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二)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精品教案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有限,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1.澄清概念。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2.观察生活。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间流传的神话、人们信仰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同时,看看这些意识现象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能动的影响。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1、重点:如何处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难点:弄清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较难理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五、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 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7、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灭和灭绝。这说明()A.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B.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的内部8.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9、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1、(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跨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这一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A.要注意系统内部机构的优化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整体的重要性,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A、C、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讨论:二氧化碳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辐射和地面辐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全球气候变暖)阅读:我们知道了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 光能量的吸收和转化,那么紫外区的能量到哪儿去了?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小结:大气的受热过 程就是太阳晒热了地面,地面烘热了大气。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这就是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难怪高处不胜寒!转承: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同纬度,海洋和陆地就有温差。提问:请学生说说白天和晚上在海边的不同感受。由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不同切入实验P32活动。讨论:通过烟雾的飘动,我们得出了什么规律?冷热不均引起了热力环流板书: 二、热力环流板图与分析:结合试验,学生分析热力环流 的产生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 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 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1.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水稻农业分布示意图”2.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3.指导学生阅读“亚洲人口分布图”4.提示学生思考: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水稻种植对气候和土地的要求是什么?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还适宜其他农作物生长吗,为什么不选择?水稻种植对劳动力数量有什么要求?5.引导学生总结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6.引导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7.提醒学生思考:“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通过对比商品谷物农业来总结。”(过渡)。列举农业区位因素。画图或示意讲解。阅读示意图,指图说出分布区域。说出水稻分布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以及地形特征。说出水稻分布区的人口分布特征。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列举本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精品教案

    案例探究: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在这里分别给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并简单说明什么是种植业、什么是畜牧业、及什么是混合农业)案例探究:阅读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在哪里?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优点?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精品教案

    思考:结合资料,看看“广钢”的搬迁还考虑到什么因素?主要从谁的角度去考虑?展示资料:广钢建于1958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地处偏僻的广钢一带现已成闹市,广钢因此给周边带来了许多不便,并屡被投诉,投诉的主要内容是烟气、粉尘超标。近日,《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正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按照《纲要》要求,2010年前,广东省将关、停、并、转、迁位于城市中心区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学生讨论:环保要素、政策要素……从市民、政府等社会角度去考虑板书:2、环保要素 3、政策的变化小结: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工业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应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并且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工业区位选择是复杂的,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学生活动:计算机模拟工业选址,看谁是最英明的决策者(通过实践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工业的区位选择应综合考虑)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

    4、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5、根据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理论,西部经济地带将建成()A.水电基地B.商品粮基地C.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D.石油和畜牧业基地6、对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A.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应逐渐缩小各地带的经济差距或使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B.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C.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平均发展D.把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部就地加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7、下列有关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B.把农牧产品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东部C.优先安排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D.充分发挥三个地带各自的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教案

    2、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商业中心区位选择因素与港口的区位选择因素的共性条件是( )A、自然地理条件B、经济地理条件C、地理位置D、经济腹地3、中国政府宣布开发上海浦东的时间是( )A、1978年B、1985年C、1989年D、1990年4、有关上海优越区位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三角洲可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B、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C、是我国最大城市带的核心城市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5、目前上海市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B、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6、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规模扩大B、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C、城市管理混乱D、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7、下列可反映上海市的城市问题的是( )A、上海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略高于北京市区B、上海市沙尘暴天气多发C、上海市许多家庭三代人同室居住D、上海市人均绿地面积稍高于重庆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教案

    【教学内容】一、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1、目的和意义(1) 目的: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丘陵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2) 意义:有利于低山丘陵山地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利用和多层次利用。2、开发模式(1)走立体化农业的道路①发展立体化农业的原因: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状况脆弱。②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林地、草地、耕地、水面甚至家庭院落都已被利用);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等都有安排),且林业用地(包括果园和经济林地)面积最大,超过农业用地的一半,反映出千烟洲的农业结构已从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林业为主。布局形式:丘山——丘下为“用才林——经济林和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业——鱼塘”。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教案

    ◆重要图释1、图2.4“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遥感影像”图此图为飞机遥感影像成像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室内分析处理而成。飞机遥感时正值阴雨天气,虽然图面较暗,但地物仍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图中湖、河等水域为黑色。居民点的颜色为浅灰色,农田格局依稀可见。2、图2.5“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卫星遥感影像”图此图为卫星遥感影像成像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室内分析处理而成。图中深色的范围表示水体,城市呈灰白色。图中看不出农田的格局,说明卫星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没有飞机遥感高。【学习策略】由于3S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在介绍有关技术时,可借助教材中的流程图和影像图片。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3S”技术的直观认识。

  •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教学设计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可以由它的概率分布列确定与该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但在实际问题中,有时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随机变量的某些数字特征。例如,要了解某班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总体水平,很重要的是看平均分;要了解某班同学数学成绩是否“两极分化”则需要考察这个班数学成绩的方差。我们还常常希望直接通过数字来反映随机变量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最常用的有期望与方差.二、 探究新知探究1.甲乙两名射箭运动员射中目标靶的环数的分布列如下表所示:如何比较他们射箭水平的高低呢?环数X 7 8 9 10甲射中的概率 0.1 0.2 0.3 0.4乙射中的概率 0.15 0.25 0.4 0.2类似两组数据的比较,首先比较击中的平均环数,如果平均环数相等,再看稳定性.假设甲射箭n次,射中7环、8环、9环和10环的频率分别为:甲n次射箭射中的平均环数当n足够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所以x稳定于7×0.1+8×0.2+9×0.3+10×0.4=9.即甲射中平均环数的稳定值(理论平均值)为9,这个平均值的大小可以反映甲运动员的射箭水平.同理,乙射中环数的平均值为7×0.15+8×0.25+9×0.4+10×0.2=8.65.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 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文字的作用、意义 ,史学典籍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注:号码代表自然带类型【讨论问题】(1)请将板图中符号与你所在的自然带“对号入座”(提问几位同学)。(2)哪些属于温带森林?哪些属于热带森林?(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4)气 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6)两组同学“通道”之间所处的是什么自然带?(答:过渡带,说明自然带没有严格界线,整个自然界是非常和谐地过渡、相互联系结成的有机整体)。【放录像片】《各自然带景观》,看一段录像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编辑的录像资料)。【学生讨论】阅读课本P98“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 带的基本分布情况:【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让学生分组课前收集乡土地理中清洁生产的案例,将小组收集的案例写成小组作业。让两个小组到课堂上展示,并画出流程图。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五业并举,全面发展 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平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 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农民健康,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还净化了环境 意义和发展方向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案3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等交际语言;2、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运用不同的交际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或习题分析,掌握有关交际语言的一些知识;2、讲练结合,有所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得体的交际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教学重点根据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教学难点通过课内探索延伸至课外,积累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的一些知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一道口语交际训练题引入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例1: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C)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A、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B、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吧?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篇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2、探讨个性化解读遵循的基本原则,合理解读文学作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教学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的张扬所谓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导读、计论、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四岁就能背《登鹳雀楼》,可平时只有在大人的要求下,他才背出来。直到六岁的某一天,他父母带他去旅游,在他登陆上山顶时,竟然随口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这说明了什么?……(讨论)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二、探讨个性化解读的原因1、读者的差异导致解读的个性化A、同一作品,阅读的时间不同,解读不同。如上面的例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主题的多元化理解。“温故知新”,名作重读,不但有趣,而且有益。B、同一作品,不同读者,解读不同。

上一页12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