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结:(1)利用列表法估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取值范围的步骤是:首先列表,利用未知数的取值,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分别计算ax2+bx+c的值,在表中找到使ax2+bx+c可能等于0的未知数的大致取值范围,然后再进一步在这个范围内取值,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所要求的精确度为止.(2)在估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取值范围时,当ax2+bx+c(a≠0)的值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时,x的取值范围很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存在使ax2+bx+c=0成立的x的值,即方程的根.三、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估算,采用“夹逼法”:(1)先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其解的大致范围;(2)再通过列表,具体计算,进行两边“夹逼”,逐步获得其近似解.“估算”在求解实际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方程时应用广泛.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会用“夹逼”的思想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的方法.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①分别连接OA,OB,OC,OD,OE;②分别在AO,BO,CO,DO,OE上截取OA′,OB′,OC′,OD′,OE′,使OA′OA=OB′OB=OC′OC=OD′OD=OE′OE=13;③顺次连接A′B′,B′C′,C′D′,D′E′,E′A′.五边形A′B′C′D′E′就是所求作的五边形;(3)画法如下:①分别连接AO,BO,CO,DO,EO,FO并延长;②分别在AO,BO,CO,DO,EO,FO的延长线上截取OA′,OB′,OC′,OD′,OE′,OF′,使OA′OA=OB′OB=OC′OC=OD′OD=OE′OE=OF′OF=12;③顺次连接A′B′,B′C′,C′D′,D′E′,E′F′,F′A′.六边形A′B′C′D′E′F′就是所求作的六边形.方法总结:(1)画位似图形时,要注意相似比,即分清楚是已知原图与新图的相似比,还是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2)画位似图形的关键是画出图形中顶点的对应点.画图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每对对应点都在位似中心的同侧;二是每对对应点都在位似中心的两侧.(3)若没有指定位似中心的位置,则画图时位似中心的取法有多种,对画图而言,以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为位似中心时,画图最简便.三、板书设计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纸盒底面的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根据题意,得(19-2x)(15-2x)=81.整理,得x2-17x+51=0(x<152).方法总结:列方程最重要的是审题,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在列出方程后,还应根据实际需求,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 程,并且都可以化成ax2+bx+c =0(a,b,c为常数,a≠0)的形式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 数,a≠0),其中ax2,bx,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 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 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本课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从中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x可能小于0吗?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x可能大于4吗?可能大于2.5吗?为什么?(3)完成下表x 0 0.5 1 1.5 2 2.52x2-13x+11 (4)你知道地毯花边的宽x(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与同伴交流。探索2: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6)2+72=102,也就是x2+12x―15=0(1)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范围吗?(2)x的整数部分是_____?十分位是_______?x 0 x2+12x-15 所以 ___<x<___进一步计算x x2+12x-15 所以 ___<x<___因此x 的整数部分是___,十分位是___.三、当堂训练:完成课本34页随堂练习四、学习体会:五、课后作业
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一个点P;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两个点P;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三个点P.方法总结:由于相似情况不明确,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注意要找准对应边.三、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2判定定理3本课主要是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常见的辅助线添加方法,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几何思维都获得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综上所述,m=3.易错提醒:本题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字母m的值,但一定要代入判别式验算,字母m的取值必须使判别式大于0,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三、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关系:如果方程ax2+bx+c=0(a≠0) 有两个实数根x1,x2,那么x1+x2 =-ba,x1x2=ca应用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已知方程一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方程的另一根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让学生经历探索,尝试发现韦达定理,感受不完全的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发现关系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首先列表,利用未知数的取值,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分别计算ax2+bx+c的值,在表中找到使ax2+bx+c可能等于0的未知数的大致取值范围,然后再进一步在这个范围内取值,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所要求的精确度为止.(2)在估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取值范围时,当ax2+bx+c(a≠0)的值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时,x的取值范围很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存在使ax2+bx+c=0成立的x的值,即方程的根.三、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估算,采用“夹逼法”:(1)先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其解的大致范围;(2)再通过列表,具体计算,进行两边“夹逼”,逐步获得其近似解.“估算”在求解实际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方程时应用广泛.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会用“夹逼”的思想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的方法.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3、一般地,对于关于 方程 为已知常数, ,试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两个解x1、x2,算一算x1+x2、x1?x2的值,你能得出什么结果?与上面发现的现象是否一致。【知识应用】 1、(1)不解方程,求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① ② (2)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 的值。(3)不解方程,求一 元二次方程 两个根的①平方和;②倒数和。(4)求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是 。【归纳小结】【作业】1、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1,求它的另一个根及 的值。2、设 是方程 的两个根,不解方程,求下列各式的值。① ;② 3、求一个一元次方程,使它的两 个根分别为:① ;② 4、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① ; ② ; ③ ; ④ ;
三:巩固新知1、判断对错:(1)如果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那么它一定是正方形. ( )(2)如果一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它一定是正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四条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2、已知:点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四条边上的中点,并且E、F、G、H分别是AB、BC、CD、A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3、自己完成课本P23的议一议四、小结1.正方形的判定方法.2.了解正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本节的收获与疑惑.
