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幼儿学习按照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3.鼓励幼儿完成多种活动内容,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活动准备 宽窄的纸条若干(同颜色、同长度;同颜色、不同长度);按长短、宽窄、厚薄、高矮、大小、多少等差异排序好的材料纸各一张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活动准备: 雪花片每桌一份,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卡,桌面各贴一个数字(1-7),教师数字卡1—7,塑料花若干,小树、小花、水梨、葡萄数量各为八个。活动过程:1、复习巩固7以内的数:(1)、-----师出示塑料花,引起幼儿种花树的兴趣,幼儿变魔术成为小花树,教师变成魔术师。------魔术师:“小花树们按照你们手里的数字,去找相应的花盆(桌子),把自己种下去!”------幼儿按照自己手中的数字寻找正确的位置。“XXX花宝宝你种 在几号花盆里啊?” (2)、游戏:《花开花落》 师:“小花树在太阳公公和雨姑姑的照顾下,开出了X朵花!” 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拿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师逐一出示数字卡2、3、4。)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画纸,图纸中间是一个小动物的妈妈(教师事先画好)幼儿在动物妈妈的周围画上动物宝宝,数量以6—10不等。如小动物有小熊、孔雀、大象、等等都是幼儿熟悉的。三、活动过程: 1.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我们小朋友去上海动物园春游,小动物看到有这么多小朋友去看它们,非常高兴,它们听说嘉定有儿童公园,它们也想来玩玩。 2.动物妈妈带了许多宝宝,我们先来帮助动物妈妈数数有几个宝宝。 (1)、幼儿人手一份图画纸,分别数数有几只动物宝宝。 重点观察:幼儿寻找被数物体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并能正确进行数数。
4、 填表:相反数 绝对值21 0 -0.75 5、 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分别标出绝对值是6 , 1.2 , 0 的数6、 计算:(1) (2) 五、探究学习1、某人因工作需要租出租车从A站出发,先向南行驶6 Km至B处,后向北行驶10 Km至 C处,接着又向南行驶7 Km至D处,最后又向北行驶2 Km至E处。请通过列式计算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 这个人乘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2) 这个人最后的目的地在离出发地的什么方向上,相隔多少千米 ?2、写出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并把它们记在数轴上。六、小结一头牛耕耘在一块田 地上,忙碌了一整天,表面上它在原地踏步,没有踏出这块土地,但我们说,它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因为它所走过 的距离之和,有时候我们是无法 想象的。这就是今天所学的绝对值的意义所在。所以绝对值是不考虑方向意义时的一种数值表示。七、布置作业做作业本中相应的部分。
. 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A.1 B. C.±1 D.04.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任何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B.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C.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5. 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0>c B.b>0>a>cC.b<a<0< D.a<b<c<06.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积是负数,则这两个有理数( )A.都是正数; B.都是负数; C.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D.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7.若│a│=8,│b│=5,且a + b>0,那么a-b的值是( )A.3或13 B.13或-13 C.3或-3 D.-3或-138. 大于-1999而小于2000的所有整数的和是()A.-1999 B.-1998 C.1999 D.20009. 当n为正整数时, 的值是()
本节课采取了开门见山的切入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在总结出同类项定义后,没有按通常的做法,即直接分析定义中的两个条件,强调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体会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使他们先有较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后,分析定义中的两个条件,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更牢固的印象.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数学不应只强调抽象、严谨,这样不但会更显数学教学的枯燥,而且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学习同类项的概念时,当把字母顺序进行改变后,部分学生就认为不是同类项。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5个黑球和3个白球,这些球的大小、质地完全相同,随机从袋子中摸出4个球,则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白球B.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黑球C.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黑球D.