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教材简析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为了表现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表现出舰载机成功着舰后国人的喜悦,作者在语言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请你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明确:(1)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着舰场面。“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也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应 技能目标:1、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3、能结合图像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情感目标: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教学 重点 和 难点重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 2、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难点: 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联系起来 2、在函数图像上正确的找到解集对应的部分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3课后记本节课内容是比较重要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结合,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这有很好的运用。三种情况只要讲清楚一种,另外两种可由学生自行推出结论。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的等价形式 技能目标:1、会解形如|ax+b|>c或|ax+b|<c的绝对值不等式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形结合、整体代换及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重点 和 难点重点: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基本绝对值不等式|x|>a或|x|<a的解 难点: 1、去绝对值符号后不等式与原不等式保持等价性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4课后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初中就学习过的内容,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是哦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不等号另一边不为0的情况,需要移项,这一点在强调前学生考虑不到,因此解题错误多。区间是个新内容,学生往往将连续的正数写作一个区间,这是常见的错误,要进行提醒。另外,在均值不等式这里稍微补充了一些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3、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观察能力;4、通过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学习,学会运用变量替换的方法,从而提升计算技能。【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 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 任意实数的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解决 对任意实数,有 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 不等式和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的解是或,不等式的解集是(如图(1)所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如图(2)所示). 介绍 提问 归纳总结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回答 观察 领会 复习 相关 知识 点为 进一 步学 习做 准备 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技能目标:1、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会用做差法比较两个整式的大小 情感目标:体会不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有用性教学 重点 和 难点 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 1、会比较两个整式的大小 2、能根据应用题的表述,列出相应的表达式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1课后记
【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教学重点】1、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2、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² 复习回顾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 △>0 △=0△<0y=ax²+bx+c (a>0)的图像ax²+bx+c=0 (a>0)的根有 2 个根有 1 个根有 0 个根2、观察二次函数y=x²-5x+6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当y=0时,x取什么值?(2)二次函数y=x²-5x+6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什么?(3)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总结:由此看到,通过对函数y=x²-5x+6的图像的研究,可以求出不等式x²-5x+6>0与x²-5x+6<0的解集
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做事拖拉的后果严重,在本活动环节中,我借用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分钟》故事,同时让孩子们对故事中主人公“元元”的未来生活进行设想。孩子们在故事倾听和畅想中,深深感受到做事拖拉,后果严重。同时,两个“一分钟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时间宝贵,不能随便浪费,从而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活动四:续故事,告别“拖拉”此活动是对“第一板块的活动”的呼应,再次呈现“拖拉鸟”,请学生说说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它说。接着,是“拖拉鸟”的自我反省:“小朋友们,听了大家的话,我觉得拖拖拉拉真是个不好的习惯,我要马上改掉这个坏习惯。再见啦!趁着天气好,我要赶紧搭窝去!再见!”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给改掉坏习惯后的“拖拉鸟”,重新取个名字。该环节的设计非常富有童趣。孩子都向往美好的事物,所以本环节的续编故事用意就在于让孩子懂得知错就改,为时不晚。引导他们愿意努力改掉之前的拖拉习惯,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这也是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了铺垫。
师小结:气势恢宏的建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不知凝聚着古今中外多 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活动二:惋惜圆 明园的毁灭1、令人遗憾的是,令人悲愤的是,这“万园之园”竟被一把无情的火烧成 了灰烬,那么,火烧圆明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师:这把无情的大火把我们引以为豪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片灰烬,毁 于一旦。——板书:毁于一旦2、想一想,当时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掠夺、焚烧?[ 出示课件 ] 南京条约的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到条约的心情。3.师:是的,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这份条约都会感到无比的愤怒。 可是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的事,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你们知道他们都 干了些什么吗?4.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掠夺吗?为什么?(不会,因为中国强大了。)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强大了?(生自由说)
5.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新变革,而且创造 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下列属于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的是( )① 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② 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③ 网络丰富民主形式,促进民主政治进步④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 “互联网"让浙江农业有了别样面貌。信息经济在浙江腾飞, 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格外活跃的互联网思维。他们开网店卖农产 品,红红火火。浙江的“互联网+”农业还远不止把农产品搬到网上。 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土地上播撒下互联网种子,捕捞那跳跃的数字,用 它指导生产、提高亩产。互联网让农民有了不一样的面貌,更让现代 农业有了全新的模样。(1)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还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8.2021年10月11日下午,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在西安 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为促 进网络安全,我们中学生可以( )①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规范自身行为 ②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③应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强化规则意识 ④开展网上扫黄打非专项活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2年春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都处于“封冻期”,电商直播行业却 逆势上涨,成为逆势发展的一个新风口。