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模板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2篇
  • 收藏模板
    下载模板
  • 模板信息
  •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字数:约15283字
  • 页数:约19页
  • 格式:.doc
  • 推荐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售价:5 金币 / 会员免费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2篇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向生活学习语言。2、了解新词新语,能正确评价和运用新词新语。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并评价新词新语。2、难点:如何评价新词新语三、教学用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新课以前如果有人说我可爱,我会很高兴:我还是有优点的哦。现在如果有人说我可爱,我就会心里嘀咕了:这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知道这有什么意思吗?(可爱=可怜没人爱)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词语很多,在网上是特别流行,很新颖、独特,谁来列举几个?(点评学生所列举出的词语)网络上有新词新语,其它媒体(如报刊、电视等)都有新词新语。关于新词新语的概念,一般认为,新近创造出来的词语,或是旧词新用,这样的词语就叫新词新语。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氓》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氓》教案2篇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2篇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家》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家》教案3篇

    (幻灯六)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教案2篇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 查看更多相关Word文档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2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课件教案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

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

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

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

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

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

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①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②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明确:⑴(“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⑵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二、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

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4、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5、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6、探究思考

⑴、根据材料,确定探究方向。

1、据第四次人口谱查统计:三明市共有33个民族,459个姓氏,人口较多的姓氏有100多个。三明市在较多人口的100多个姓氏中,又以陈、林、邓、王、李、黄、吴、张等姓氏人口最多。其中大田县共有153个姓氏,其中人口达万人以上的有:林、陈、吴、郑、张5个姓氏。

2、据大田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刚强,忠厚好客。历代人才辈出,至清末,进士38人、举人59人。其中有誉满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俊(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鹤峰)、廖宪(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名医不乏其人,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谢廷训主修首部《大田县志》。

3、从战国末年开始,中原汉人有过四次大规模迁徒入闽(包括进入闽中西部的三明境域)的记录。第一次汉族人入闽是在战国周显王扃年间(约公元前339~329年)。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讨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越王室一部率残部逃入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北部、东部,开辟新领地,在战国晚期建立了闽越国。

第二次汉人大举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灾害频繁。中原许多汉族难民纷纷南下,逃入东南一隅的福建一带避乱。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族和难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各地作为逃难避所。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便有江左衣冠右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大批中原难民蜂拥而至。以至,三明境域的建宁县有句传言:“未有建宁,先有何姓。”

第三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高宗时期。

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征剿泉潮间“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及眷属共8000多人(计有58个汉族姓氏)从闽、广之交的梁丘盘陀岭进入福建境域征战,至唐景龙三年(715年),共经历了47年。陈军征剿“獠蛮”之乱之后留守闽地,“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后裔遍及福建省各地。

第四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但据《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宗权发兵攻绪。绪窘,乃率光、寿兵五千,并携吏民南奔。”可见王绪离开河南光州时仅五千官兵,其队伍在入闽途中有很大发展。)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

至此,三明境域的人口也发展至近50万人,形成以汉族人为主的生活区域。

___________姓氏源流考

⑵、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⑶、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文化寻根

(一)、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二)、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

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文化源流例谈

1、节日文化。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到汉末蔡邕的《琴操》里,才将介子推之死与禁火联系起来,传诵至今。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思考:

1、结合自己家乡的一些节日活动,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谈一谈:家乡里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举例说明。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二

【目标预设】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重难点预设】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

【课前准备】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由来以及本姓氏的历史名人及文化内涵。小组间进行课件展示,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2.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成课件展示。

3.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4.自选一个课题,写一篇论文

【教学课时】

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课件制作、论文的写作的素材。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

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

一、导入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

下面是按人口比例统计得出的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看看你的姓排在哪?