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白球解析:∵袋子中只有3个白球,而有5个黑球,∴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因此选项A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也可以3黑1白、2黑2白、1黑3白,不管哪种情况,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选项B是必然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为1黑3白,∴选项C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或1白3黑,∴选项D是不确定事件.故选B.方法总结:事件类型的判断首先要判断该事件发生与否是不是确定的.若是确定的,再判断其是必然发生的(必然事件),还是必然不发生的(不可能事件).若是不确定的,则该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解析:①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D,交OB于C;②以O′为圆心,以同样长(OC长)为半径作弧,交O′B′于C′;③以C′为圆心,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D′;④过D′作射线O′A′,∠A′O′B′为所求.解:如下图所示.【类型三】 利用尺规作角的和或差已知∠AOB,用尺规作图法作∠A′O′B′,使∠A′O′B′=2∠AOB.解析:先作一个角等于∠AOB,再以这个角的一边为边在其外部作一个角等于∠AOB,那么图中最大的角就是所求的角.解:作法:①作∠DO′B′=∠AOB;②在∠DO′B′的外部作∠A′O′D=∠AOB,∠A′O′B′就是所求的角(如下图).三、板书设计1.尺规作图2.用尺规作角本节课学习了有关尺规作图的相关知识,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解:设另一个因式为2x2-mx-k3,∴(x-3)(2x2-mx-k3)=2x3-5x2-6x+k,2x3-mx2-k3x-6x2+3mx+k=2x3-5x2-6x+k,2x3-(m+6)x2-(k3-3m)x+k=2x3-5x2-6x+k,∴m+6=5,k3-3m=6,解得m=-1,k=9,∴k=9,∴另一个因式为2x2+x-3.方法总结:因为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互为逆运算,所以分解因式后的两个因式的乘积一定等于原来的多项式.三、板书设计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本课是通过对比整式乘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联系,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时采用新课探究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兴趣带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方法总结:作平移图形时,找关键点的对应点是关键的一步.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为:①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先确定一组对应点;②确定图形中的关键点;③利用第一组对应点和平移的性质确定图中所有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按原图形顺序依次连接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即为平移后的图形.三、板书设计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2.平移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3.简单的平移作图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形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解析:整个阴影部分比较复杂和分散,像此类问题通常使用割补法来计算.连接BD、AC,由正方形的对称性可知,AC与BD必交于点O,正好把左下角的阴影部分分成(Ⅰ)与(Ⅱ)两部分(如图②),把阴影部分(Ⅰ)绕点O逆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①处,把阴影部分(Ⅱ)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②处,使整个阴影部分割补成半个正方形.解:如图②,把阴影部分(Ⅰ)绕点O逆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①处,把阴影部分(Ⅱ)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②处,使原阴影部分变为如图②的阴影部分,即正方形的一半,故阴影部分面积为12×10×10=50(cm2).方法总结:本题是利用旋转的特征: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把图形利用割补法补全为一个面积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三、板书设计1.简单的旋转作图2.旋转图形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归纳和动手操作,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图.
方法总结:垂径定理虽是圆的知识,但也不是孤立的,它常和三角形等知识综合来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知识融会贯通,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类型三】 动点问题如图,⊙O的直径为10cm,弦AB=8cm,P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求OP的长度范围.解析:当点P处于弦AB的端点时,OP最长,此时OP为半径的长;当OP⊥AB时,OP最短,利用垂径定理及勾股定理可求得此时OP的长.解:作直径MN⊥弦AB,交AB于点D,由垂径定理,得AD=DB=12AB=4cm.又∵⊙O的直径为10cm,连接OA,∴OA=5cm.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OD=OA2-AD2=3cm.∵垂线段最短,半径最长,∴OP的长度范围是3cm≤OP≤5cm.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明确OP最长、最短时的情况,灵活利用垂径定理求解.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能确定最值时的情况.
