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阿房宫赋》 (一、 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文本骈散结合,感情激越,想象丰富,感染力强,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要求,设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虚词、实词以及各种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3、学习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案引导,初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合作探究,把握主旨,赏析艺术技巧。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1. 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体会小说结构严谨、清新俊逸的写作风格。2. 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通过品味生动的细节来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4.通过把握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教学重点是:通讯员及新媳妇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但我们决定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自己搜集有关“百合花”的知识资料,自主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自主归纳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课堂上采用情景激趣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明确:1.“孤光”象征受谗并被贬到边地的作者,表达了孤独落寞、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情。2.“冰雪”运用比喻形容作者的心胸,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内在品格。3.“孤光”与“冰雪”相互映衬,月之明衬托了冰之洁,反之亦然,类似“素月”与“明河”的相互关系。4.“自照”中“自”表现了作者淡然自适与傲岸不羁的处世心态,“孤光自照”属于托物言志。问题7:分析下片第二、三句的表达效果明确:1.“短发萧骚”的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2.“襟袖冷”与“沧浪”暗示环境转向惊涛拍岸,风起云涌,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3.“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伟岸风骨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
(三)说目标鉴于以上学情分析,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定位,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通过设置任务情境,带领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表达的有针对性、论述的层次逻辑性以及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其中以表达的有针对性为教学重点,以论述的层次逻辑性为难点。(四)说理念根据课标和教材特点,结合学情,授课将依托“学为中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积极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三、教学实施(一)设定学习情境为引导广大学生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学校辩论社拟设定辩题——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展开辩论。有同学说坚决抵制外来文化(正方),也有同学说要积极吸收(反方)……那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辩手,你将在《拿来主义》中如何撷取素材呢?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整体感知阶段,综合利用自由朗读、齐读和示范朗读,让学生借助诵读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育中,提倡诵读,因为这种方式是心、口、耳、目并用,感知的强度比单一感官的感受极大增强,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提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也要求采用语感与语理相互促进的办法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语感与语理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这一活动。多读几遍,不仅可使其义自见,也可使其意自明、其理自通、其气自涌。(三)鉴赏诗歌,重点突破在多样的朗读活动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首现代诗,它在语意和诗意理解上并不像古典诗歌那样有着语言、历史及手法方面的障碍。但是,这并不代表现代诗就不值得仔细品味、认真咀嚼,经典的现代诗依然有着其浓浓的诗味和诗性。我将借助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来指导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我们先从学生最熟悉、赏析起来最容易的修辞手法入手,学生呈现了以下自主学习的成果。
一、说目标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品读、赏读,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3.了解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确定以上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理解和明确散文应该“读什么”和学会散文应该“怎么读”,然后在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不断增强散文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作业:a.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b.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得到的启示。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1.情境导入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电影《赤壁》的几张图片,通过“赤壁之战”将三国时期这场经典战争诸葛亮的智谋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走进历史,激发想象力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过后,再向他们说,这只是历史中的一部分,在“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一生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他是怎样用精辟的诗句概括的。2.讲授新课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后,迅速将他们带入课文讲授阶段。第一,进行作者介绍,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诗人的经历、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及写作背景。第二,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第三,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字词改换后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原诗中的画线字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词显得直白而又重复。通过文本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拓展练习部分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问题,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互动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点拨: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重点突破一)1、分析环境描写 探讨边城的景美?(重点突破二)2、分析人物形象 探讨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至此,以三要素为切入口,文章的重点已分析完毕,下一个步骤就是突破难点。第二课时首先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5分钟)(四)(难点突破)探究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5分钟)2、有人说:《边城》从头到尾都隐藏着一种淡淡的愁绪,说说你的认识?从这篇小说中你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的哪些显著的写作特点?(15分钟)这是两个定向设问的探究题,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突破难点,探究文章主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我用多媒体向学生 介绍《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对于第一个题,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比如“美”“爱”“纯”“和谐”“自然”等等,只要能基本概括,理由充足即可。
