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这一公式表示的定理叫做二项式定理,其中公式右边的多项式叫做的二项展开式;上述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 叫做二项式系数,第项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用表示;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二、二项展开式的特点与功能1. 二项展开式的特点项数:二项展开式共(二项式的指数+1)项;指数:二项展开式各项的第一字母依次降幂(其幂指数等于相应二项式系数的下标与上标的差),第二字母依次升幂(其幂指数等于二项式系数的上标),并且每一项中两个字母的系数之和均等于二项式的指数;系数:各项的二项式系数下标等于二项式指数;上标等于该项的项数减去1(或等于第二字母的幂指数;2. 二项展开式的功能注意到二项展开式的各项均含有不同的组合数,若赋予a,b不同的取值,则二项式展开式演变成一个组合恒等式.因此,揭示二项式定理的恒等式为组合恒等式的“母函数”,它是解决组合多项式问题的原始依据.又注意到在的二项展开式中,若将各项中组合数以外的因子视为这一组合数的系数,则易见展开式中各组合数的系数依次成等比数列.因此,解决组合数的系数依次成等比数列的求值或证明问题,二项式公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重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难点是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离散型随机变量 突破难点的方法: 函数的自变量 随机变量 连续型随机变量 函数可以列表 X123456p 2 4 6 8 10 12
授课 日期 班级16高造价 课题: §10.1 计数原理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概念和区别; 2.能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通过对一些应用问题的分析,培养自己的归纳概括和逻辑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个原理的概念与区别 授课方法: 任务驱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单招教学大纲》、课件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10.1 计数原理 1、加法原理 2、乘法原理 3、两个原理的区别
课程课题随机事件和概率授课教师李丹丹学时数2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地点 背景分析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使用的条件;分类用加法原理,分步用乘法原理,单纯这点学生是容易理解的,问题在于怎样合理地进行分类和分步教学中给出的练习均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过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学习目标 设 定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1、理解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理解基本事件空间、基本事件的概念,会用集合表示基本事件空间和事件 1 会用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 会用基本事件空间、基本事件的概念,会用集合表示基本事件空间和事件 3、掌握事件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了解学习本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任务 描 述 任务一,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任务二,理解基本事件空间、基本事件的概念,会用集合表示基本事件空间和事件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一)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实验】 商店进了一批苹果,小王从中任意选取了10个苹果,编上号并称出质量.得到下面的数据(如表10-6所示): 苹果编号12345678910质量(kg)0.210.170.190.160.200.220.210.180.190.17 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估计出这批苹果的平均质量及苹果的大小是否均匀. 介绍 质疑 讲解 说明 了解 思考 启发 学生思考 0 1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在统计中,所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个对象叫做个体. 上面的实验中,这批苹果的质量是研究对象的总体,每个苹果的质量是研究的个体.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知识巩固】 例1 研究某班学生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指出其中的总体与个体. 解 该班所有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是总体,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是个体. 【试一试】 我们经常用灯泡的使用寿命来衡量灯炮的质量.指出在鉴定一批灯泡的质量中的总体与个体. 说明 强调 引领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 35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10.4 用样本估计总体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知识回顾】 初中我们曾经学习过频数分布图和频数分布表,利用它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据分布在各个组内的个数. 【知识巩固】 例1 某工厂从去年全年生产某种零件的日产记录(件)中随机抽取30份,得到以下数据: 346 345 347 357 349 352 341 345 358 350 354 344 346 342 345 358 348 345 346 357 350 345 352 349 346 356 351 355 352 348 列出频率分布表. 解 分析样本的数据.其最大值是358,最小值是341,它们的差是358-341=17.取组距为3,确定分点,将数据分为6组. 列出频数分布表 【小提示】 设定分点数值时需要考虑分点值不要与样本数据重合. 分 组频 数 累 计频 数340.5~343.5┬2343.5~346.5正 正10346.5~349.5正5349.5~352.5正  ̄6352.5~355.5┬2355.5~358.5正5合 计3030 介绍 质疑 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 了解 观察 思考 解答 启发 学生思考 0 1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各组内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每组的频数与全体数据的个数之比叫做该组的频率. 计算上面频数分布表中各组的频率,得到频率分布表如表10-8所示. 表10-8 分 组频 数频 率340.5~343.520.067343.5~346.5100.333346.5~349.550.167349.5~352.560.2352.5~355.520.067355.5~358.550.166合 计301.000 根据频率分布表,可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0-4). 图10-4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横轴表示数据分组情况,以组距为单位;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之比.因此,某一组距的频率数值上等于对应矩形的面积. 【想一想】 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应该等于1.为什么呢? 【新知识】 图10-4显示,日产量为344~346件的天数最多,其频率等于该矩形的面积,即 . 根据样本的数据,可以推测,去年的生产这种零件情况:去年约有的天数日产量为344~346件. 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由此可以推断和估计总体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样本选择得恰当,这种估计是比较可信的. 如上所述,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步骤为: (1) 选择恰当的抽样方法得到样本数据; (2) 计算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组距和组数,确定分点并列出频率分布表; (3)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4) 观察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软件链接】 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软件(也可以使用其他软件),可以方便的绘制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0-5所示. 图10?5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仔细 分析 关键 语句 观察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25
反思感悟用基底表示空间向量的解题策略1.空间中,任一向量都可以用一个基底表示,且只要基底确定,则表示形式是唯一的.2.用基底表示空间向量时,一般要结合图形,运用向量加法、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及数乘向量的运算法则,逐步向基向量过渡,直至全部用基向量表示.3.在空间几何体中选择基底时,通常选取公共起点最集中的向量或关系最明确的向量作为基底,例如,在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六面体、四面体中,一般选用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所对应的向量作为基底.例2.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DD1,BD的中点,点G在棱CD上,且CG=1/3 CD(1)证明:EF⊥B1C;(2)求EF与C1G所成角的余弦值.思路分析选择一个空间基底,将(EF) ?,(B_1 C) ?,(C_1 G) ?用基向量表示.(1)证明(EF) ?·(B_1 C) ?=0即可;(2)求(EF) ?与(C_1 G) ?夹角的余弦值即可.(1)证明:设(DA) ?=i,(DC) ?=j,(DD_1 ) ?=k,则{i,j,k}构成空间的一个正交基底.
