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2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和证明过程。本章一直在研究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之后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必要基础。课程目标1.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2.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3.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2.逻辑推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3.数学运算: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4.数据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5.数学建模:利用函数的思想和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形成以及推导过程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难点: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以及证明过程.
例7 用描述法表示抛物线y=x2+1上的点构成的集合.【答案】见解析 【解析】 抛物线y=x2+1上的点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x,y)|y=x2+1}.变式1.[变条件,变设问]本题中点的集合若改为“{x|y=x2+1}”,则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答案】见解析 【解析】集合{x|y=x2+1}的代表元素是x,且x∈R,所以{x|y=x2+1}中的元素是全体实数.变式2.[变条件,变设问]本题中点的集合若改为“{y|y=x2+1}”,则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答案】见解析 【解析】集合{ y| y=x2+1}的代表元素是y,满足条件y=x2+1的y的取值范围是y≥1,所以{ y| y=x2+1}={ y| y≥1},所以集合中的元素是大于等于1的全体实数.解题技巧(认识集合含义的2个步骤)一看代表元素,是数集还是点集,二看元素满足什么条件即有什么公共特性。
展示学习过的物理学内容: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这点理解起来有点难,所一教师要适当的讲解)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走进社会:(课本P46归国博士案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启发学生学以致用,eg:纪中的学生研究地沟油简易检测方法(灵活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板书设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投影:逐步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回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内容一目了然。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与哲学4(必修)》的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一、说教材我将从该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一)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二)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方面:知识与技能: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巩固按物体的数量匹配相应的点卡。 3、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活动操作过程,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苹果1个、橘子2个、梨子3个),单独的动物图片(每种动物数量分别是1、2、3),1—3的点卡,盘子3个,大分类箩筐1个。 活动过程: 一、妈妈买的水果。 1、教师(出示一篮水果):这是妈妈刚才买回来的水果,请你帮助妈妈一起来整理水果好吗? 2、师幼将水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说一说:有哪些水果? 3、启发幼儿思考:我们怎样整理它们呢?引导幼儿把一样的水果放在一个盘子
2、能够正确运用句子。 活动准备: 1、玩具娃娃一个。 2、晚上的图片一张。 3、火柴和一支蜡烛。 活动过程: 一、问好,做律动《幸福拍手歌》。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Now ,let’s do the actions,Are you ready? C:Yes.(师幼一起律动。) 二、导入 出示晚上的图片(画有星星和月亮),利用图画导入单词。 T:Boys and girls。When does the moon rise up.?(月亮什么时候出来的?) C:晚上. T:Night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三五”模式)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环节: (约10分钟)根据对自主探究案的批阅情况,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具体实施:投影学生的自主探究案,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第二环节: ( 约30分钟)新课学习:在“课堂互动案”的导学提纲引领下,完成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第三环节: (约5分钟)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为学生总结的模式,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作业分为两部分:(1)书面作业p85,1、2、3、4。(2)完成“应用提升案”。七、板书设计由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因此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必要参与还需要借助黑板来帮助。我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中突出了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情景导入:......运用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学习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参与学生阅读活动并板书知识结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好好学习打下基础。交流学习:学生自学以后,老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从而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提高
2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请举出1950年和1978年进行调整的内容,(2分)简析二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分)用一句话总结你对我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认识。(1分)
材料一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材料二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同学们,你们听过《喝墨水》的故事吗?陈毅爷爷小时候由于读书太入神了,竟然拿馅饼蘸墨汁吃,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直到妈妈进屋发现他满嘴都是墨汁而大声惊叫起来,他才察觉到.陈毅爷爷读书是多么痴迷啊!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寒假里,你们读了几本课外书呢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按时补充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人要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也需要时时处处为精神补充各种"营养"."精神营养"来自哪儿如何补充"精神营养"其实,"精神营养"于浩如烟海的书世界,吸取"精神营养"的渠道就是孜孜不倦地阅读.
同学们,老师们,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与好书为伴,做文明人。为什么要多读好书与好书交朋友,你会成为一个高尚的、文明的人。好书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很多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多读名人、伟人的故事,你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使自己的品德更高尚,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与好书交朋友,你的知识会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你没有精力去研究世界上很多事物,但书籍可以教给你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研究成果。与好书交朋友,你会越来越聪明。好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你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会开阔,就容易想出各种办法,你会很聪明。数学书看多了,数学题做多了,你解题会很轻松。好的作文书、故事书、名著看多了,你写作文就有了更多的词汇、妙句和思路。好书看多了,你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2) 苏格拉底临死前对一个叫克力同的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克力同,我告诉你,这几天一直有一个神的声音在我心中晓喻我,他说:“苏格拉底,还是听我们的建议吧,我们是你的卫士。不要考虑你的子女、生命或其他东西胜过考虑什么是公正。……事实上你就要离开这里了。当你去死的时候,你是个牺牲品,但不是我们所犯错误的牺牲品,而是你同胞所犯错误的牺牲品。但你若用这种可耻的方法逃避,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你自己和我们订立的协议合约,那么你伤害了你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还有我们。到那时,你活着面对我们的愤怒,你死后我们的兄弟、冥府里的法律也不会热情欢迎你;因为它们知道你试图尽力摧毁我们。别接受克力同的建议,听我们的劝告吧。”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增减性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是学生数学思想的一次重要提高。函数单调性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内容的基础,对进一步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对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有着广泛作用。课程目标1、理解增函数、减函数 的概念及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会根据单调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3、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4、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学学科素养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现象均可表现为变量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常常可用函数模型来描述,并且通过研究函数模型就可以把我相应的运动变化规律.课程目标1、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总结函数模型; 2.逻辑推理: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根据题干信息写出分段函数; 3.数学运算:结合函数图象或其单调性来求最值. ; 4.数据分析:二次函数通过对称轴和定义域区间求最优问题; 5.数学建模: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自然语言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模型的处理实际问题;难点: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2、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二、说教法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三、说学法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四、说教学流程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l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然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笑笑提着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用尺规作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会用尺规作线段和角,而边和角是三角形的基本元素,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利用尺规按要求做三角形,表面上看是操作的过程,但教科书中提出了有关探究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图背后的数学思考,即用尺规作三角形用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因此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作图的每一步骤都是有根 有 据的.二、教学目标分析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尺规按要求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2.会写出三角形的已知、求作、作法. 3.能对新作三角形给出合理的解释.
2、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在学生想出6.7美元折成人民币时要用乘法计算时,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得出结果后发现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使学生认识到积的近似值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接着出示第二个情境“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可兑换多少美元?”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积取近似值是先精确计算,在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商取近似值是直接根据要求多除一位,然后取近似值。3、巩固练习在学生初步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后,我安排了教材67页的试一试,让学生体会如何按要求取近似值;教材68页的练一练,涉及到了多个国家的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课内容】《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教材分析】《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4、读歌词:老师带领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两边歌词。5、解决难点:二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练习。6、教师范唱歌曲:7、学生演唱歌曲:老师找出学生唱的不准确的地方。8、教师指导学生演唱: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对比唱来改正学生的错误。9、师生接唱。10、男女生接唱。师:歌词中说到我是草原小牧民,手拿扬鞭多自豪!那么我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呢?11、学生齐唱歌曲 :(三)、拓展部分:1、观看课件蒙古族的民俗:师:同学们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同学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呢?2、欣赏《筷子舞》:师:可以看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具有蒙古族代表的舞蹈《筷子舞》吧!3、师表演筷子舞: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筷子。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段筷子舞想看吗?那就给老师点掌声吧!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