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设计: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进它们,我们会发现世界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在这一点上,法国的法布尔做得很好,与他一样负有盛名的是奥地利的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他曾经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动物笑谈》,去看看他和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关于作者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荷叶 母亲》 《荷叶母亲》是七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并学会感恩。总体要实现的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借助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2)学习本课写作方法教学方法 美读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出四个要求,围绕这四点展开全文的理解和赏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②以皇帝为例,通过分析对皇帝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探讨其性格的缺陷,使学生明白这场闹剧中皇帝被骗的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思考文章主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课前预习,理清情节人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②通过讨论与交流的方法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皇帝的性格缺陷的探讨、分析,引导学生以此为镜子,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鞭策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依据】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难点】通过对分析皇帝心理活动的描写,探讨其性格上的缺陷,使学生理解皇帝被骗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思考文章主题【依据】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分析、本课的指导思想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情境导入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这时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五、说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六、说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一、教材分析《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的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一、说教材首先说教材,在这一环节,我将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蚊子和狮子》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寓言四则》中的第二则。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承担着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任务,可见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2、 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的要求,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1)能读会写“较量”“喇叭”“凯旋”等寓言故事中出现的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意思。(2)准确、生动的复述寓言故事的情节再根据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1)通过生动的朗读,多角度理解寓意。(2)体会寓言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自己创作寓言。
一、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二、学生分析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说教材表内除法二单元主要内容有: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目标是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所教学的内容是解决问题中的第一个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课时的主要目标是:1、联系实际问题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2、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本节课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分矿泉水,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就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课本第15页的例题3。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3.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三、巩固练习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怎么想的。四、全课总结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并出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教后反思《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本课时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4.全班进行反馈。(意在培养独立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扩大提问题的参与面,让学生也能启动智慧、享受快乐;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目标)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2.应用延伸。(课本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五、布置作业教后反思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和实用的工具,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会轻视统计的教学,忽略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创造各种情景,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同时也需要知道,统计教学不要过分地浮夸,多给予学生统计的意义,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或34+29=63(个)94-63=31(个)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或94-(34+29)b.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58-6-7或58-(6+7)[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9.作业安排①.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②.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③.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④.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3.关键: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重、难点与关键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2.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具准备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超市逛一逛,想去吗?(出示课本第85页情境图)在超市里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饼干110克、豆油5千克、6个苹果1千克……)这些都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教师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与千克呢?举例说明。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第二种分法:分成三类:直角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的的又分为一类。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锐角和钝角的意义。教师:比直角小的就是直角的弟弟,比直角的的就是它的哥哥。我们来为它们起个名字好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小结: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相互讨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学生讨论(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睛看等方法)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1.完成练习九的第1、2题。2.画一画:请你分别画出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四、游戏活动1.折一折,比一比。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折出不同的角,并互相认一认是什么角?2.摸摸、猜猜。(分小组活动)活动规则:把一同学眼睛蒙住,另一同学用活动角掰成大小不同的角,让蒙住眼睛的同学通过手摸后说出是什么角?其他同学当裁判。然后组内同学交换活动。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六、布置作业
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教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3.请四个学生上台问及此事,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变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教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教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