(2)l的倾斜角为90°,即l平行于y轴,所以m+1=2m,得m=1.延伸探究1 本例条件不变,试求直线l的倾斜角为锐角时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知(m"-" 1"-" 1)/(m+1"-" 2m)>0,解得1<m<2.延伸探究2 若将本例中的“N(2m,1)”改为“N(3m,2m)”,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如何?解:(1)由题意知(m"-" 1"-" 2m)/(m+1"-" 3m)=1,解得m=2.(2)由题意知m+1=3m,解得m=1/2.直线斜率的计算方法(1)判断两点的横坐标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直线的斜率不存在.(2)若两点的横坐标不相等,则可以用斜率公式k=(y_2 "-" y_1)/(x_2 "-" x_1 )(其中x1≠x2)进行计算.金题典例 光线从点A(2,1)射到y轴上的点Q,经y轴反射后过点B(4,3),试求点Q的坐标及入射光线的斜率.解:(方法1)设Q(0,y),则由题意得kQA=-kQB.∵kQA=(1"-" y)/2,kQB=(3"-" y)/4,∴(1"-" y)/2=-(3"-" y)/4.解得y=5/3,即点Q的坐标为 0,5/3 ,∴k入=kQA=(1"-" y)/2=-1/3.(方法2)设Q(0,y),如图,点B(4,3)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B'(-4,3), kAB'=(1"-" 3)/(2+4)=-1/3,由题意得,A、Q、B'三点共线.从而入射光线的斜率为kAQ=kAB'=-1/3.所以,有(1"-" y)/2=(1"-" 3)/(2+4),解得y=5/3,点Q的坐标为(0,5/3).
导语在必修第一册中,我们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并利用函数单调性等知识,定性的研究了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增长速度的差异,知道“对数增长” 是越来越慢的,“指数爆炸” 比“直线上升” 快得多,进一步的能否精确定量的刻画变化速度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新知探究问题1 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速度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重心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4.9t2+4.8t+11.如何描述用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的过程中运动的快慢程度呢?直觉告诉我们,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的过程中,在上升阶段运动的越来越慢,在下降阶段运动的越来越快,我们可以把整个运动时间段分成许多小段,用运动员在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近似的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4.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1)一个袋中装有8个红球,3个白球,从中任取5个球,其中所含白球的个数为X.(2)一个袋中有5个同样大小的黑球,编号为1,2,3,4,5,从中任取3个球,取出的球的最大号码记为X.(3). 在本例(1)条件下,规定取出一个红球赢2元,而每取出一个白球输1元,以ξ表示赢得的钱数,结果如何?[解] (1)X可取0,1,2,3.X=0表示取5个球全是红球;X=1表示取1个白球,4个红球;X=2表示取2个白球,3个红球;X=3表示取3个白球,2个红球.(2)X可取3,4,5.X=3表示取出的球编号为1,2,3;X=4表示取出的球编号为1,2,4;1,3,4或2,3,4.X=5表示取出的球编号为1,2,5;1,3,5;1,4,5;2,3,5;2,4,5或3,4,5.(3) ξ=10表示取5个球全是红球;ξ=7表示取1个白球,4个红球;ξ=4表示取2个白球,3个红球;ξ=1表示取3个白球,2个红球.