解析:首先求得圆的半径长,然后求得P、Q、R到Q′的距离,即可作出判断.解:⊙O′的半径是r= 12+12=2,PO′=2>2,则点P在⊙O′的外部;QO′=1<2,则点Q在⊙O′的内部;RO′=(2-1)2+(2-1)2=2=圆的半径,故点R在圆上.方法总结:注意运用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设平面内任意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则AB=(x1-x2)2+(y1-y2)2.【类型四】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实际应用如图,城市A的正北方向50千米的B处,有一无线电信号发射塔.已知,该发射塔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有效半径为100千米,AC是一条直达C城的公路,从A城发往C城的客车车速为60千米/时.(1)当客车从A城出发开往C城时,某人立即打开无线电收音机,客车行驶了0.5小时的时候,接收信号最强.此时,客车到发射塔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离发射塔越近,信号越强)?(2)客车从A城到C城共行驶2小时,请你判断到C城后还能接收到信号吗?请说明理由.
我们知道圆是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无论绕圆心旋转多少度,它都能与自身重合,对称中心即为其圆心.将图中的扇形AOB(阴影部分)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比较前后两个图形,你能发现什么?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类型一】 利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证明线段相等如图,M为⊙O上一点,MA︵=MB︵,MD⊥OA于D,ME⊥OB于E,求证:MD=ME.解析:连接MO,根据等弧对等圆心角,则∠MOD=∠MOE,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D=ME.证明:连接MO,∵ MA︵=MB︵,∴∠MOD=∠MOE,又∵MD⊥OA于D,ME⊥OB于E,∴MD=ME.方法总结: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本题考查了等弧对等圆心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2、了解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教学难点: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观察回答:如图某体育馆,为了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台阶。下列图中的两个台阶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图(1) 图(2)[点拨]可将这两个台阶抽象地看成两个三角形答:图 的台阶更陡,理由 二、探索活动1、思考与探索一:除了用台阶的倾斜角度大小外,还可以如何描述台阶的倾斜程度呢?① 可通过测量BC与AC的长度,② 再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思考:BC与AC长度的比与台阶的倾斜程度有何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③ 讨论:你还可以用其它什么方法?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考与探索二:
《刚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根据这一要求,利用测量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内容数量化,不仅能够使幼儿轻松积累测量的经验,而且能从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那么,为了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让幼儿了解测量的知识,积累测量经验,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因此,本次活动我设计为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测量孩子的图形(正方形)开始,利用孩子常见的“回形针”为自然物,在活动中放手让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将幼儿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圆圈、短线简单的图形记录测量结果。 3、能积极愉快的参与活动,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各种图示、照相机。 学具:每人一个正方形、彩色回形针若干、水彩笔。
2、学习按给出的序数词找到它所表示的相应位置。3、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4、培养幼儿在计算活动中的兴趣。活动准备:森林小区图、楼房图、各种小动物教具若干、写有1—5序数的“钥匙”一套、幼儿每人一套空白卡片、一支黑色笔、一张照片卡供游戏使用。活动过程:一、学习用第几座的形式来表示五座房子的序数。1、引出课题: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搬新房子啦!它们还请小朋友们去帮忙分房子呢。看!森林小区有这么多漂亮颜色的新房子,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呀?2、别着急,我们从左到右,一座一座的说。(绿的、红的、蓝的、黄的、还有紫色的。)
二、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三、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活动准备: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2、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标记,并学习按照图形标记制作相应的形状。 3、能注意操作过程中的书面整洁,乐意边操作边讲述。 活动准备: 1、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饼干(均未拆封)若干。 2、三只毛绒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胸口有一个形状标记。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大图片。 4、幼儿用书(P10—11)人手一册 5、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印章(或小图片),颜料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饼干的形状,了解形状的主要特征。1、出示饼干,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它有哪些形状?你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2、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折叠图形,引导幼儿直观感受图形的特征呢感,使幼儿知道: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大的角,一样长的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活动准备: 礼物卡片,统计表。数字1——7 活动过程: 我给妈妈送礼物 ——将礼物事先放在教室的周围桌子上 ——展示7种礼物卡,幼儿说出礼物卡上的内容,数数一共有几种礼物。 ——猜猜妈妈会喜欢那种礼物,并选择一种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统计礼物的数量 ——手那相同礼物统计表的幼儿围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 ——教师出示统计表,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早统计表上画上相应数量的符号 ——数一数那组人数最多,那组人数最少,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