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2.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学习过程: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 ②表现形式 ③对地貌的影响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彗星简介:(1)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质量很小;(2)主要由冰物质构成(含尘埃、水、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人称它为“脏雪球”;(3)结构分彗核、彗发、彗尾(分离子尾、尘埃尾),彗星在远离太阳时,只有一个冰冻的彗核,当行进太阳时,组成物质升华而形成彗发,在太阳风的吹拂下,背向太阳的一侧出现彗尾,远离太阳时,彗尾消失,尾永远背向太阳;(4)目前已经 发现了1600多颗彗星,最著名的就是哈雷彗星,1985~1986 年,曾回归;(5)彗星的公转周期各不相同,相差极大,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学生讨论回答,然后速读课文“流星体”。【启发引导】行星际空间是否是“真空”状态?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称为行星际物质,行星际物质的来源——太阳风、星际冲撞……
(3)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广东省出现罕见的大面积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全省有45个县(市)的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记录。造成此次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B.大量使用汽车和制冷设备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D.全球温室效应长期作用【解析】(1)根据“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判断该台风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型的天气系统,当台风中心位于南海时,广东沿海地区正好位于该气旋的北部,故吹东北风。(2)夏秋季节的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沿海正好位于该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大;广东沿海是我国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富含有N、P、K等营养元素的工厂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海水中的藻类物质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减少,鱼类因窒息而死亡的现象在该地区时常发生。(3)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6月末至7月初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是短期的高温,与正常年份相比出现异常天气是因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根本出路是通过发展大农业来解决耕地不足,不应盲目开垦荒坡地,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尽量避免生态环境恶化。2、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模式三峡库区淹没区线状分布的受淹特点有别于一般水库淹没区的片状分布,使得库区移民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且淹没涉及的356个乡镇没有一个被全淹,甚至全淹的村也很少,这有利于移民在本县甚至本乡就近后靠安置,避免了水库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三峡移民搬迁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就近后靠安置的优点是不离本乡本土,移民容易接受,且避免了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困难和后遗症;缺点是容易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如过度开垦坡地、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等。3、工程周期长,可从容安置移民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1994年~2009年,共17年),使得移民安置能够及早进行,可以从容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一、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1、 低湿地治理开发的原因——辛店洼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1)地势低平:辛店洼洼底海拔17.5米,洼缘海拔19.5米,是全市最低点。(2)渍涝严重:其成因如表6-4所示(3)土质好、水源足、水质好: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2、低洼地治理开发的方法:鱼塘——台田模式(或称塘田模式)以往辛店洼曾采用挖沟排水的措施治理低洼地,但治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辛店洼的主要矛盾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挖沟排水因地势低,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难以下降,故治理效果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辛店洼地区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遵循“因洼制宜”的指导思想,逐步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鱼塘—--台田模式
一、教材内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查通过,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4)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1.用CAI课件模拟汽车的启动过程。师生共同讨论:①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为恒力,且物体以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也小,速度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速度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③如果动力机器在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3.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习惯。2.体会实验的意义,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教学重点1.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向心力上的应用。2.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并经行计算。教学难点1.对向心力的理解及来源的寻找。2.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圆周运动问题。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它的方向和大小有何特点呢?学生回答后进一步引导:那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是什么力使物体做圆周运动而不沿直线飞出?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
我们一家乘车行驶在黄土高原上,眺望远处云朵,尽情享受着清风的洗礼……因为我们要回老家喽!倘若乖乖地欣赏美景,是坐不住的。虽说有起伏不定的高原,波涛汹涌的黄河,不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水丝帘,一望澄澈的蓝天,悠然飘过的白云……可当这一切的美景同时“刷”在你的眼前,且接连不断地出现时,还是会让你感到几分乏味。因为,这可是八小时的长途跋涉啊!每到这时候,车里的人们就疯狂了起来。虽说只有区区四人,可还是组成了一个超级合唱团。不信你看爸爸已经兴奋起来。只见他清清嗓子,扭动身子,接着便“肆无忌惮”地高声唱起来。妈妈则是一副欲唱又止的样子,最终也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在这一刹那,妈妈神情是最复杂也是最可爱的。是快乐还是骄傲?是幸福还是羞涩?总之,略有些放不开。后来,她也开始有节奏地在车门上敲击,敲出一串美妙又兴奋的声音。好像她所有的快乐都被谱成了一首无拘无束的歌。