一、 问题导学前面两节所讨论的变量,如人的身高、树的胸径、树的高度、短跑100m世界纪录和创纪录的时间等,都是数值变量,数值变量的取值为实数.其大小和运算都有实际含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回答一定范围内的两种现象或性质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或相互影响的问题.例如,就读不同学校是否对学生的成绩有影响,不同班级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否有差别,吸烟是否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等等,本节将要学习的独立性检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在讨论上述问题时,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经常会使用一种特殊的随机变量,以区别不同的现象或性质,这类随机变量称为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取值可以用实数表示,例如,学生所在的班级可以用1,2,3等表示,男性、女性可以用1,0表示,等等.在很多时候,这些数值只作为编号使用,并没有通常的大小和运算意义,本节我们主要讨论取值于{0,1}的分类变量的关联性问题.
温故知新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可能取值为有限个或可以一一列举的随机变量,我们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随机变量,例如X,Y,Z;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随机变量的取值,例如x,y,z.随机变量的特点: 试验之前可以判断其可能出现的所有值,在试验之前不可能确定取何值;可以用数字表示2、随机变量的分类①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取值可一、一列出;②连续型随机变量:X可以取某个区间内的一切值随机变量将随机事件的结果数量化.3、古典概型: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二、探究新知探究1.抛掷一枚骰子,所得的点数X有哪些值?取每个值的概率是多少? 因为X取值范围是{1,2,3,4,5,6}而且"P(X=m)"=1/6,m=1,2,3,4,5,6.因此X分布列如下表所示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哪个是解释变量,哪个是响应变量;2.由经验确定非线性经验回归方程的模型;3.通过变换,将非线性经验回归模型转化为线性经验回归模型;4.按照公式计算经验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得到经验回归方程;5.消去新元,得到非线性经验回归方程;6.得出结果后分析残差图是否有异常 .跟踪训练1.一只药用昆虫的产卵数y与一定范围内的温度x有关,现收集了6组观测数据列于表中: 经计算得: 线性回归残差的平方和: ∑_(i=1)^6?〖(y_i-(y_i ) ?)〗^2=236,64,e^8.0605≈3167.其中 分别为观测数据中的温度和产卵数,i=1,2,3,4,5,6.(1)若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求y关于x的回归方程 (精确到0.1);(2)若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求得y关于x回归方程为 且相关指数R2=0.9522. ①试与(1)中的线性回归模型相比较,用R2说明哪种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②用拟合效果好的模型预测温度为35℃时该种药用昆虫的产卵数.(结果取整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虽然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老师,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初中阶段,对于一个孩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渐树立的重要阶段。我们给予他们的鼓励和知识,是他们重要的信心和基础。每个孩子成才,何尝不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个孩子为社会做出贡献,何尝不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出力!所以,我们初中教师,看似位卑,实则伟大啊!历史重任在肩啊!
一、敬岗爱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最后,教师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回顾总结,并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新知识。依据: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关中文化的了解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计划通过3-5分钟的设问导课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变集中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整体时间安排符合教育学中的最佳时间分配原理和反馈原理。这样做也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把主要时间留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高三年级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设置,设置有基础题和拔高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板书设计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
3、问题设计:文化除了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外,还影响人们的什么?4、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设计意图:通过主题的指引,让学生查阅并说说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传说和意义。这是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设计,将生活和学习领域的多种资源纳入课程的范畴,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突破本框题第二个重点。过渡设问:文化对人影响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提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环节三: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案:1、多媒体播放“孟母三迁”故事动画片。2、讨论问题:“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意图:“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比较熟悉,而且这个故事的思想教育性较强。
2、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师:经济政治决定文化,那么,文化不是被动消极的呢?生:思考回答: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师: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文化反作用表现在,文化可以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1)文化反作用的体现。师:现代民主国家中,世界民主的先驱是英国,但英国却有国王,亚洲民主的先驱是日本,但日本却有天皇,其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影响。这说明什么?生:思考发言……师: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师: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热点地区,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基地组织等,其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文化的冲突。这说明什么?生:思考发言……师:不同文化的冲突,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和世界的和平安宁。
1.做学问之前首先学会做人2.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㈤ 说教学评价和反思:1.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理论的知识结合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很多,但由于我校的学生的基础薄弱,在发言时难免偏离老师引导的方向,甚至出现毫不相干的说法,由于本人经验不够此时如何去引导他们可能做的还不够好。2.新课程的教学,如何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延伸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一个难题。本节课在知识的处理上,把道德的重要性与道德的层次两个知识点补充了进去,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情感的铺垫,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分析 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张扬个性成为他(她)们的主旋律。面对这一时代的学生,沟通需要用心、用技巧,那也是一门艺术。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且比较丰富;语言逻辑性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及表现欲望。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表现在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本课教案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先阅读书本、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结论,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应跳出教案的问题模式,和学生一道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同时特别注重创设的情景的选择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他们的潜能、智慧得出充分挖掘、展示。只有当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意的设计见解,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主导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表明该课的设计卓有成效。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