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本节课以“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心,说明实现祖国统一,完成中华民族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主要讲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历史意义。第二目“香港、澳门的回归”着重讲述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历史意义,这是“一国两制”成功的实践。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讲述了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打破了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促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此外,教材还通过“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栏目,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些详细的史料。在教学中要分析图表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

4,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问题⑴廊坊战役:义和团浴血奋战,对敌人毫不退缩, 其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⑵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诉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⑶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归纳能力(4)进行拓展训练出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弘扬科学精神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知识目标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特别是认清法轮功的邪教本质。三、教学重点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央一再强调的三句话:(1)全面贯彻宗教政策;(2)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学情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特别是宗教对一些少数民族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东部地区的学生,很多人还存在疑惑: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

3、联邦制的弊端:(1)、效率不高:(2)、集团分享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顾人民要求。在美国实行联邦制的二百多年问,联邦制的弊端也显露无遗。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与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分享权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资产阶级则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相互推卸责任。当大多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意见接近时,联邦制既能保护州的灵活性,又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当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时,联邦制就处于低效运转之中。相关链接: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一项判决中宣布,公立学校实行种族隔离、拒绝黑人入学是违反宪法的。这一裁决引起南方一些州的抵制,一些州竟以暴力阻止黑人进入公立学校。

4、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重视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与非洲联盟团结合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发展中国家组建的国际组织发展友好关系,支持它们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并与它们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新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1971年:新中国被排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外,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1 9 7 1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大批国际组织建立、恢复了友好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出资兴建的希望小学小结:4个主要特征:国际组织的四个主要特征即:①跨国性、②目的性、③组织性、④自主性。

①含义: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②政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A、行使职能B、维护其根本利益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板书)(1)、政体的多样性(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补充:政体由国体决定并反映国体,国体是主要的方面。但是,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②专政政体国体与政体,即是国家制度中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3)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补充:专政即是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它与民主相对立,属于国体的范畴,而专制则与法制相对立,属于政体的范畴。

(3)、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很少有什么民主机制,大都为少数人所控制——从利益集团内部的管理机制看;广大群众常常对某些组织寄予期望,投人力量,但是他们的利益却往往得不到关注。(4)、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购买政治影响力,是一种滋养腐败的行为——从利益集团对政府的负面影响看。实际上,在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与利益集团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3、利益集团机制的隐蔽性、欺骗性及其实质:美国政坛中的利益集团机制,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表面上看,利益集团是所谓的“民意代表”,向政府反映各阶层、群体的观点和利益,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国会一直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到了当代,则是总统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司法机关无权直接支配社会力量和财富,相比之下,联邦法院力量向来较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一直追逐全球霸权,美国总统的战争权力更加强化,向海外派遣军队的次数更加频繁。美国人民日益觉察到这种不断增长的“帝王般总统职位”可能带来的危险。2、三权分立制的本质——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虽然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制约、平衡,却没有一个代表人民意志的权力机关,因而不可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多数人统治。◇本框题小结:◇3个3种权力:3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3个弊端:即三权分立原则的3 个弊端;3个中央政权机构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2个原因:即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1个本质:即三权分立原则的本质

(3)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广东省出现罕见的大面积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全省有45个县(市)的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记录。造成此次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B.大量使用汽车和制冷设备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D.全球温室效应长期作用【解析】(1)根据“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判断该台风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型的天气系统,当台风中心位于南海时,广东沿海地区正好位于该气旋的北部,故吹东北风。(2)夏秋季节的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沿海正好位于该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大;广东沿海是我国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富含有N、P、K等营养元素的工厂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海水中的藻类物质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减少,鱼类因窒息而死亡的现象在该地区时常发生。(3)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6月末至7月初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是短期的高温,与正常年份相比出现异常天气是因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5. 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7. .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8.鼓励学生单独演唱,师生共同评价,锻炼学生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三、表演唱。因为戏歌和戏曲是分不开得,所以我向学生讲解戏曲中跑圆场这个动作,并辅导学生表演,用于歌曲的前奏。作为本科知识的延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用戏歌作为学生走进戏曲的敲门砖。最后教师提出希望,鼓励学生从唱戏歌开始,慢慢地去了解戏曲,学习戏曲,敲开戏曲艺术的大门。

五、细读诗歌,明确写法1.明确文章写法。这首诗中诗人描写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是同时又暗含着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首诗中的这种写法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一样吗?为什么?预设 不一样。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形象阐释哲理,运用了许多咏物诗、哲理诗采用的象征手法,耐人寻味。对诗歌创作,弗罗斯特有独具一格的方法与原则,他认为诗歌应“始于愉悦,终于智慧”,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弗罗斯特用简单的语言、丰富的象征,巧妙地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了解和思考融入丰富的诗歌形象之中,运用人们熟悉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场景,向人们阐释人生哲理,向人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索。2.了解象征手法。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谈话导入 1、咱班的小朋友今天可真精神,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揠苗助长”。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揠”是提手旁,“助”是“帮助”的助。 2“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放课件) 3、故事听完了,那你知道揠是什么意思吗?(拔),噢!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这个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高,就(拔禾苗)帮助禾苗生长。可结果禾苗却枯死了。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想)。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3.《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荷塘散步?4. 思考: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教师补充:写作背景)5. 出门散步后,作者的心情发生变化了吗? 有怎样的变化?6.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我”与“地坛”间有着宿命般的缘分,二者有何相似之处?(阅读1-5段)7.思考:作者从他同病相怜的“朋友“身上理解了怎样的”意图“?三、课堂总结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而,大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我们,也应该学会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生命的契合。正如敬亭山之于李白,故都的秋之于郁达夫,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地坛之于史铁生,他们从中或得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或得到生存的智慧与勇气,最终完成精神的超脱。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收应。苏联模式对于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材料二: 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但人们所希望的真正和平并未降临。美国、苏联这对战时的盟友很快变成了“冷战“的对手。”“冷战”为什么会爆发呢?史学家们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角度一]美国当时拥有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角度二] 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大大提高,并且军事力量大大加强,能与美国抗衡。战后,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在自己的周边建立“安全带”,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即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主张。)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①2014年年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201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14.5℃,比1961-1990年的平均温度升高0.5℃。自有温度记录以来,全球14个最热年份中有13个出现在本世纪,而过去30年中每个10年都比前十年更热。②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变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出现的异常天气,都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而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的背后,厄尔尼诺暖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