由上表可知,共有6种结果,且每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两次摸出白球的结果有2种,所以P(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白球)=26=13;(2)列表如下:由上表可知,共有9种结果,且每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两次摸出白球的结果有4种,所以P(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白球)=49.方法总结:在试验中,常出现“放回”和“不放回”两种情况,即是否重复进行的事件,在求概率时要正确区分,如利用列表法求概率时,不重复在列表中有空格,重复在列表中则不会出现空格.三、板书设计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画树状图法列表法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游戏为载体,培养学生建立概率模型的思想意识.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反思和拓展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OE=OF=OG=OH.又∵EG⊥FH,∴四边形EFGH为菱形.∵EO+GO=FO+HO,即EG=HF,∴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方法总结: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探究点二:正方形、菱形、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填空:(1)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的矩形是正方形;(5)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的菱形是正方形.解:(1)相等且互相平分(2)相等(3)垂直且相等(4)垂直(5)相等方法总结:从对角线上分析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应充分考虑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防止混淆.菱形、矩形、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且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在于:矩形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是兼具两者特性的更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正方形的边长为4cm,则周长为( ),面积为( ) ,对角线长为( );2))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O点,AC=4 cm,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 周长为( ),面积为( )3)在正方形ABCD中,AB=12 cm,对角线AC、BD相交于O,OA= ,AC= 。4) 1、正方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四个角相等 B、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对角互补 D、对角线相等. 5)、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 ) A、四条边相等 B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对角线相等. 6)、正方形对角线长6,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 ,周长为________. 7)、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原正方形面积的( )A.1/2 B.1/3 C.1/4 D.1/ 5四:范例讲解:1、(课本P21例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注意证明过程的书写2、 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向外画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接CE,BG.求证:BG=CE
(三)活动:我的班徽我设计1.同学们班级就是我们快乐的家,下面我们一起为这个家设计一个班徽,好吗?2.师:要想设计好班徽,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班徽?(学生交流)3.班徽的确应该是一种有着特殊含义的图案。让我们先来看两幅班徽设计图。(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班徽设计图)你能说说他们设计的图案代表了什么意义吗?4.那咱们班具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样的班徽最能突出这一特点呢?(学生交流看法)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班徽设计要求。(板书:体现班风和特点,设计新颖有创意)6.师小结:刚才我们讨论了对班徽的设计要求,下面同学们可以分组进行设计,设计完后要讲出自己设计的班徽含义。(播放轻松背景音乐,学生按要求分组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没有保持安静的标志,同样需要我们小点儿声?(校园的走廊、电梯、商场、餐厅等) 师:孩子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找到我们身边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不论是学校、公园还是商场、银行。这些地方都是公共场所,虽然没有保持安静的的标志,我们也要小点儿声。那么,是不是这些地方我们就不能说话了呢? 5、课件出示电梯场景 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电梯。丽丽和她的2个伙伴正乘坐电梯去上班,这时候他们可以聊天吗?为什么? 师:当电梯来到11楼,又进来的2个人,这是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调节自己聊天的音量,不打扰其他人乘坐电梯。 师:公共场所不是不可以讲话,只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音量,不影响他们,就是文明的行为。
2、猜想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小组交流。3、一般地,对于关于 方程 为已知常数, ,试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两个解x1、x2,算一算x1+x2、x1?x2的值,你能得出什么结果?与上面发现的现象是否一致。【知识应用】 1、(1)不解方程,求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① ② (2)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 的值。(3)不解方程,求一 元二次方程 两个根的①平方和;②倒数和。(4)求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是 。【归纳小结】【作业】1、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1,求它的另一个根及 的值。2、设 是方程 的两个根,不解方程,求下列各式的值。① ;② 3、求一个一元次方程,使它的两 个根分别为:① ;② 4、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① ; ② ; ③ ; ④ ;
