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能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吗?【总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三、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展示图片:《秦朝疆域图》正是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秦朝还通过实行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局面?展示图片:“秦半两钱”“秦权”“小篆”“秦简”等图片。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材料从故事及你所掌握的材料中,你认为秦朝能否长治久安?为什么?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探究教学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学法:接受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视频【课型】综合课【导入新课】在05.7.13日伦敦佳士德的一场名为“中国瓷器、手工艺品及外贸产品的拍卖会上,一只绘有“鬼谷下山”图的元代青花瓷罐,被一美国古董商以1656万英镑也就是约2.45亿人民币的价格投得,为什么我们古代的手工业精品在今天如此受人青睐呢?这些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瓷器是什么时候就产生了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些谜底。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②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19世纪末,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3)化学工业的发展:①无机化学工业: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笨、等,用化学合成的方式,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纤维,瑞典人发明了炸药等。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形成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自由主义与殖民扩张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条件(1)工业革命的展开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之后,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三)、本课小结:由学生作知识小结,以便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四)、巩固练习1.(2009·枣庄模拟)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图(一)图(二)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点评: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合作探索】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促进: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制约:但经济区域集团化短期内对全球化不利。过渡: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得以发展,但也有不公平的因素,那么,谁来维护公平了?二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师: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⑵关贸总协定存在许多弊端,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师: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生:①1986年: 意大利 提出倡议②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③1994年: 正式决定建立WTO④1995.1.1:WTO正式开始运作师:世贸组织特点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生:规范化 法制化。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师:改革开放后,乔家依然是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乘坐另一种交通工具。(画外音响起,男中音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诵;幻灯片展示)(七)乔致庸1905年来到上海,腰缠万贯的他坐上了行驶在柏油公路上的“四轮子”。可惜的是,此后的四十年,中国也没有多少柏油路和“四轮子”.直到50年后,四轮子和“柏油路”才多了起来。“四轮子”是什么?为什么“此后的四十年,中国也没有多少柏油路和四轮子”?为什么“直到50年后,四轮子和“柏油路”才多了起来”?生:略师: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因为旧中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厂,比如说一汽、二汽。解放后,我们的汽车产业蒸蒸日上。(展示材料)屏幕显示: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
过度:诚如牛顿所说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很大原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设问3:为什么这个时代选择了达尔文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发现呢?(达尔文的个人努力)补充材料:(1831年起,他随“贝格尔号”考察舰进行环球考察5年。考察结束后,在整理考察资料和实物标本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说明达尔文的个人努力:学习、考察、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不断探索的精神,饱览群书,挑战和假设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科学实证等等。可以说达尔文身上有那个时代的一个浓缩的特征,当然他还有点运气,不过,机遇永远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探究: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思路引领: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经济、科学理论本身、人文学科、社会影响(对宗教,社会),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设问:达尔文进化论对1859年及以后的社会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①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2.“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3.美国“新经济”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
2.民族工业的遭受打击自主探究4:阅读【历史纵横】和教材插图,探究抗战时期民族走向萎缩的原因有哪些?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造成了什么后果?(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3、民族工业的萎缩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虽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国民政府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在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在华攫取政治、经济等特权。中国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2、互联网的功用:(1)功用: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2)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3、互联网的影响: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2)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3)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5)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合作探究】3:青少年如何对待网络: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本课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造成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此外、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四大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究、实验体验以及历史比较,学会总结归纳。
说教材(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在第3单元介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第四单元介绍世界近代科技成就,本课主要介绍了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科技古代辉煌、近代落后、现代又取得很大成就这一重要历程,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内容分析和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从核研究、航空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课标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如下的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建国后六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正确掌握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之后,提出第五个问题: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问题学生较易回答,为进入下一目教学打下基础。二、三民主义的实践这目内容在新课导入时已经涉及,故进行略讲,主要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回忆、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五: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孙中山先生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其结局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第一问学生较易回答,第二问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指出: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它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中国革命呼唤新的理论指导。从而过渡到下一目教学。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情境再现,激发兴趣分析资料,感悟新知多媒体播放电影《孙中山》片段让学生感受在一系列革命斗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的彷徨、思索。
二、相对论的创立【课件】展示下列材料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中。1894年举家迁居意大利米兰。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不但创立了相对论,还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质,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为此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还证明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1、背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9世纪末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的新问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1)“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05年提出。
一、教材分析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本课是文化史中中国史部分的最后一课, 也是必修三册书中唯一涉及教育的一课。而教育是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最终由此激发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4)他们具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三、教法和学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2)问题探究教学发: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3)比较学习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光合作用抽象的过程。
(四)、成果交流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得出结论:1、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3、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4、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五)拓展延伸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0.1g/mg 0.8g/mg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五、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的成分2、膜的基本支架3、膜的结构特点4、膜的功能特性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知识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初次的尝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把知识和习题联系,只是把他所知道的知识简单罗列,不能够体现出能力的训练。在上课中发现学生比较腼腆或拘束,声音比较小,表达不能到位。尽管本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也让我看到了闪光点:学生比较欢迎这样一堂自己是主角的课堂。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四)归纳法: 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三.教学过程分析步骤一: 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步骤二: 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 介绍细胞呼吸概念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步骤三: 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习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