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猜袋中东西数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抽一人到前面,背对着班级。教师拿一个袋子,并向学生们借一些书本,铅笔,钢笔,橡皮等,放入袋中,然后让各组学生轮流猜袋子里东西的数目,猜对的给该组记10分。 2.学生一起有节奏地说唱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并请学生分角色表演。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抢读单词 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一些图片,学生们举手抢答,教师让最先举手的学生将图片的单词说出来,说对的给该组记10分,得分最多的组为优胜。 2.看单词卡读出单词并说出中文,复习1-3单元要求四会的单词。 3.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1-3单元课文中的某一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4.让学生填写Assessment部分的内容,自己对1-3单元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5.教师向学生出示已制作好的window card:This si a window card.并教读window card教师问学生:Do you like it? Can you make it? Do you want to learn how to make a window card?
(生练读课文)2.读出层次,概括内容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桌听。故事示例:一个卖炭的老翁,一年到头都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脸色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内容,讲故事)师:请同学们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述卖炭翁的遭遇。(生交流明确,师引导)预设 诗歌主要讲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的故事。师:这首诗围绕着“炭”叙事,如果主体事件用“失炭”来概括的话,前面还记叙了哪些事?请同学们填空。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1.【出示课件2】《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一、研读课文,1. 体会作者一家对三只猫的不同感情以及猫亡失后作者的感情,找出文中具体表达的句子。第一只猫:“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托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第二只猫:“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一顿惩戒。”“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第一只猫“很活泼”,“我看着三妹逗猫玩的融副泄泄的生活情景,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当猫无故病死后“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并为之“酸辛”;当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周围邻居冷漠的观望中被那些“过路人”捉走后就“怅然”、“愤恨”、“诅骂”,在这段生活经历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满爱心,表现得十分宽容、温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鸟事件”发生后的“我”,不仅只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面对猫这个弱小、可怜的动物怒气冲天“拿木棒追打”、“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人在动物面前恃强凌弱,则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不过,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2. 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们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墨痕乾坤2.朗读古诗。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三、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四、学习古诗1.了解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读过哪些诗歌呢?你认为读诗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小结:(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品读前两句诗(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课件出示9】(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课件出示10】(板书:凄冷、孤寂感)(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课件出示11】(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明确顺序,整合信息(1)根据文章描写的大雁归来的旅程,可以看出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提示:抓住时间词、空间词、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语句来理清结构,判断说明顺序。预设 本文大致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2)大雁的行为是如此丰富,作者的观察是这样细致,请同学们分别按不同角度把找到的有关大雁行为的信息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自读任务二将找到的有关大雁行为的信息,按旅程远近、栖息地、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后,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任选一个方面,分类整理,全班交流)预设 示例:旅程远近——直线飞行200英里——坚强、守信;栖息地——沼泽地、池塘边——充满灵性;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具有团结精神,互相关爱。【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信息,把握文章写作的顺序;然后整合归纳信息,进而激发学生探讨大雁的兴趣,为后面深入阅读做铺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①飞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⑤爱寻食玉米粒;⑥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③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④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⑤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Read and act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及筹备野炊的过程,在实际情景中复习有关天气、蔬菜、水果、食物的单词以及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How much is/ are …?What do you have ? I have … .I want … .2.