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重大任务。因此这一单元的编入便更多地具有了时代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的选入,拓宽了学生对新闻类文章的了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在选文的过程中,新教材同时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
师:“两开”是什么意思啊?注解里是怎么说的?第二次开,也就说他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两年了,这里是他回家的路途中,是不是?路途中他停留了两年时间。好的,你先请坐。你觉得残菊不能两开,在理解上好像存在一些误差。赵勇:因为菊花古往今来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师:菊花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学生齐笑)这种说法牵强了些,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梅兰竹菊是四君子嘛。赵勇: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打算回故乡了,所以不应该写“残菊”,写“残菊”的话……师:事实上,他回不了故乡。好的,请坐。再想想,“残菊”意味着什么?破败。“丛菊”呢?茂盛。那这里说“两开他日泪”,“两开”是什么意思?开了两了次了,这说明他在这里已经待了两年了。那“他日泪”又是什么意思?赵勇:应该是他看到这里的菊花开得这么茂盛,就想到了故乡的菊花也是开的茂盛的时候。如果是“残菊”的话,那故乡的菊也会开得很残败。(下面学生齐笑)
第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以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重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第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诵读法(示范朗读、学生齐读)、问题探究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谈谈你的看法。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出征之乐衬内心之思亲之悲痛;二“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三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以哀景写哀情。四、交流延伸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在全班交流。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1.指导想象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2.学生想象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要注意的地方:“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5.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读自己的下水作文。
一个世纪前,一位了不起的美国人签署了奴隶解放宣言,而我们今天就站在他的塑像下面。对于千千万万身受不公正待遇之苦的黑奴来说,这份划时代的文件,是一座光芒万丈的希望灯塔,是结束他们被束缚之漫漫长夜的快乐黎明。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在乔治亚州的丘陵地带,奴隶的后代与奴隶主的后代,将能够兄弟般地相处。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甚至密西西比州,这个充满不平与压迫的州,将转化成一片自由与公正的绿洲。我有一个梦,我的四个孩子,有朝一日将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在此人们不是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行来衡量他们。我今天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在阿拉巴马州,尽管目前有许多恶毒的种族主义者,尽管州长叫嚷着要与联邦政府对抗,有朝一日在阿拉巴马州,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将会像兄弟姊妹那样亲密无间。
让学生仔细聆听美妙的音乐,合作讨论,加深理解。(1)本诗文中的“兰芝被遣”和“兰芝抗婚”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一阶段“逼嫁抗婚”对比阅读。文中的刘兰芝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遣归及被迫“改嫁”,刘兰芝与祝英台一样都进行了抗争。乐曲中的乐器奏出了具有威胁力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同时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现了控诉、抗争的感情。(2)本诗文中的“夫妻誓别”的情节,可与乐曲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长亭惜别”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别。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乐曲中梁祝分别时依依不舍又充满悲伤,音调抒情徐缓。让学生在徐缓的音乐中去感受刘兰芝与焦仲卿生离死别的痛苦。
全班齐读第五段内容。请一位同学分析,接着让这位同学按他分析的读一遍。3、4两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现实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四、学会演讲我们刚才细读了课文,但读和讲是有区别的。所谓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非凡的艺术魅力。那么,接下来就假设一下假如你是马丁·路德·金,你会怎样去讲这篇演讲辞。
四、品味诗歌艺术1、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主题是“生命之绿,璞玉心灵”,用圈点批注法解读爱绿的感情,让学生在批注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同时借助于阅读、感受和理解把握作者对绿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由一般对生命希望之绿的喜爱,到与绿交往后被它的不畏强暴,永远向阳的精神所折服,最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绿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让学生评中求解,评中悟情,评中明理,评中品味。教学进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绿》,初步了解了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学习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二、释题师:看标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一株常春藤)“囚”就是囚禁的意思,那题目就是记述囚禁绿色常春藤的经过。三、圈点、把握情节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文中除了写“囚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动?带着这样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圈点出疑难字词,或结合书下注释,或同学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标注段落节次。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绿意念和行动的句子。
【教学设想】一、选题设想《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奇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奇遇巧合;强烈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丰富生动、珠玑迸发、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通过导读,来消除学生对外国名著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窥一斑而识全豹,让学生高屋建瓴,了解其旨意,以极为精确而又充满意蕴的文字,对名著的概述及精要部分做了介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惯,指点进行名著阅读的门径。作为导读课,教师应注意不可“越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固然重要,学生的“读”更不可或缺,应避免以“导读”来代替名著阅读。因此,《巴黎圣母院》的教学定位为基于课内,面向课外,以求达到以学带读,以读促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俯视封建君王“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教学意图】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教学设计】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基于是,笔者作如下同课异构,殊途同归。【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一、引入:教师列举以下言论,让学生辨出哪些是孟子的,哪些不是。学生不知道的,由教师说出。学生不理解的,教师作简要解说。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3.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7.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8.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1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
(一)导入[以视频欣赏导入]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大家熟悉、喜欢的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龙论述什么是“亮剑”精神?同学们听后觉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剑”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敢于与强大的敌人(对手)做斗争,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满腔勇气和信心,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敢于亮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著名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翻到课文,课件显示课题《老人与海》)(二)走进作者:请同学们自己谈收集到的有关海明威的资料,然后教师梳理出下列核心内容识记:(课件显示)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作家,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20世纪末回到美国,写了不小以拳击家、渔民、猎人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子”性格。
教学过程:一、交流诵读课文技巧。——节奏、韵脚、感情……(5分钟)二、再读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15分)1、主题提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简介诗歌“三美”追求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学生回答:“没有。”“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而且朦朦胧胧的。”“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小结:(幻灯片12)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政治是高压的政治,人性是扭曲的人性。十年文革,十年浩劫,给多少人留下了累累不可弥合的精神创伤。即使一条小狗,也可能摆脱不了“文革”无情的迫害,比如包弟,比如艺术家邻居的小狗。
(1)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曾经是个孤儿。作家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2)《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在狄更斯笔下,《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每个任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品德的女性形象: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克拉拉、朵拉、摩德斯通小姐、米考伯太太、艾米丽……贝西姨婆与摩德斯通小姐的对比,克拉拉、朵拉与艾妮斯的对比更使她们栩栩如生,对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的爱就更深一层,对摩德斯通小姐更是恨之入骨,对朵拉、克拉拉既同情又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