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1.会写12个生字,会写“雨衣、袖筒、斗篷”等词语。2.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地。3.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地两处,说说这样写地好处。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地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地变化,体会童年生活地美好。三、说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地;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地两处,说说这样写地好处。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地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地变化,体会童年生活地美好。
一、说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三、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3.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四、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导入 1、拍一拍,唱一唱:播放《时间就像小马车》音乐视频,学生跟着一边打节拍一边唱。2、想一想: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和时间有关,那关于时间,你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除了车轮的圆形钟表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形状奇特的钟表,你们想不想一起来看看啊?今天,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来逛逛这个小小钟表店吧。(板书课题:小小钟表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真情空间。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感悟,培养了审美能力,使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此,课堂推向高潮。最后,再次播放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让孩子们把歌声带出教室,奔向属于他们的天地。五、教学说明各位老师、说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始终贯穿“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融音乐、表演为一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唱、听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动的真情空间。突出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共同探讨、总结求精的教学风格,使艺术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教材分析 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身体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而幼儿龋齿已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生活,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的关键。本次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动画、歌曲和儿歌来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幼儿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好娃娃。 新《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满足幼儿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本活动有效地满足了幼儿的独立需要,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幼儿拥有健康的身体。 2、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主题网络的活动目标是在生活中体验快乐,知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游戏导入。在这个活动的开始,老师和孩子们围坐成半圆形,这样就自然地缩短了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孩子们会觉得老师很亲近自己,为游戏情景的设置打好了情感基础。接着,老师出示莲蓬剥出莲子“这是什么呢?对,莲子。我们要在池塘里种上莲子,明年才能结出莲蓬。今天,请小朋友扮演池塘里的泥,老师把这颗莲子种到池塘里,大家一起玩一个种莲子的游戏。”良好的游戏情景自然的设置好了,这也是激发孩子们参与的兴趣、集中孩子们注意力的一种很好的策略。(二)交代游戏规则及玩法。游戏规则有以下几点:1、扮泥的小朋友必须将眼睛闭起来,不能偷看,等儿歌念完后才能睁开。2、种莲子的人会在儿歌结束前将莲子放在一个小朋友的手里,并且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小朋友的外貌特征,请大家来猜。3、被猜出的小朋友必须重复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体现“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我在新授部分以学生喜欢摸子活动开始,以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进而能判断生活与数学中的“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种情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然而在课堂中,让学生把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例举数学与生活中的实例吧,学生说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有通过自己先举例在让学生说,这时学生才能说出例子来。)最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感知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达到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1、自主检测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学生独立完成习题。2、评价完善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1、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教师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评价。2、课外延伸课本第九页思考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学生总结得出:只有乘法和除法,都是按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的“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多媒体的展示也为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四则运算的方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散了教学的难度,挖掘了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小结方法,教师:像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加减法计算或乘除法计算的时候,应怎么样计算呢?得出并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3、巩固练习教师课件出示: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上台板演,并说说解题的方法和计算步骤,4、回顾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的?又有什么收获?七、板书设计: 72-44+85 72+85-44 987÷3×6 6÷3×987 987×6÷3 =28+85 =157-44 =329×6 =2×987 =5922÷3 =113 =113 =1974 =1974 =1974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得到13-8=这个算式后,我让小朋友们想办法,“13-8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由于我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这一问题的,因此在计算13-8时,小朋友们就被迫要自己想办法去计算,而不能光借助情境图去直接数出得数。这并不阻碍算法的多样化,相反更好地实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增加这堂课的趣味性,我有意将学生说出来的各种算法分别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投入到了寻找算法的思考活动中来了。在寻求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算法: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本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教材,我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快地10只10只地数出羊群只数是100,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会受其影响而10个10个地数,这样的数法,要在学生会逐个数数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其实,它比一个一个地数要高一个层次,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十”,不利于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因此,我把主题图的出示放在了一个一个数物体之后。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成纸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统计,效果会更佳。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本课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学四种动物的叫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讨。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三、制作统计图教师:事先我们一起搜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请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请你将它制作一份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小组讨论: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2)纵轴:标明数据,反映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3)制表日期和单位。学生独立在练习之上尝试练习。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一、说教材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1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旨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认识这几种图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体。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 3的后面是几 还有可能是几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