能听懂、会说句型:Tomorrow will be … .Let’s go shopping. What do you want to bring? Let’s have a picnic tomorrow.教学重点:能听、说、认读句型:I want … .I have….教学难点: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Read and act 中的主要句型。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音机、磁带和一张大购物单。2.教师准备有关蔬菜、食物、水果和天气的图卡和词卡。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份购物单。教学过程:一、Preparation1.Sing the song :The Coat in the Window.(P66 Unit5 Let’s sing)2.复习有关蔬菜、食物和水果的单词。(蔬菜指的是第六单元中学过的;水果主要复习本课时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即可。)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出示词卡,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图卡进行确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shop的字样,把复习过的蔬菜和水果的图卡依次贴到黑板上。
教学重点:Read and write 中的四个四会单词以及问句“Is this a teacher’s desk?”及其答句“Yes, it is.”在四线格中的正确书写。教学难点:拼读单词picture,在四线格中书写句型“Is this a …?”以及总结元音字母a的发音规则。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声音、图片等媒体素材。2.教师准备相关的词卡。3.学生准备白纸和彩笔。教学过程(35sk. c om整理):(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师生合唱该单元的歌曲和歌谣,边歌边舞。2.请学生表演Story time中的对话。3.猜谜语:教师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谜语,如:Jack is in a room. There are many books in it. He can see many students. They are reading books. They are quiet. Where is Jack?(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1.请学生观察Read and write部分的情景图,预先空出来需要书写的四会单词,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充对话。
① 教师询问学生“What day is today?”,学生说出“Today is …”。而后又问学生:“What’s the date?”,帮助学生说出今天的具体日期:“It’s …”。 ②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年历(最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教师随意指着某天询问学生:“What’s the date?”,而后请学生拿着年历相互用“What’s the date? It’s ….”进行问答练习。③ 教师拿着年历从一月开始问学生:“Who has a birthday in January? Please stand up.”,而后教师问起立的学生:“What’s the date?”,让一月份生日的学生答出具体日期。④ 请若干名学生代替老师进行提问,从二月到十二月。活动四:Let’s talk教学参考时间:8分钟① 教师播放对话录音两遍,而后提问:“When is Sarah’s birthday? When is Zhang’s birthday?”,学生根据对话内容回答出:“Sarah’s birthday is in October1st. Zhang’s birthday’s is in March12th.”。 ② 学生跟读对话,两人一组做对话练习。 ③ 学生根据同学的生日组织一个新的对话,教师请若干组展示他们的对话。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活动六:猜一猜教学参考时间:5教师说:Guess what’s my favourite season. Why?学生猜测:It’s winter. Because you can skate. 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然后邀请另一名孩子起来,大家继续猜测活动七:传话游戏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教师在每个小组第一个同学耳边轻声说一个句子:I like summer, because I can swim./I like fall, because I can find many beautiful defoliation.(落叶)/….每个小组传话,看谁传的又快又好每组的最后一个汇报你听到的句子(四)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活动八:Link and say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完成活动手册P13—3两人一小组,分别说说每组图代表的季节,服装,和事情教师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spring/in summer/in winter/ in fall?,请孩子回答。两人一组问答,根据你听到的连出出对方喜欢的季节事情两个人交换书对答案活动九:Let’s do a survey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完成活动手册P13—4自己认读范例对话,明确题意小组调查(6人)各小组展示答案活动十:试一试(Let’s try)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教师播放录音,学生理解再听录音,选择你听到的图
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水里的碎瓷片清晰可见。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都在眼前游来蹦去。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郑振铎《石湖》(生根据师展示的原文,参考、揣摩名家笔下抒情方式的运用,体会抒情描写中以情动人的魅力)2.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提示:(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2)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3)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生自由习作后,小组内互评、修改)师小结:情贵在真,要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朱光潜曾说过:“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写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要水到渠成。
