结:(1)若被开方数中含有负因数,则应先化成正因数,如(3)题.(2)将二次根式尽量化简,使被开方数(式)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因式),即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面学到).探究点三:最简二次根式在二次根式8a,c9,a2+b2,a2中,最简二次根式共有()A.1个 B.2个C.3个 D.4个解析:8a中有因数4;c9中有分母9;a3中有因式a2.故最简二次根式只有a2+b2.故选A.方法总结:只需检验被开方数是否还有分母,是否还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三、板书设计二次根式定义形如a(a≥0)的式子有意义的条件:a≥0性质:(a)2=a(a≥0),a2=a(a≥0)最简二次根式本节经历从具体实例到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实数运算律和运算法则,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能否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能否确认结果的合理性等等.

  •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运算1教案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运算1教案

    1.会用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进行简单地运算;(重点)2.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公式.(难点)一、情境导入下面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借助什么运算法则或运算律解释它?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类型一】 二次根式的乘法计算:(1)3×5; (2)13×27;(3)2xy×1x; (4)14×7.解:(1)3×5=15;(2)13×27=13×27=9=3;(3)2xy×1x=2xy×1x=2y;(4)14×7=14×7=72×2=72.方法总结:几个二次根式相乘,把它们的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如果积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一定要化简.【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除法计算a2-2a÷a的结果是()A.-a-2 B.--a-2C.a-2 D.-a-2解析:原式=a2-2aa=a(a-2)a=a-2.故选C.

  •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及其化简2教案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及其化简2教案

    属于此类问题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具体数字,此时化简的条件已暗中给定,②恒为非负值或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如(1)小题。③给出明确的条件,如(2)小题。第二类,需讨论后再化简。当题目中给定的条件不能判定绝对值符号内代数式值的符号时,则需讨论后化简,如(4)小题。例3.已知a+b=-6,ab=5,求 的值。解:∵ab=5>0,∴a,b同号,又∵a+b=-6<0,∴a<0,b<0∴ .说明:此题中的隐含条件a<0,b<0不能忽视。否则会出现错误。例4.化简: 解:原式=|x-6|-|1+2x|+|x+5|令x-6=0,得x=6,令1+2x=0,得 ,令x+5=0,得x=-5.这样x=6, ,x=-5,把数轴分成四段(四个区间)在这五段里分别讨论如下:当x≥6时,原式=(x-6)-(1+2x)+(x+5)=-2.当 时,原式=-(x-6)-(1+2x)+(x+5)=-2x+10.当 时,原式=-(x-6)-[-(1+2x)]+(x+5)=2x+12.当x<-5时,原式=-(x-6)+(1+2x)-(x+5)=2.说明:利用公式 ,如果绝对值符号里面的代数式的值的符号无法决定,则需要讨论。方法是:令每一个绝对值内的代数式为零,求出对应的“零点”,再用这些“零点”把数轴分成若干个区间,再在每个区间内进行化简。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教案

    教学目标:1.能利用三角函数概念推导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特殊角30°、60°、45°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 预习导航 ☆一、链接:1.如图,用小写字母表示下列三角函数:sinA = sinB =cosA = cosB =tanA = tanB =2. 中,如果∠A=30°,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如果∠A=45°,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二、导读: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完成下面填空: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教案

    解:过点B作BF⊥CD于点F,作BG⊥AD于点G.∴四边形BFDG矩形,∴BG=FD.在Rt△BCF中,∠CBF=30°,∴CF=BC·sin30°=20×12=10(cm).在Rt△ABG中,∠BAG=60°,∴BG=AB·sin60°=30×32=153(cm).∴CE=CF+FD+DE=10+153+2=12+153≈37.98≈38.0(cm).所以,此时灯罩顶端C到桌面的高度CE约是38.0cm.方法总结: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8题【类型三】 利用三角板测量物体的高度如图,在活动课上,小明和小红合作用一副三角板来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已知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AB是1.7m,他调整自己的位置,设法使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保持水平,且斜边与旗杆顶端M在同一条直线上,测得旗杆顶端M仰角为45°;小红眼睛与地面的距离CD是1.5m,用同样的方法测得旗杆顶端M的仰角为30°.两人相距28米且位于旗杆两侧(点B、N、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出旗杆MN的高度(参考数据:3≈1.7,结果保留整数).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三角函数测高2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三角函数测高2教案

    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在Rt△MEC中,∠MCE=α,AN=EC=l,所以tanα= ,即ME=tana·EC=l·tanα.又因为NE=AC=a,所以MN=ME+EN=l·tanα+a.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应用1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应用1教案