预设 示例:(1)斯科特,寒冷的冰雪虽然冻住了你的身体,但它却冻不住你那高尚无比的灵魂。(2)威尔逊博士,凶猛的暴风雪只是带走了你的身躯,却没有带走你那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祖国的那份深沉的爱。2.以史明鉴,畅写启示。(1)畅写启示。师:作者在课文结尾满怀深情地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2)引导交流。“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及其启示:示例一: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约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生动手写下来,小组交流,推荐三至五个同学全班交流)师小结:正如巴尔扎克说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同学们在写作中可恰当地添加肖像、语言、动作、景物等细节描写,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细化分解过程,尽最大的努力,让描写细致生动起来,让内容充实起来。【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句子的分析对比,学习归纳表达细节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练习。这些方法可操作性强,易于学生学习和评价。三、实践运用,描摹细节1.修改习作,打磨细节。(1)在本节课开头展示的修改习作中选出两篇。(生推荐,屏幕展示)(2)师生就所选习作中的某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词,如喜欢、赞赏、讨厌、厌恶等,全班集体修改,学习如何运用肖像、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表情达意。(3)展示修改片段,对比原文。(4)生点评修改效果谈收获。
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颉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像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文运用小标题来连缀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小标题来理清文章结构,明确层次关系,进而轻松把握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始终抓住“理解人物精神品质”这一主线,环环相扣。从导入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然后通过梳理事件、语言对人物的品格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接下来通过研读课文关键语段,了解文中引文的作用,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更进一步深化;最后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深刻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此教学设计各环节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符合初中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可操作性较强。背景链接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邓稼先和杨振宁是有着50年友谊的同学。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师:(出示瀑布图片)同学们,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出示紫藤萝图片,两图对照)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由瀑布图片引入紫藤萝图片,在类比中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美?,并思考作者为何将紫藤萝与瀑布联想到一起,二者有何相似之处。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师范读课文,生完成任务。(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并标注拼音,注意字形。(2)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紫藤萝画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受传统教育,光绪十年(1884)中秀才,1889年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协助康有为一起联合在京应试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总教习,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文学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提起了母亲,朱德将军满脸温情和悲痛。生他的时候,母亲不过二十刚过的年龄。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突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毛泽东写给朱德母亲的挽联毛泽东曾给朱德的母亲写了一副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在这副挽联中高度赞扬了朱德母亲的高尚品质,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战友朱德的革命精神。上联,“为母”是指做母亲。是的,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呢?毛泽东接下来告诉人们“当学民族英雄贤母”,告诉天下所有做母亲的人,要学习民族英雄——朱德贤惠的母亲。上联的重点在于赞子,既悼母又赞子,一语双关。
陶弘景隐居茅山时期,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陶弘景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画的内容是: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套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了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故当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明确本体与象征体的联系,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让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力量。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课件出示: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生答: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可以象征教师。……师:大家的思路逐渐被打开了,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作。注意:本文前半部分是对白杨树的自身形象进行描绘,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同学们不要一开始就写什么物象征什么。结束语: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师生同读教材P81《题白杨图》一诗)
课件出示:(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3.课后作业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设问2:第3段和第4段都写繁华,两段的区别是什么?预设 第3段是概括总写繁华景象,第4段则是具体描绘繁华景象。两段之间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课文,让学生在把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作者所感知画面的整体特点,而且能够用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印证。以此训练学生自主把握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三、自主探究寻繁华1.浏览课文,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设问1: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进行勾画批注,并说说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概括主要意思。(生浏览勾画,批注交流)预设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第2段:介绍了这幅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