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课堂作业做练习七第二题。1.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2.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问:“怎样数比较快?”然后点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数的方法。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表扬估对的同学。小结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较凌乱叙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风车、图形卡片、剪刀、胶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前播放《大风车》主题曲)小朋友,喜欢刚才听到的歌吗?那是少儿频道《大风车》节目的主题曲。今天,老师不但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大风车的歌,还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大风车。(老师拿风车并让它转起来)想玩吗?不过大家得自己做,能行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观察比较谁来说说做风车都需要哪些材料?不错,除了小棒、大头针,还需要一张纸做风车的风叶,需要什么形状的纸呢?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课件出示),正方形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除了正方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出示例6挂图。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3、教学例7。(1) 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对人民币的认识后,是人民币的再进一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为了达成以上的一些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一、从学生经验入手直接引入商品价格,在学生回忆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唤醒学生的思绪,使学生觉得在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在操作中完成进率的换算。进率的换算在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上通过不同的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让说不清的关系,在操作讲解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2、想一想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四、 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问:相邻是什么意思?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第二种分法:分成三类:直角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的的又分为一类。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锐角和钝角的意义。教师:比直角小的就是直角的弟弟,比直角的的就是它的哥哥。我们来为它们起个名字好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小结: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相互讨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学生讨论(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睛看等方法)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1.完成练习九的第1、2题。2.画一画:请你分别画出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四、游戏活动1.折一折,比一比。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折出不同的角,并互相认一认是什么角?2.摸摸、猜猜。(分小组活动)活动规则:把一同学眼睛蒙住,另一同学用活动角掰成大小不同的角,让蒙住眼睛的同学通过手摸后说出是什么角?其他同学当裁判。然后组内同学交换活动。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六、布置作业
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教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3.请四个学生上台问及此事,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变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教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教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教材内 容,选用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父母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同时通过制作感恩卡这种充满浓浓的亲情的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 爱的情感,使学生感激、回报家人的爱由心而发。)3、总结延伸:这周末回家立刻行动起,以写日记的形式每天记录下你为家人做的事,当个贴心的小宝贝吧。(设计意图: 品德课要坚持知、 情、意、行统一的原则, 我们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防止课内激情课外抛 的现象,特别设计了课外活动延伸这个环节。)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真情空间。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感悟,培养了审美能力,使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此,课堂推向高潮。最后,再次播放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让孩子们把歌声带出教室,奔向属于他们的天地。五、教学说明各位老师、说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始终贯穿“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融音乐、表演为一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唱、听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动的真情空间。突出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共同探讨、总结求精的教学风格,使艺术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让他们观看舞蹈《我的家在日喀则》,并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最典型的动作,学生在熟悉的音乐中,再次体会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感受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并学跳藏族舞,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踢踏舞的风格,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4、歌唱家乡(情感升华)。我引导学生卓玛姐姐想知道我们的家乡在哪里?也想到我们的家乡看看,自然将学生的思绪拉回重庆,让他们想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很有特点,很有代表性的美景、美食,帮卓玛姐姐设计“重庆一日游”线路,借助图片让学生领略到家乡的美丽,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再引导学生歌唱家乡、赞美家乡,德育也就自然渗透其中,再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孩子们唱着自己创编的《我的家在重庆》走出教室,去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结束本课教学。