但电商直播购物存在的人气造假、评论造假、 夸大宣传、诱导交易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对此,你的看法是( )①电商直播新经济,推动发展当支持 ②遵法守信讲规则,电商直播当谨记③直播购物要理性,提高警惕重防范 ④电商购物易受骗,及时远离方为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学习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习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复习:什么叫燃烧?燃烧条件有哪些?今天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2.明确实验目标,导入新课。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学生阅读课本P150的相关内容并掌握以下内容。实验用品:镊子、烧杯、坩埚钳、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酒精灯、水。1.实验: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上述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答: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果加热时间较长,水蒸发后,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说明二者都是可燃物。放在铜片两侧给它们加热后可看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你能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吗?答: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然后在一支蜡烛上扣住一只杯子,看到被杯子扣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1、结合具体生活场景,能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图与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运用所学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景理解乘法的意义。 1、口算: 5×2=10 6×2=12 8×5=40 2×7=14 5×9=45 3×5=15 2×6=12 2×9=18 4×2=8 2、谈话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乘法,而且还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些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来帮助老师一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吧。快乐休息时间到了,学校的大操场突然热闹起来了,你们一定非常喜欢课件活动吧!看,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有的在跳绳,还有的在踢毽子……真热闹啊!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气的制取及检验方法,复习巩固氧气的相关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的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复习巩固相关的基本操作,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性质检验。【学习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复习引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阅读课本P45~P46的内容。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2. 内容内在逻辑本单元亲子之间的交往既承接了上一课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为七年级 下册关于中学生提升在集体中的交往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单元 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框“家的意味”,通过对“家规” “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进行深入思考,学会孝亲敬长。第二框“爱在家人间”,通过体验家人间的亲情之爱,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对 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第三框“让家更美好”,通过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 现代家庭的特点,树立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共创和谐美德之家。从初识家中“孝”,体验家中“爱”,处理家中“冲突”,到自觉共建家庭 “美德”,学生逐步体味亲情之爱,将“亲情之爱”内化于心、夕卜化于行。(三)学情分析(1) 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不 断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情绪波动较大。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体现 2022 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 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学生亲近社 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 任意识。第一课对应 2022 版课程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部分: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行为。能正确 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同学、朋友的关系,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做文明 的社会成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 主义情怀。第二课对应 2022 版课程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 我管理能力;法治教育: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隐私等合法权益。
一、单项选择题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下列违法行 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有 ( )①欠债不还 ②谎报险情 ③殴打他人 ④故意杀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共同点是 ( )A.都违反了民事法律 B.都要受到刑罚处罚C.承担相同法律责任 D.都具有社会危害性3.“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守”。这句话说明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 )A.守诚信 B.讲道德 C.不违法 D.懂礼仪4.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 D.触犯法律性 5.初中生小辉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偷父母的钱。后来发展为盗窃,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告诉我们 ( )①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②网络游戏有害健康,我们应远离网络③预防违法犯罪需要强化防微杜渐意识④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做网络的主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内容结构本单元由导语、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组成。每 课各设两框。单元导语首先对“和谐”的内涵作了分析。其次,导语阐明中华民 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加快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 针,实现祖国统一。再次,导语揭示了中国梦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实现中国梦的 客观要求。最后,导语将中国梦的实现与当今时代相关联,阐明了实现中国梦与 做自信中国人的内在联系,提出青少年要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的现实命题。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第一 目介绍了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民 族政策,重点落在“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 空。第二目通过事实描述、原因分析,阐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重大 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重点落在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辨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本框从我国多民 族的国情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 下一框讲述“维护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10.2022 年 4 月 16 日 9 时 56 分,太空“出差”的 3 名宇航员安全顺利出舱,重 回地球的怀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 科技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再次向世界展现出自信和自强。 这份自信的根源是 ( )A.弘扬了中国精神 B.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C.凝聚了中国力量 D.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二、非选择题【春晚传情 中华同心】11.“你是中国的母亲,孕育着中国的奇迹,牵系千百年的呼吸,澎湃着中国的 生命 … … ”,虎年春晚,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四位歌手共同演唱的歌曲 《黄河长江》,唱得大家心潮澎湃。歌曲中,情感深沉的歌词,字字饱含着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高亢激昂的旋律,传递出黄河长江穿越古今的力量。(1) 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四地歌手在春晚的舞台上携手共唱、深情演绎, 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2)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四地的文化相融,你可以提出哪些合理化 建议?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