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学过了因数的有关知识,下面老师就检验一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24的因数有(1,2,3,4,6,8,12,24),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24和30的公因数有(1,2,3,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6)。(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约分的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要约成最简分数,需要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复习环节设计了这两个知识点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2.大家一定都喜欢孙悟空吧!你知道孙悟空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吗?(72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二)探究新知 1、探究约分的方法。(1)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课件第4张)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生2:我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然后再用12和15的公因数3去除, 生3:我直接用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去除。(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约分?(课件第6张)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三、说学法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三、说教法1、图示法。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几时几分,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2、引导法。由于本课的内容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概括看时间的方法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四、说学法1、小组合作。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一、教材简析: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还有一点思考是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搜索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储备,并对这些知识储备进行筛选和取舍,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讲,这就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这也是在第二学段“综合应用”中必须把握的准则。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3、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指导生活,感受成功。教学重点:整理分析和比较信息,制定方案。教学难点:策略的优化。教学准备:课前做好相关数据收集整理的准备工作,教师尤其要在课前了解学生调查的涂料价目。学生准备:计算器,记录纸等。
3、 教学例6仿照例5 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例6.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检查解答过程,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4、 小结应用比例知识解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三)练习提高1、基础练习2、判断说理不解答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实际问题要怎样解答?
四、学以致用。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4、实践作业。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六、课堂总结。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P63做一做,并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和提建议。(1)学生动手制作。(2)用幻灯展示学生作品,并评议。(3)谈自己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和提建议2、学生动手绘制折线统计图。(用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1)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2)学生谈自己收集数据与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教师选择性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交流)生1:我收集的数据是自己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与这学期第一、二两单元的数学成绩,制图目的是为了清楚地看出自己本学期成绩变化情况。生2:我收集的数据是妈妈店上3月下旬衣服销售情况,目的是为了帮助妈妈如何调整进货。生3:我收集的是今年1—3月份,我家的用电情况,目的是通过观察用电的变化情况来调整用电,尽量做到节约用电。生4:我妈妈是医生,我从妈妈那收集了我7—12岁的身高数据,制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长情况,并通过这一情况来指导我班同学的饮食。
二.多维活动体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师生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角色要适时变换,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才会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的多维活动。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是示范者,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呈现材料,“引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探索。在呈现新知前利用课件创设Field Trips情景,再通过与学生交谈引出本课功能句型,并示范如何用英语去询问。其次,教师是启发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在引出本课功能句型后,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如何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说出完整的答句Yes,he/she is.或No, he /she isn't.。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既说又唱,既演又想,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真正用感官和心灵去体验英语语言及其运用。最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助手和观众,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调查任务,进一步巩固拓展所习得的语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四、拓展提高,评价促学1、欣赏故事。在学习完所有内容后,老师请学生继续听、看和试着说出这个童话故事的一部分,然后通过拜访几个动物的家庭,利用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我举例示范了一个对话,并根据听到的内容将所缺少的单词填写进去。在原来听、说、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写的环节,真正完成了单词的四会要求。2、童话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将所有的内容综合在一起,是单词与句型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之后,两人小组的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们通过师生、生生、小组等不同的合作方式,学会倾听,学会评价。3、中心升华。最后,我利用小鸟的眼睛,我们一起欣赏了大千世界各种美丽的事物,让学生学习之余,能够有所减压和感受,连青蛙都喜欢上整个世界,跳出了小井,感受整个世界的美好。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1) 抄写所学的四会单词。(2)将童话剧表演给父母看。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下面我结合课件谈谈本节课的教学程序: 1. 课前热身:让同学们边说边做动作。这段Chant联系了两个内容,一是现在进行时,二是We’re having a party. We are happy. 这两点都紧扣本课的两个要点。2. Revision: Are you happy? Let’s do something happy and funny. Let’s play a game. What are you doing? I’m cooking, cooking.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代表轮流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下一组任何一位同学快速回答I’m cooking, cooking.并做相应动作。这一游戏不只复习了大量的动词和进行时,也让同学逐渐在竞赛中趋向兴奋的状态。3. Presentation: I’m happy today, Do you know why? Because it’s my birthday today.把同学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身上。Look at me. What am I wearing today? I’m wearing a skirt. I am wearing a sweater.引出今天要掌握的单词wear与句型I’m wearing…,然后提问What are you wearing? What is he /she wearing? 同学刚开始回答时可能会用I am in …..?但回答过几轮之后他们就能够正确运用Wear这个词了。
【设计思路】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看懂短文主要内容,通过上述判断题,可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5)完成课文中的填空并校对。(6)学生听录音跟读,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3.操练巩固请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的对话,课件出示情景和提示。这里也可进行分层次教学:有些学生擅长表演但语音语调在这节课上还没完全掌握,这里就可以请那些擅长表演的学生脱开课文表演,一部分学生可以与他人合作进行配音。【设计思路】 采用这个方式,可以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参与面更广。本课时的阅读材料是动物间的比较,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人物间的比较,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比较词和人称代词。这里可以采用游戏法和交际法。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出现下列几组学生熟悉的人物:小丸子和蜡笔小新:王楠和张怡宁:贝克汉姆和欧文:樱木花道和流川枫。首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How old is he/she? How tall is he/she?Who is stronger/taller?Who is older/younger?等。
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是一节复习课,复习内容为Last Weekend A B 两部分。教学主要是10个词组和2个句型,并结合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有关周末活动的句型和短语。使学生在“周末活动”这一话题下,尽可能多地滚动复习更多相关的动词短语。本课要掌握的短语和句子有Words and phrases: 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read a book;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went hiking; went fishing;Key sentences: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2. 知识的前后联系:Last weekend的话题是周末活动,关于日常活动的话题已在小学课本中多次出现,例如在B4U2; B5U2; B5U4; B6U1; B6U5; B7U3;B8U3中7次出现。在进行U3 last weekend的复习中,对周末活动的内容要进行深化。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四会”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在句中运用单词,在篇章中运用句子,赋予单词、句子特定的意义,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单词和句子,使学生一看到这些单词就能在一定的情景下使用,进而组合这些句子形成篇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成纸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统计,效果会更佳。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本课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学四种动物的叫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讨。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三、制作统计图教师:事先我们一起搜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请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请你将它制作一份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小组讨论: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2)纵轴:标明数据,反映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3)制表日期和单位。学生独立在练习之上尝试练习。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五、教学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新课所必备的旧知,又自然合理地引入新课,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二)探索新知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例1)。(1)让学生拿出印发的写有例1原题的练习纸,利用学过的求约数的方法,写出1-12每个数的所有约数。(2)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进行分类,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每一个数约数的个数相同吗?各有多少个约数?②按照每个数的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几类?你认为是一类的用同一符号标出来。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提问: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每一类各包括了哪几个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并用投影出示三种分类情况:
教学新课1.教学例2。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2.教学例3。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