曾经中国民间好像一直把王姓排为第一,而随着人口普查的的电子化管理的应用,人口统行更为准确了。同时近年人口入库统计却大出意外,据中国2010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李姓居然打破了王姓传统第一的格局。

①第1-100名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锺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雷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②第101—200名

101庞102樊103兰104殷105施106陶107洪108翟109安110颜

111倪112严113牛114温115芦116季117俞118章119鲁120葛

121伍122韦123申124尤125毕126聂127丛128焦129向130柳

131邢132路133岳134齐135沿136梅137莫138庄139辛140管

141祝142左143涂144谷145祁146时147舒148耿149牟150卜

151路152詹153关154苗155凌156费157纪158靳159盛160童

161欧162甄163项164曲165成166游167阳168裴169席170卫

171查172屈173鲍174位175覃176霍177翁178隋179植180甘

181景182薄183单184包185司186柏187宁188柯189阮190桂

191闵192欧阳193解194强195柴196华197车198冉199房200边

③第201—300名

201辜202吉203饶204刁205瞿206戚207丘208古209米210池

211滕212晋213苑214邬215臧216畅217宫218来219嵺220苟

221全222褚223廉224简225娄226盖227符228奚229木230穆

231党232燕233郎234邸235冀236谈237姬238屠239连240郜

241晏242栾243郁244商245蒙246计247喻248揭249窦250迟

251宇252敖253糜254鄢255冷256卓257花258仇259艾260蓝

261都262巩263稽264井265练266仲267乐268虞269卞270封

271竺272冼273原274官275衣276楚277佟278栗279匡280宗

281应282台283巫284鞠285僧286桑287荆288谌289银290扬

291明292沙293薄294伏295岑296习297胥298保299和300蔺

比重较大姓氏主要分布地区:

001、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002、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人口众多。

003、张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004、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006、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007、赵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

008、黄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黄姓在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009、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010、吴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011、徐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1.73%。尤以河南、山东、浙江最多!

012、孙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2%,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福建、广东、湖南最多!

013、胡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014、朱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安徽、江苏、山东最多。

015、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1%,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为多。

016、林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60%。

017、何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7%,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以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多此姓。

018、郭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氏之一,。万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019、马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1.0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回族大姓。

020、罗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其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六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的70%。

021、梁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4%。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省人口4.7%,全国汉族梁姓人口35%在广东。

022、宋姓:023、郑姓:024、谢姓:025、韩姓:026、唐姓:

027、冯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028、于姓:

029、董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1%。尤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30、萧姓:

031、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032、曹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033、袁姓:034、邓姓:035、许姓:

036、傅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1%。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

037、沈姓: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0.50%,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区。

038、曾姓:

039、彭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

040、吕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041、苏姓:

042、卢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

043、蒋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在我国历史上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

044、蔡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44%。

045、贾姓: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0.42%。尤以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

046、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

047、魏姓:048、薛姓:049、叶姓:050、阎姓。

二、姓氏的源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一、“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表示功勋和地位。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二、在上古时期,"姓"的范围比"氏"大,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姓氏",一般先称呼"姓",再说"氏".他们的关系,就如同"省份"与"城市".比如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湖北省武汉市人",肯定不能说"武汉市湖北省人"

三、"氏"比"姓"尊贵.在上古时期,人人都有姓(“人人都有姓”:那是上古时代。发展到了后来,部落瓦解。许多社会地层,都忘记了原来的部落之“姓”,也就是狭义的“姓”。而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取得贵族的“氏”。当后来“氏”逐渐取代“姓”成为新的广义的“姓”时,这些底层的人,就彻底的没有“姓”了)。因为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但是"氏"却尊贵很多。因为只有部落里的贵族,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支的与众不同,从而新创一"氏"标志自己的宗族系统.所以"姓"是大众的标志;"氏"则是贵族的徽章.

四、"姓"是一个家族的发展主支,"氏"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分支。

著名“姓”“氏”举例

如今的”姓氏”,在上古时代,那些是”姓”,哪些又是”氏”呢?

