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教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3.请四个学生上台问及此事,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变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教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教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4.全班进行反馈。(意在培养独立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扩大提问题的参与面,让学生也能启动智慧、享受快乐;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目标)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2.应用延伸。(课本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五、布置作业教后反思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和实用的工具,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会轻视统计的教学,忽略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创造各种情景,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同时也需要知道,统计教学不要过分地浮夸,多给予学生统计的意义,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志人小说”中的“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志人小说在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例2是面包房买卖面包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这个实际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列式为54-8-22或为54-(8+22)。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并明确“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是初次在列式时需要使用小括号,如果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利用现实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教学例2时可以采用与例1相似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观察下页图,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同时强调两种列式方法的内在联系,列综合算式时着重说明使用小括号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充分调到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不感觉乏味。最后是回顾小结,总结收获。首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然后,教师进行恰当评价。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这节课中,我有浅入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的从课堂学习中获取新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喜欢数学课,热爱数学学科。整堂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结束后,我会与学生进行总结对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整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1)示例一(横向联想) 李白的送别诗:①“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船帆。李白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地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那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2.为了表现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表现出舰载机成功着舰后国人的喜悦,作者在语言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请你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明确:(1)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着舰场面。“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也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 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 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 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 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 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 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⑴ 以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 “描点法”作图与软件的应用相结合,有助于观察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⑶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4.2指数函数.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知道分裂的次数,如何求得细胞的个数呢? 解决 设细胞分裂次得到的细胞个数为,则列表如下: 分裂次数x123…x…细胞个数y2=4=8=…… 由此得到, . 归纳 函数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 介绍 播放 课件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领悟 导入 实例 比较 易于 学生 想象 归纳 领会 函数 的变 化意 义 5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问题 观察钟表,如果当前的时间是2点,那么时针走过12个小时后,显示的时间是多少呢?再经过12个小时后,显示的时间是多少呢?.解决每间隔12小时,当前时间2点重复出现.推广类似这样的周期现象还有哪些?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概念 对于函数,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当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并且等式成立,那么,函数叫做周期函数,常数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由于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对,恒有,并且,因此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并且 ,, ,及,,都是它的周期.通常把周期中最小的正数叫做最小正周期,简称周期,仍用表示.今后我们所研究的函数周期,都是指最小正周期.因此,正弦函数的周期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设计】(1)精讲已知正弦值求角作为学习突破口;(2)将余弦、正切的情况作类比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认知学习;(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4)在反思交流中,总结知识,品味学习方法.【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构建问题探寻解决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则x=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正弦函数值,只能显示出?90°~ 90°(或)之间的角. 介绍 质疑 提问 引导 说明 了解 思考 动手 操作 探究 利用 问题 引起 学生 的好 奇心 并激 发其 独立 寻求 计算 器操 作的 欲望 10
目标导学三:理解课文,把握内涵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来了什么吗?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
1.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明确: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匿名信事件),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看电影事件),“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2.把握朗读节奏。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目标导学二:把握论点,理清论证思路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他们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1)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作用: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对称性与其他建筑的对称性作比较,更加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点。)(2)举例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用: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3)列数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作用:作者实事求是,不以一“多”字作搪塞,事实上,“一百多处”是出于作者已知条件下对园林数字的准确概括,“十多处”是作者写此文章的依据。)(4)摹状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作用:使说明对象更具有形象性。)总结: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不单调,同时又使得文章的介绍清晰明了。
(5)在右下方写提出倡议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在名称或姓名下写日期。本次写作关键是正文部分,应先写清环境保护倡议活动的原因和现实背景,再写发出倡议的具体措施。最后总结一下,表明倡议活动的意义及倡议者的希望等。四、参考范文环境保护倡议书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蓝天碧水、明媚阳光、鸟语花香、清新空气是构成我们梦寐以求的优美家园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但是废气、污水、白色垃圾、重金属等污染物侵蚀了这一切,环境污染已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有谁会想到,那些泛着刺眼的白色的饭盒会污染多少土地?有谁会想到,那些废弃的塑料袋随风飘散在空中,会污染多少城市和乡村?保护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我们要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观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