一、说教材:《别伤着自己》是《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单元里的第3 课。本课侧重 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形成基本的安全意识,是单 元目标的重要内容。 同时,侧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方 法,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儿 童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 皆因儿童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力。所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日常家居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问题,提高自 我保护意识,是学生形成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 对于新入学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课程标准》 的课程目标中提出了需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自身 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中也明确了相应的学习 指导内容:“健康、安全地生活”的第8 条“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 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第9 条“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 标志,遵守交通规则。
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及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但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实践体验法2.学法活动体验法3.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二)基础训练:填一填。早上遇见老师,我会说:“ !”早上遇见同学,我会说:“ !”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三)能力提升:画一画,你最喜欢的老师,请好朋友猜一猜。这是我们的( )老师。(四)小制作:我要学着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最美的语言,祝福我最喜欢的老师。
3.安全游戏体验:分组选择老师准备的活动物品中选一样物品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现安全游戏,孩子们在体验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知道下课后合理安排好时间,安全游戏。【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学生在课间经常玩的游戏或活动指导学生行动,再通过活动实践巩固认知,在学生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真正体现了鲁杰教授德育生活化理论。】(四)活动总结(延伸)1.出示课间儿歌,读儿歌强化所得。2.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3.总结:下课铃响了,请同学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然后选一种自己活动和同学一起玩。玩的时候要守规则、讲文明、注意安全,这样才能玩得开心快乐哟。【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小结,孩子们在情景解说中“学了就去做”,学生在听到铃声后选自己喜欢的活动,快乐安全游戏,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活动二:同座同学相互认识让学生回忆以前用什么方法认识新朋友的,再引出图中小朋友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拍手唱儿歌、做游戏),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交往方法,同座位小朋友互相交往认识。此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全班学生的表现,如发现不爱与别人交往的学生,及时引导帮助,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三:学做名片并展示交流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一张名片,告知学生交换名片也是认识新朋友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把名片赠送给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引起学生学做名片的兴趣。2、教师示范、教学生学做名片,适时点评学生所做的名片。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全班交换名片,认识更多的新同学。同时教师应随机指导交换名片的礼节。4、把自已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活动四:以歌总结、升华此时学生认识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再以《拍手唱歌笑呵呵》的儿歌作为总结,在学生边唱边跳的氛围中将学生的情绪再次调动,认识到结识朋友的乐趣。五、说课总结本节课的设计围绕调动学生交往的热情,即“拉拉手,交朋友”,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逐步形成交往的技能,为下一节课的活动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学环节,都从学生实际也发,以活动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答时基本只会考虑一般情况,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一些特殊 情况用图片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告诉孩子,考虑问题应该更加全面细致。 4、皮肤保健(教师梳理脉络,利用板书呈现知识要点)(请将护肤品收起来。)【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为学生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护肤品,避免孩子引好奇乱用 大人的护肤品,或涂抹太多等情况。让孩子们每人参与其中,感受学习、实践的乐 趣。(四)小结拓展(机动环节)【设计意图】让孩子懂得知识不仅应该自己掌握,更应该传播分享。此环节意在让 孩子与身边的人分享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梳理了本堂课的知识点,引出了下堂课的 防止冬季疾病的内容。(五)结束语 冬天虽然寒冷,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加强锻炼,就能增强体质;只要我们掌握冬 季保健常识, 就能健康过冬天。 在下节课, 老师还会教大家在冬天怎样预防疾病呢! 祝愿我们班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快乐健康的冬宝宝!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