前文说过,”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现在”姓字”中有”女”旁的,都是上古的狭义的”姓”

姚、娰、姬、姜、妫、嬴,以及其他的某些,如风,公孙,伊,尹,祁,子,芈,偃.....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姜:中国第二姓.炎帝之姓.炎帝”姓姜”,”神农氏”.后来衍生出“吕氏”,并建立齐国。另有一支封在纪国,衍生出“纪氏”。此外,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等。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公孙”:其实黄帝的姓,说是姓公孙,其实也是很勉强。只是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黄帝的姓了。)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

中国姓氏的来源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姬、姜等。

2.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4.以官职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司徒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等。

6.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7.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8.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9.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最新课件教案文档
  •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1、该生学习态度端正 ,能够积极配合老师 ,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能够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劲头足,听课又专注 ,做事更认 真 ,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成绩只代表昨天,并不能说明你 明天就一定也很优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成绩当作自己腾飞的起 点。2、 你不爱说话 ,但勤奋好学,诚实可爱;你做事踏实、认真、为 人忠厚 ,是一个品行端正、有上进心、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好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过努力 ,各 科成绩都有明显进步,你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领悟力,学习也有 计划性,但在老师看来,你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习上还要有持久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

  • 公司2024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总结

    公司2024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总结

    一是要把好正确导向。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逐条逐项细化任务,层层传导压力。要抓实思想引领,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全身心投入主题教育当中;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更加深刻领会到******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政治品格,增强了工作本领,要自觉运用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西北矿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二是要加强应急处事能力。认真组织开展好各类理论宣讲和文化活动,发挥好基层ys*t阵地作用,加强分析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提高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起到稳定和引导作用。要坚决唱响主旋律,为“打造陕甘片区高质量发展标杆矿井”、建设“七个一流”能源集团和“精优智特”新淄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舆情的搜集及应对。加强职工群众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做好舆情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把握时、度、效,重视网上和网下舆情应对。

  • 关于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关于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二是深耕意识形态。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把握重大时间节点,科学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有效防范处置风险隐患。积极响应和高效落实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二)全面深化党的组织建设,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力量。压实党建责任,从政治高度检视分析党建工作短板弱项,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持续优化党建考核评价体系。二是纵深推进基层党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创新实施党建工作模式,继续打造党建品牌,抓实“五强五化”党组织创建,广泛开展党员教育学习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党建工作和经营发展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三是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党员队伍管理。配齐配强支部党务工作者,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

  • XX区民政局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总结报告

    XX区民政局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总结报告

    二要专注于解决问题。根据市委促进经济转型的总要求,聚焦“四个经济”和“双中心”的建设,深入了解基层科技工作、学术交流、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解决相关问题,并针对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实际措施,推动问题的实际解决。三要专注于急难愁盼问题。优化“民声热线”,推动解决一系列基层民生问题,努力将“民声热线”打造成主题教育的关键工具和展示平台。目前,“民声热线”已回应了群众的8个政策问题,并成功解决其中7个问题,真正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质性的变化和效果。接下来,我局将继续深入学习主题教育的精神,借鉴其他单位的优秀经验和方法,以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纪律、更实际的措施和更好的成果,不断深化主题教育的实施,展现新的风貌和活力。

  • 交通运输局在巡回指导组主题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交通运输局在巡回指导组主题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今年3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XX”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苏南运河全线达到准二级,实现2000吨级舶全天候畅行”。作为“水运XX”建设首战,谏壁闸一线闸扩容工程开工在即,但项目开工前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需解决。结合“到一线去”专项行动,我们深入到谏壁闸一线,详细了解工程前期进展,实地察看谏壁闸周边环境和舶通航情况,不断完善施工设计方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学思践悟中开创建功之业,坚定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做贡献”的交通责任,奋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以学促干建新功,关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重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的主线、重大战略目标、工作总基调和方法论等,深刻体现了这一思想的重要实践价值。

  • XX区文旅体局2023年工作总结 及2024年工作安排

    XX区文旅体局2023年工作总结 及2024年工作安排

    三、2024年工作计划一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模式,持续在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上探索创新,围绕群众需求,不断调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群众满意度。推进乡镇(街道)“114861”工程和农村文化“121616”工程,加大已开展活动的上传力度,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服务“双减”政策,持续做好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和文旅资源优势,进一步丰富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后的课外文化生活,推动“双减”政策走深走实。二是结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严格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要求,极推动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