4、大胆尝试,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熟悉节奏旋律后,解决了难点的基础上,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已是轻松自如了。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别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5、成立简易乐队。在唱好了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老师用铃鼓示范,磁铃主要用在打击长音处。学生分组练习用铃鼓和磁铃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6、创编活动: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学舞的兴趣,老师随音乐表演一段,然后重点把傣族的几个基本动作给学生示范一次:孔雀鹤立、孔雀开屏、傣族舞语汇,鼓励学生三五个一组,互相启迪、创作,老师指导、观察,请一些创编的好的同学在前边来表演,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三、深入学习体验春之歌声——唱春天在新歌学唱环节,仍然以春天音乐会为主线,通过老师的导入“今天咱们就来学唱这次音乐会的主题歌《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师进行范唱,进而激发学好主题歌的愿望,再通过用“啦”模唱歌谱、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增强对歌曲的了解,音乐会节目的形式多样,除了它们四个音乐家独奏之外,还有合奏的地方,再提出滴答答答答︱沙沙0沙|沙沙?|轰隆隆隆隆|哗啦0啦|哗啦?|难点乐句中节奏的变化即十六分音符的用法,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采用分角色接龙表演唱等形式,让学生在聆听中主动感受、体验歌曲的意境,并从歌曲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出发,引导学生在参与表演中感受歌曲,感悟春雨的轻柔、春雷的有力,春水的热情、春笋的自豪应如何唱,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只是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技能。四、创造表现,再现春之和谐。——颂春天
5、好,非常不错,请你上来把这个名字写下来吧。6、老师觉得这段音乐还缺点什么,于是我做了一些变化,来听听,这段音乐和之前比起来,都有哪些变化呢?(出示比一比课件)六、比一比1、(速度慢了,音高变低了,力度变弱了,乐器多了弦乐器,音乐多了B主题)2、小木偶心情怎么样了?别着急,我们再来听听(分别聆听①②片段)3、老师把这个主题称之为B主题,谁来给这个主题取一个生动的名字呢?4、小木偶很伤心,谁来说一句话鼓励鼓励他?5、小木偶听到你们的话了,接着来听听,小木偶心情又有什么变化?6、变得高兴起来了,又挑起了刚才的“快乐舞”(贴上A1主题,写上“快乐舞”)7、那现在我们完整的来聆听曲子吧,听到“快乐舞”时用舞蹈表示,听到“悲伤舞时坐下来划旋律线表示。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总结这堂课优点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歌曲教学中,有不少节奏难点,如"0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中的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弱起衬词"勃隆",是比较难处理的,虽然通过反复的听唱,学生掌握得比较到位,但是我觉得是缺少解决方法的。课后我在思考,如果为了不让学生将"勃隆"两字常到强拍位置而让学生只唱"砰砰砰",将八反休止符及"勃隆"放在心里默唱,这样,更能确定"砰砰砰"的准确拍位,同时在默唱时也能聆听"勃隆"两字的弱起感觉。又比如在"跳?哟唱哟"这一字多音的乐句,处理最不好,尽管我进行了多次范唱,节奏仍有错误,学生还是很明显地将"跳?哟唱哟"唱成了"跳哟唱哟"。课后我思考在教学生唱"跳"字时做一个伸懒腰的动作,并在"531︱21︱"中的"3"音处加个"ao"音,节奏,那么难点解决了嘛!
师:同学们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来自18世纪的歌曲吧!师弹琴、学生填词师:大家学唱了《我们大家跳起来》这首歌,你们觉得哪里最不好唱?(1)指导学习难点:第二、四乐句(2)跟琴划拍子演唱。(3)完整的划拍子演唱。师:歌曲学完了,让我们也来开一个宫廷舞会好吗?师:那么请同学们(同桌)参照课本上给的插图来创编这支舞蹈,记住,舞蹈要高雅端庄。6.创造与表现师: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参加舞蹈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1)创编学生分组随乐自编动作。(2)展示每组派两名代表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3)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老师作指导性评价。(4)集体表演师生自由选择角色,全班集体表演。7.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说说)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谢谢大家与我度过了一节难忘的音乐课。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跳一曲小步舞,尽情享受这美妙的音乐吧!
(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让你有何感受?(学生即兴说,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与感受)结尾是什么样的效果?(情绪更加热烈,在欢乐的手鼓声中结束全曲)。六、完整欣赏整首乐曲。教师不做任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自己的见解去欣赏乐曲。(总结,如乐曲分成三个部分,以豪放的笔资、艳丽的色彩、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七、拓展1、欣赏原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的管弦乐《新疆舞曲第二号》。2、谈一谈和钢琴曲对比,有何不同的感受?(在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对比中,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对比欣赏后,鼓励学生谈感受,更利于今后主动欣赏音乐。)八、布置作业搜集作曲家丁德善其他作品。板书设计: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
师生一起听赏,然后,我弹奏乐曲,学生视唱乐段。在视唱过程中划出第三部分结构(由两个乐段和尾声构成)。并一起总结第三部分最明显的特点:再现了旋律A。并且将两段旋律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旋律较旋律A的情绪要欢快、激昂。我再启发学生说出这一部分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及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由于之前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对部分乐器都比较熟悉了,所以,问题提出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所有出现的乐器:小号奏出了粗犷、热情的旋律,与后面小提琴奏出的轻快、跳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一幅小伙子与姑娘对舞的场面。最后,完整地将乐曲听赏一遍,感受不同部分的不同情绪,全班再次分男女生进行即兴表演,在合作学习中将音乐升华。4.拓展延伸完整地欣赏乐曲之后,我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
2、唱准歌曲:出示歌曲总谱生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内容,给乐曲分段。3、节奏学习学会给乐曲分乐段,注意呼吸记号处,降A调的认识。四四拍的打法及练习。4、学唱旋律:教师范唱,学生分小组自学,可以借助课堂乐器帮助。5、填词演唱学生朗诵歌词,再听歌曲,看歌词轻唱感受歌曲。6、学生轻声跟琴演唱歌曲,教师适当指导。说明:用自然、明亮的声音,以及积极的歌唱状态轻松自如地进行歌唱。演唱时注意八度跳进的音准。7、集体演唱,并配上简单的动作(牵手、挥手、左右晃动身体)生生互演分组演唱小组合作四、小结:让我们在爱的世界中感恩;让我们与爱同行;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地球”代表大自然,美丽的“圆”正是人们所向往的。在本节课上,我以地球为载体,以感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主线,通过看、听、赏、唱、创、演来展开教学。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