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句式。(2)学会用英语描述有关职业的表达法。2.能力目标:(1)能够谈论为实现理想所做出的打算和安排。(2)能够谈论未来自己与他人理想的职业及原因。(3)能用英语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最终具备表达综合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新学期到来之际,让他们在学习、体育、饮食、特长、读书等方面制定计划,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思考自己的理想职业及适合自己的职业。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重点为“be going to”表将来,want to be, what,where, when,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难点是语言目标的实现。教材分析本单元以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为话题,共设计了三部分的内容:一、Section A该部分有4个模块。第一模块围绕Do you think these jobs are interesting?这一话题展开思维(1a)、听力(1b)、口语(1c)训练;
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与结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计算,在学生汇报交流、反馈、评价中初步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之后教师评价:大家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种分析思考的方法很好,你们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进而引入进一步的探索当中,教师作出这样的提示,这道题没有元角分,你们能把它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在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教师深入小组收集信息,然后组织全班讨论,揭示算理,得出计算的方法。这一过程要重点突出算理的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用积变化的规律合理解释算理,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学交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获得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3、在学生已有了乘法口诀的数学模式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自参与其它乘法口诀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4、多采用提问让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在摆了两根小棒后问学生:现在摆了几根小棒?可以用几表示?摆了几个2根?用乘法算式应怎样表示等。5、运用磁性黑板摆实物,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如:问2个2是多少?学生实在不能想的可以通过看图数数来完成,这样便可以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已经对乘法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口诀就比较容易;但是,要熟记乘法口诀并准确的运用还需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由加法到乘法,再到口诀的归纳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如:2个2,可以用加法22=4,再到写乘法算式2×2=4,再归纳出口诀“二二得四”;先引导学生说出1个2是多少?编出口诀,再引导说出2个2是多少,编出口诀等等。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即要保留一位,要看第二位,也就要除到第二位。即要保留二位,要看第三位,也就要除到第三位。以此类推,这个方法是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的感悟,感悟方法,感悟规律。然后在引导学生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还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计算后,强调一些细节问题:如横式中用“约等于”连接,竖式的正确书写及答案中写上“约”字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和书写习惯。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一、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学习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培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受和荣誉感。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全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律动;课堂开始配以儿童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入课堂。第二部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三部分,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一部分共五个层次;第一层,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在木条上测量一米的长度,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第二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这一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
如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让学生用两个三角形拼摆。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的预先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把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5、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关键是通过操作实验,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重点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⑴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三次对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拼摆,引导学生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启发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这既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代数知识作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一节恰好在这一单元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结合有关黔金丝猴的数量情况,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方面的教育。3、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推理、合作交流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解简单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因为方程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同时是今后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所以把解简单方程作为本节重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知识与技能目标:让使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编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难点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三、说教法学法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的环节)观察比较,巧妙记忆(英国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把记忆口诀的好方法跟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学生说:“我的方法是积的十位比几个9的几少1,个位加十位等于九,所以个位是9减十位上的数。比如:6乘9,积的十位就是5,个位是9减5就是4。”还有学生说:“我的方法跟他的不同,我用的方法是:几个9就跟几十比,有几十减几。比如:4乘9,跟40比,用40减4就是36。分享了同学的好方法我指导学生手指记忆口诀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试背口诀。然后我还采用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男女生比赛对口令方式进行练习。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dj舞曲,会找对称轴。三、教法学法1、在教法上,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散发生活活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本着这样的知道思想,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情境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引探教学法、迁移类推法等。通过教师适时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的"探",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放"来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使师声双边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活动四:握手游戏这一环节,我先和一个学生握手,并用甲--乙表示我和刚才那个学生,中间用连线的方式数出我们握了一次手。随后,问题提升:假如有三个小朋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我先让学生猜想会有几次?然后请三个小朋友上台操作验证,并用数学符号代表三个小朋友,请一个小朋友用连线的方式数。最后提问:同样是3,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两位数,而三个人却只能握三次手?让小朋友通过感悟握手是两个人完成的行为,与位置无关,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活动五:搭配衣服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连线搭配,然后请一生上台边连线边介绍,让学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六:买东西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仔细读题的基础上,通过同桌讨论,有序地总结出四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可以从5角考虑起,也可以从1角考虑起。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米,。尽管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长度单位米的建立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建立1米的观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米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二、探究交流,引导概括 —— 方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出②20+χ=100,⑥ 3χ=180,⑧100+2χ=3×50像上面三臄等式的有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三、讨论比较,辨析、概念 —— 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 “ 方程 ” 与 “ 等式 ” 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等式 ” 与 “ 方程 ” 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四、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 练习1 、“做一做”:2、判断是否方程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4、叫学生用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一、说教材:稍复杂的方程的教学任务例1教学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1)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2)结合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3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4)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二、说学生: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方程数量关系,及简单方程式的解法,而且我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笨鸟先飞,让学生接触了形如:ax±b=c的方程式。三、说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稍复杂方程式的数量关系式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深化巩固1、学习例1(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开始,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随后呈现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楚的知道袋中有4个红球和2个红球。然后教师揭示摸球游戏的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好后放回袋中,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小玲赢。接着让学生猜一猜谁赢得可能性大一些。预设学生都会猜是小明赢得可能性大一些。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摸球实验,并把摸的结果记录在书本例题的第一个记录表中,验证刚才的猜想。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明确小明赢得可能性大一些。接着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样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口袋中红球的个数比较多,所以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要大,最后小明赢得可能性也就相应地要大一些,这样摸球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板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不过我以为写任何形式的文字,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2.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3.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4.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5.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团弄。疑难突破深度体会《昆明的雨》中情之绚烂有些描写不合常情。比如“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从常理看,长长的雨季是会让人感到憋闷不舒适的,而作者却觉得“并不使人厌烦”。由此,可体会“我”对昆明雨季的一份特别的爱。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师: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任选一则)点拨: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设计意图】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内化学到的知识。三、学写新闻师: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