今日更新Word
  •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1、该生学习态度端正 ,能够积极配合老师 ,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能够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劲头足,听课又专注 ,做事更认 真 ,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成绩只代表昨天,并不能说明你 明天就一定也很优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成绩当作自己腾飞的起 点。2、 你不爱说话 ,但勤奋好学,诚实可爱;你做事踏实、认真、为 人忠厚 ,是一个品行端正、有上进心、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好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过努力 ,各 科成绩都有明显进步,你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领悟力,学习也有 计划性,但在老师看来,你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习上还要有持久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

  •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二是全力推进在谈项目落地。认真落实“首席服务官”责任制,切实做好上海中道易新材料有机硅复配硅油项目、海南中顾垃圾焚烧发电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天勤生物生物实验基地项目、恺德集团文旅康养产业项目、三一重能风力发电项目、中国供销集团冷链物流项目跟踪对接,协调解决项目落户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早日实现成果转化。三是强化招商工作考核督办。持续加大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统筹调度及业务指导,贯彻落实项目建设“6421”时限及“每月通报、季度排名、半年分析、年终奖励”相关要求,通过“比实绩、晒单子、亮数据、拼项目”,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热潮。四是持续优化园区企业服务。

  •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二)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工作。要继续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积极学习借鉴其他部门及xx关于“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同时主动查找并着力解决困扰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问题。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继续优化工作流程,精简审批程序,缩短办事路径,压缩办理时限,深化政务公开,努力为企业当好“保姆”,为群众提供便利,不断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新需求。(三)深化内外宣传,树立良好形象。要深入挖掘并及时总结作风整顿“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内部宣传与工作交流,推动全市创建工作质效整体提升。要面向社会和公众庄严承诺并积极践诺,主动接受监督,同时要依托电台、电视台、报纸及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xx队伍作风整顿“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成果,不断扩大社会知情面和群众知晓率。

  •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五)服务群众提效能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服务提档升级。建成“全区一张网”,各类采购主体所有业务实现“一网通办,提升办事效率;全面实现远程开标和不见面开标,降低供应商成本;要求400万元以上工程采购项目预留采购份额提高至采购比例的40%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22年,我区政府采购荣获”中国政府采购奖“,并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得数字政府采购耕耘奖、新闻宣传奖,以各省中第一的成绩获得年度创新奖。二是财政电子票据便民利民。全区财政电子票据开具量突破1亿张,涉及资金810.87亿元。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全区241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全部上线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大大解决了群众看病排队等待时间长、缴费取票不方便的问题,让患者”省心、省时、省力“。

  •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一、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效按照省委、市委对“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县委立即行动,于8月20日组织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省委X在读书班上的讲话精神。5月2日,县委召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推进会,及时对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任务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会后制定并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重点课题调研方案、宣传报道方案等系列文件,有效指导活动开展。5月17日、9月1日,县委再次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9月13日,召开全县“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工作推进座谈会,深入贯彻全省、全市“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工作推进座谈会精神,总结交流活动经验,对下一阶段活动开展进行安排部署。“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有序开展,为砥砺前行、底部崛起的X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1.市政基础设施项目5项,总建设里程2.13km,投资概算2.28亿元。其中,烔炀大道(涉铁)工程施工单位已进场,项目部基本建成,正在办理临时用地、用电及用水等相关工作;中铁佰和佰乐(巢湖)二期10KV外线工程已签订施工合同;黄麓镇健康路、纬四路新建工程均已完成清单初稿编制,亟需黄麓镇完成图审工作和健康路新建工程的前期证件办理;公安学院配套道路项目在黄麓镇完成围墙建设后即可进场施工。2.公益性建设项目6项,总建筑面积15.62万㎡,投资概算10.41亿元。其中,居巢区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工程、巢湖市世纪新都小学扩建工程已完成施工、监理招标挂网,2月上旬完成全部招标工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大维修三期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签订施工合同后组织进场施工;半汤疗养院净化和医用气体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半汤疗养院智能化工程因投诉暂时中止;巢湖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建工程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推进,预计4月中下旬挂网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