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重点 1、教学常规常抓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健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立足校情开展教研活动。 3、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用心性与语文潜力的提高。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参与实践,充分体验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讲述: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学生举例。讲述: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吨做单位。练习:1棵白菜重1千克,( )棵白菜重1吨。 1袋大米重1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1头奶牛重500千克,( )头奶牛重1吨。 1桶油重200千克,( )桶油重1吨。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第一步: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2. 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蒸子的态度的句子。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课文中描写燕子过海时非常辛苦、艰难的句子。三、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见过燕子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燕子,好吗?(燕子是益鸟。燕子是候鸟。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剪刀。)你们说得真不错,谁能告诉我,燕子大概有多大?(学生用手比划)那么,谁见过海?海有多大?(海很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谁能用一个词说说“天连水,水连天”的意思?(一望无边、一望无际、无边无际)谁能用手比划一下海有多大?确实比不出,这么小的燕子,要过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际的大海可真了不起!你们看见过燕子过海吗?有一艘军舰上的海军战士看见了过海的燕子,于是他们给我们写下了这篇文章《燕子过海》。教师范读(二)学生质疑。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呢?(燕子为什么要过海?为什么它要不分昼夜地飞?为什么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抄一抄优美的句子。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将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及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第二节课的任务是品读5~7自然段及识字。下面我说说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
一、教材分析《请帮我一下吧》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共有四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后两个话题《我会求助》和《温暖的“接力棒”》,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向人求助,领悟帮助他人的价值与意义,旨在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受助于人和帮助别人,体会在和谐互助的社会生活的温暖。二、学情分析学会求助的基本技能,懂得不仅要能,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他人,让友爱与互助精神得到传递养成互相帮助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独立性相对较差,他们在家中备受宠爱,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等事务都一手包办,以至于遇到困难时有的过度依赖,有的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有的不敢向别人求助。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求助,懂得互帮互助。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1.学会求助的基本技能。2.懂得互相帮助的价值和意义。3. 养成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课堂作业做练习七第二题。1.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2.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问:“怎样数比较快?”然后点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数的方法。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表扬估对的同学。小结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较凌乱叙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解析:点E是BC︵的中点,根据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可得∠BAE=∠CBE,可证得△BDE∽△ABE,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结论.证明:∵点E是BC︵的中点,即BE︵=CE︵,∴∠BAE=∠CBE.∵∠E=∠E(公共角),∴△BDE∽△ABE,∴BE∶AE=DE∶BE,∴BE2=AE·DE.方法总结: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是和角有关系的定理,所以在圆中,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问题常常考虑此定理.三、板书设计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圆周角的概念2.圆周角定理3.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难点是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圆周角的概念和“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这一性质较容易掌握,理解起来问题也不大,而对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理解起来则相对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探索与理解.还有些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同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此予以足够的强调,借助多媒体加以突出.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思想光芒”中的一篇经典演讲词。它是同学们接触过《 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初步了解、掌握关于演讲的一些技巧之后,再次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它不但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教养与风度。2.教材分析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听众去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这篇演说词和他的诗歌《体育颂》一起成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上不朽的篇章。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3.关键: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会求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会结合函数图象求方程的根.教学重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预设难点: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综合解题.☆ 预习导航 ☆一、链接:1.画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求直线y=2x-3与x轴的交点坐标; (2)解方程2x-3=0(3)说出直线y=2x-3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和方程根的关系2.不解方程3x2-2x+4=0,此方程有 个根。二、导读画二次函数y= x2-5x+4的图象1.观察图象,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什么?2.求一元二次方程x2-5x+4=0的解。3.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x2-5x+4=0的解有什么关系?(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是二次函数y=ax2+bx+c当函数值y=0时的特殊情况.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解:(1)设第一次落地时,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6)2+4,由已知:当x=0时,y=1,即1=36a+4,所以a=-112.所以函数表达式为y=-112(x-6)2+4或y=-112x2+x+1;(2)令y=0,则-112(x-6)2+4=0,所以(x-6)2=48,所以x1=43+6≈13,x2=-43+6<0(舍去).所以足球第一次落地距守门员约13米;(3)如图,第二次足球弹出后的距离为CD,根据题意:CD=EF(即相当于将抛物线AEMFC向下平移了2个单位).所以2=-112(x-6)2+4,解得x1=6-26,x2=6+26,所以CD=|x1-x2|=46≈10.所以BD=13-6+10=17(米).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进行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常有两个步骤:(1)根据题意得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2)应用有关函数的性质作答.
2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学期学习但好习惯还没养成,课上易失去注意力等。因此我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启发,说易懂的语言,练学生易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气氛快乐的学习。a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图案的基本构成特点。学时难点把握个人创作与集体合作的关系。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航天知识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教学难点:学习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的习惯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师:今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的发射成功,再一次圆了中国人民的千年飞天梦。真让人振奋啊!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教师播放在段有关“神州八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在播放过程中讲解有关“神州八号”的发射情况。
教后反思本节课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分矿泉水,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就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课本第15页的例题3。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3.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三、巩固练习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怎么想的。四、全课总结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并出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教后反思《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本课时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重、难点与关键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2.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具准备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超市逛一逛,想去吗?(出示课本第85页情境图)在超市里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饼干110克、豆油5千克、6个苹果1千克……)这些都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教师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与千克呢?举例说明。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