    然后,她沿着坡度是i=1∶1(即tan∠CED=1)的斜坡步行15分钟抵达C处,此时,测得A点的俯角是15°.已知小丽的步行速度是18米/分,图中点A、B、E、D、C在同一平面内,且点D、E、B在同一水平直线上.求出娱乐场地所在山坡AE的长度(参考数据:2≈1.41,结果精确到0.1米).解析:作辅助线EF⊥AC于点F,根据速度乘以时间得出CE的长度,通过坡度得到∠ECF=30°,通过平角减去其他角从而得到∠AEF=45°,即可求出AE的长度.解:作EF⊥AC于点F,根据题意,得CE=18×15=270(米). ∵tan∠CED=1,∴∠CED=∠DCE=45°.∵∠ECF=90°-45°-15°=30°,∴EF=12CE=135米.∵∠CEF=60°,∠AEB=30°,∴∠AEF=180°-45°-60°-30°=45°,∴AE=2EF=1352≈190.4(米).所以,娱乐场地所在山坡AE的长度约为190.4米.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借助仰角、俯角和坡度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教案

    解:作∠B的平分线交AC于点D,作DE⊥AB,垂足为E.∵BD平分∠ABC,CD⊥BC,DE⊥AB,∴CD=DE.设CD=x,则AD=1-x,AE=2-BE=2-BC=2-3.在Rt△ADE中,DE2+AE2=AD2,x2+(2-3)2=(1-x)2,解得x=23-3,∴tan15°=23-33=2-3,tan75°=BCCD=323-3=2+3.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15°和75°的直角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15°和75°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三、板书设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0° 45° 60°sinα 122232cosα 322212tanα 331 32.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问题课程设计中引入非常直接,由三角板引入,直击课题,同时也对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整体的复习,效果很好.设计引题开门见山,节省了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讲解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时也很细,可以说前部分的教学很成功,学生理解的很好.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计算1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计算1教案

    如图,课外数学小组要测量小山坡上塔的高度DE,DE所在直线与水平线AN垂直.他们在A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45°,再沿着射线AN方向前进50米到达B处,此时测得塔尖D的仰角∠DBN=61.4°,小山坡坡顶E的仰角∠EBN=25.6°.现在请你帮助课外活动小组算一算塔高DE大约是多少米(结果精确到个位).解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关系表示出BF的长,进而求出EF的长,得出答案.解:延长DE交AB延长线于点F,则∠DFA=90°.∵∠A=45°,∴AF=DF.设EF=x,∵tan25.6°=EFBF≈0.5,∴BF=2x,则DF=AF=50+2x,故tan61.4°=DFBF=50+2x2x=1.8,解得x≈31.故DE=DF-EF=50+31×2-31=81(米).所以,塔高DE大约是81米.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计算2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计算2教案

    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出 ),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36.538 445 77.再按键:显示结果为36゜32′18.4.所以,x≈36゜32′.例5 已知cot x=0.1950,求锐角x.(精确到1′)分析根据tan x= ,可以求出tan x的值,然后根据例4的方法就可以求出锐角x的值.四、课堂练习1. 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sin24゜,cos51゜42′20″,tan70゜21′,cot70゜.2. 已知锐角a的三角函数值,使用计算器求锐角a.(精确到1′)(1)sin a=0.2476; (2)cos a=0.4174;(3)tan a=0.1890; (4)cot a=1.3773.五、学习小结内容总结不同计算器操作不同,按键定义也不一样。同一锐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互为倒数。在生活中运用计算器一定要注意计算器说明书的保管与使用。方法归纳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常常使用计算器帮助我们处理比较复杂的计算。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应用2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应用2教案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二)能力训练要求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经历弄清实际问题题意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选择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欲望.教具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所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认识了不等式及其解集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加以学习的。学好本节课内容,对以后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次函数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2、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整体接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普通的学生弱,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设计并且通过与以前知识进行类比的方法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2、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对一元一次解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2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2篇

    1.通过实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2.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集的概念。3.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有关不等式组的概念.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教学难点:在数轴上确定解集.五、教学手段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垂径定理教案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垂径定理教案

    方法总结:垂径定理虽是圆的知识,但也不是孤立的,它常和三角形等知识综合来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知识融会贯通,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类型三】 动点问题如图,⊙O的直径为10cm,弦AB=8cm,P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求OP的长度范围.解析:当点P处于弦AB的端点时,OP最长,此时OP为半径的长;当OP⊥AB时,OP最短,利用垂径定理及勾股定理可求得此时OP的长.解:作直径MN⊥弦AB,交AB于点D,由垂径定理,得AD=DB=12AB=4cm.又∵⊙O的直径为10cm,连接OA,∴OA=5cm.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OD=OA2-AD2=3cm.∵垂线段最短,半径最长,∴OP的长度范围是3cm≤OP≤5cm.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明确OP最长、最短时的情况,灵活利用垂径定理求解.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能确定最值时的情况.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