“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总之,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设计意图:用流行语概念引导学生去解读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个人原因: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社会的原因: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词。这个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本诗的作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以瑰丽的想象,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离的梦境。整首诗以七言为主,但不拘格律限制,行笔恣意洒脱,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说学情】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侧重识记背诵,学生具备了一些文体知识,但还缺乏对古典诗歌进行系统性鉴赏的能力,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这四个教学目标。语言方面,要能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思维方面,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分析、感悟诗歌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能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提高鉴赏能力;文化方面,要能够品味诗人情感,感受其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9课的课文。它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共同入选该册教材第三单元阅读古诗词,感悟人生这一学习专题。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词的名篇,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美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这些诗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能力,在分析、鉴赏中感悟前人丰饶的情思,博大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鼻矶所作。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壮阔。全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壮阔意境,感受豪放词风;同时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5、赏析诗歌:(1)结合书本注释,读懂诗意。并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愁”情的词句。(2)分析叠词的作用(3)选择一个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联系你接触过的诗文,小组讨论这个意象在词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设计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考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联系高考对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范围。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把握诗歌内容,领略其艺术特色,从而体会其情感。所以我在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上我以愁情引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诗歌赏析步骤,通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哀情。)
4、学习任务三:品读,赏析特色,深入探究。(解决“为什么这么陈情“的问题)文学史上,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首推李密的《陈情表》。“抗君命”、“逆圣旨”,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让学生再读课文,结合导学案中的背景介绍,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陈情。 【方法导引】再读文本,深入思考作者除了从亲情入手打动晋武帝,还从哪些方面陈情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梳理归纳,到黑板上展示。教师补充归纳:本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李密是亡国旧臣,惹恼晋武帝,会被株连九族。先以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再以“报国恩”“徇私情”的两难和朝廷以“孝”治国以及自己为官追求等,打消皇帝疑虑,最终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案,以情动人,构思缜密。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凄恻动人。
(三)赏析课文,品味哲理此环节重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首先,我运用问答法解决1.2两个问题。问答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概括和说话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即“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及“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三个句子,最后明确答案: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人生短暂和自然无穷对比生悲、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再以同样的方式分析第4段,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这一过程,归纳出“水与月”、“变与不变”和“自然之无尽藏也”这三层哲理,最后得出是苏轼超然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劝慰了客人,从而达到第5段中“客喜而笑”的结果。设计两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得以把握苏轼由疑惑沮丧到豁然开朗这一情感变化,从而更好的赏析本文。
3. 教学任务二:PPT子任务一、二、三感悟诗情:那么为什么不能轻易对诗人诗歌进行删减呢?除了诗歌语言及内容方面的影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情感是诗歌的尺度,而非长短。下面将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再读诗歌。重点赏析曹操的“忧”与“解”和陶渊明的“误”与“归”。通过编写诗人年谱的方式,呈现诗人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让诗人回到历史现场,让自己代入诗人境遇,以意逆志。通过查阅资料和编写年谱,可以了解到:曹操既能横槊,又能赋诗,如曹丕在《典论·自叙》中所说:“上(曹操)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短歌行》中多用典故和善用比兴或许就源于此。其次,曹操虽出身仕宦,但门第不算高贵,这样的家庭地位让他有着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因此,“唯才是举”是曹操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再次,曹操写《短歌行》的确切时间已难考证,如取赤壁大战前的说法,曹操已五十四岁,来日无多的紧迫感、贤才归附的愿望自然尤为强烈。
第二课时为知人。即利用预习所查到的资料、学生之间的分享以及教师预备的材料,合作探究三个问题:曹操为何如此渴望贤才?天下归心的愿望是否实现?如何评价曹操?本课时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从刘备、曹丕、晚年曹操等多重角度评价曹操,自领角色,利用资料有逻辑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出示不同学者评价,师生共同研讨评价的技巧和原则,尝试写作短小文学评论。这是解决忧的果。第三课时为回味。创设诵读比赛的情境,在比赛和评价中研讨标点符号的作用,如何读出曹操诗歌独特的特点,以及带着对曹操的认识读出自己的理解。(每组评出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评论员,上传优秀视频)。这是为了让学生最后读出忧。第五,板书设计。以上是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板书,体现了分析本首诗的基本思路和学习方法。
四、 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蕴。3、欣赏诗人相关的其他作品及名言,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五、教学过程环节一 常识补充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主要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个文学领域开展。2、① 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