4.组织材料师:一篇游记作品,既要有“灵魂”“血肉”,还得有“筋骨”——材料安排。请大家运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材料。方法:(1)按照自己的游踪或独特体验,安排写作顺序。(2)能突出参观场所特征的要详写,其余的略写或不写。(3)丰富文章内容:适当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评价或诗文名句。示例:(1)写作顺序:以作者的参观路线为线索。(2)详略安排:详写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以突出鲁迅简朴、惜时的品质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品质;详写陈列大厅是为了赞扬先生的民族精神。其余的略写。(3)引入内容:引用古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表现先生惜时的品质。(生交流,师点评)预设 (1)写作顺序:一楼的青铜器—二楼的陶器—三楼的古代画作。
(二)新课呈现: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指着挂图汇报,每组只谈论一种动物。(教师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对话机会,鼓励学生尽可能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将单词卡片cat,dog,rabbit,duck,pig适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拼读单词。然后启发学生将每个单词中的元音字母的发音说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同时为Pronunciation的教学进行铺垫。教师适当讲解单词拼写中需特别注意的地方。rabbit双写b;duck中ck发[k]的音。做找朋友的游戏:方法一:教师说单词:cat,dog,rabbit,duck,pig,分别请五个学生站到前面做出5种动物的动作;将5个单词的卡片面朝下分别发给5个学生,教师说Start!5名学生分别翻开卡片,根据单词意思到前面去找自己的朋友。教师对完成准确而且速度快的同学进行表扬。方法二:教师将cat,dog,rabbit,duck,pig的图片和单词卡片分别发给十个同学,看看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朋友。教师要表扬配合最密切的两个同学。
活动八:Story time:教学参考时间:5-7分钟打开书,学生自己阅读故事。两人一小组,尝试初步朗读。小组间互相提问回答:一人问,另一人回答。有两个人都不明白的问题,向全班提问。教师提问:(如果这些问题已经被同学问过了就不用再问了。)Is Zoom reading a book?Is he fishing?Are the frogs playing in the river?Are they catching mosquitoes?What are the frogs doing?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学生跟读。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青蛙。活动目的:Story time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师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实实在在的进行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信息。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故事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已经学过的语言,对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Part B Let’s learn Let’s play. Part C Task time Let’s check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四会词组: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2、学会用句型What did you/ (name) do last weekend/ yesterday? I(name) (did) last weekend/ yesterday. Did you….? Yes, I did. 来进行问答并完成Task time的表格。 三、教学重点 掌握四会词组,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四、教学难点 掌握四会词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所需的词卡及图片。 2、学生准备词卡。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 Free-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 (强调 yesterday) 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 (did)…yesterday. ( 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 2) Chain-drill: C: I (did)…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D: I (did)…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 F… (ask the teacher) T: 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继续Chain-drill,由T 引出并出示新授词组:went hiking. (2)学生已经了解了go 的过去式后, T 边用I went ( 这个动词用动作表示)yesterday.表达自己昨天去做什么了,边做动作.让学生帮老师说出: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
师小结:《投诉母亲》中,“我”想让母亲辞职享清福,尽人子之孝心。没料到通往目标的路上障碍重重,解决一个障碍,又有一个新的障碍横在眼前,就这样一个个障碍将故事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从让母亲辞职到放弃计划,顺从母亲,让故事有了戏剧性的收尾。这是运用了巧设障碍法让情节跌宕起伏。《错误的手套》中,母亲说“给孩子买副手套”,本意是让父亲给小外孙买手套,父亲却给女儿买了副手套,作者巧用语言的模糊性,使故事一波三折、情真意切。这是运用了巧设误会法让情节跌宕起伏。技法3:用巧设障碍法、巧设误会法写“情节曲折的故事”。4.归纳整合,明确技法师:共赏“好故事”,我们发现了三个技法。技法1: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主题深刻的故事”。技法2:用对比手法写“人物鲜明的故事”。(1)通过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2)通过人物之间的差异对比来突出人物特征。技法3:用巧设障碍法、巧设误会法写“情节曲折的故事”。
3.教师小结(1)仿写点分析。要认真分析、研究片段中的精彩之处,力求准确把握仿文的“外形”和“神韵”。 (2)仿写内容选择。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情感体验的内容,切不可为了“仿”而机械模仿甚至抄袭。(3)变通与创新。 分析名家名作的语言特点、写法规律,以“仿写”为阶梯、桥梁,达到写作的新高度、新领域。【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教学和句式仿写训练中对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等知识接触较多,如《社戏》教学中对心理描写手法的分析,《安塞腰鼓》课后布置的修辞手法的仿写训练,学生对此已有亲和感。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仿写点的分析、仿写内容的选择、仿写的变通与创新产生切身的体悟。三、总结存储1.课堂小结学会根据需要恰当选择具体的、合理的仿写点,达到以“他山之石”来“攻玉”,“假名家之手”写“我心”的目的,是仿写的真正要义。2.实践演练完成课本P24“写作实践”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