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元评价学生利用教材P36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评价自己和别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表现,教师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2.畅谈收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并将活动的成果整理好放进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档案袋中。3.教师总结活动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我们都有了不小的收获。我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我们鼓起勇气向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们旁征博引发表了自己对交友的看法,我们学会了怎样组织一次活动,我们还学会了用礼貌用语来表达感想,我们掌握了对自己点评和对别人评价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都能交到新朋友,真朋友!也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今天的活动结束了,但是对如何与人交往,成为朋友,彼此珍惜的思考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天。
一提到朱自清,大家脑海里闪现出的便是《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美文。位于昆明司家营的朱自清旧居,这座“一颗印”老宅不仅承载着七十多年前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清华文科研究所师生的家国情怀,也记录着朱自清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撕开朱自清身上“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标签,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朱自清!“时尚达人”朱自清1942年冬天,昆明天气格外寒冷,如何温暖过冬成了朱自清头疼的大问题。身上的旧皮袍已经缝补了许多次,早已抵挡不住瑟瑟寒风。掏掏口袋,发现生活费都够呛,更不要说缝制新棉袍,于是朱自清做了一个决定。趁着龙头街赶街的日子,朱自清给自己挑了一件赶马人穿的、制作粗糙、价格便宜的毡披风。朱自清一毡多用,出门时,他就将毡披风披在身上御寒,晚上睡觉时,毡披风一脱就当被褥。朱自清上街,里边穿西装,外边穿赶马人的毡披风,给联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被誉为“联大三绝”,也成了他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至于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师:既然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罗素说是“值得”的?预设 (1)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2)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3)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4)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2.思维拓展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课件出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师小结: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追求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这样,我们的追求才会更有意义。【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一是为了深化对本文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思维拓展延伸,联想更多与罗素类似同情人类苦难的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用榜样去影响学生。【板书设计】
此外,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素养提升《三峡》中的修辞手法1.并提为了使句子紧凑、文笔简练,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并提。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分为两句。如:(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句话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句和上句一样,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师: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任选一则)点拨: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设计意图】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内化学到的知识。三、学写新闻师: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设问2: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回答天帝。下片紧承上片的天帝询问,作出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词人回告天帝。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感慨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回答天帝,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设问3: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但又有什么不同?预设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际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借梦境与天帝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战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渔家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知词作内容,理解词人情感,并通过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1.南方园林江南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水量、丰盛的物产、优美的景色、宽松的人文环境,其园林营建必然自呈特色。《中国大百科全书·江南园林》将其总结为三点:第一,叠石理水、水石相映。太湖石奇特多姿,在庭中造型尤佳。最称绝的是苏州瑞云峰、杭州植物园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第二,花木种类多。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布局自由,结构不拘定式,清新洒脱,小巧细腻,幽雅美丽。小阁临流,冷色多,像山水画。青瓦素墙,褐色门窗,官僚政治意识淡薄,书卷气深浓。南方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园林主要指以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城市为主的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以人工造景为主,规划巧妙,设计精致,人文气氛浓。造园师在有限的空间再现真实的自然山水,以小见大,意蕴无穷。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 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 《愚公移山》 中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其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南岸。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姚鼐《登泰山记》)、“所谓华山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写为‘华阳洞’。 看正文下句,应为‘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中国的拱桥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中国的拱桥别具一格,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形式多样,世界罕见。拱桥按照建筑材料分为石拱桥、砖拱桥和木拱桥,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石拱桥。拱桥又分为单拱、双拱、多拱,拱的多少根据河面的宽度而定。多拱桥一般正中间的拱较大,两边的拱略小。根据拱的形状,又分五边、半圆、尖拱、坦拱。桥面上铺板,桥边有栏杆。单孔拱桥的拱形呈抛物线的形状,如北京颐和园的汉白玉石桥玉带桥。多孔拱桥适于跨度较大的宽广水面,常见的多为三、五、七孔,以奇数为多,偶数较少。当多孔拱桥某个孔的主拱受荷时,能通过桥墩的变形或拱上结构的作用把荷载由近及远地传递到其他孔主拱上去,这样的拱桥称为连续拱桥,简称“联拱”。如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的古桥苏州宝带桥,桥下共有53个孔相连,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为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
《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这不仅是因为作者写作思路清晰,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的写法。作者为了证明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还举了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但两者有所侧重,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这为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典型的写作方向:举例,既要注重事件的典型性,也要重视事件的差异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疑难探究]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水汽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审美型古文,其具体体现在文中的雪景和“痴”情的部分。尤其是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文学作品中白描的经典之句,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实写与虚写交融,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于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如此,给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提供了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向:突出主体、不求细致、朴实无华。这种白描写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能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这样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创造更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有更深远的影响。[疑难探究]
1.发散思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呢?请列举出来。预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2.拓展阅读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章节很多,这样拓展,一是让已经读完《三国演义》的学生积极展示他的所读所知,二是有效激发还未读完《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同学的阅读兴趣。结束语:虽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请同学们记住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制高点,得人才者得持续发展,得人才者得最终胜利!
预设:在月色和清风中,我的影子开始起舞,恍惚中似乎天堂就在我的眼前。影子随着月光转过那雕梁画栋,穿过阁楼的阻拦。何人在此处失眠?何人在此处低吟?或许我不该怨恨这让我想起离愁的月色。月色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人的悲喜离别就是一场自古以来的痛苦,就像月也有圆缺的苦恼。完美从来都不属于人间。远方的人啊,希望你的生活永远美好,大家虽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皎洁的月光。【设计意图】仅仅停留在理解、体悟上,学生难以感同身受。若动动笔头,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学生会更懂词意更解词心,可能会有更多感悟。五、唱月留香课外学唱《但愿人长久》、《思乡曲》(霍勇)等歌曲,积累名家咏月的名句,拓宽视野,加深体验。【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学诗词,在歌唱中学诗词,唇齿留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结束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坎坷,请读一读苏轼的词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同是写景,第2段要读出激昂豪迈之情。例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第3段要读出悲凉失落之感。例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第4段要读出欢快愉悦之情。例如: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设计意图】本文生字词较多,一定要先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构。从句式看,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感受音韵美。加强诵读训练,可以培养语感,快速成诵,促进感知文本内容。4.寻找读,积累词句(1)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并探究它们在今天的意义。课件出示: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
一是以标题为突破口,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故事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紧扣课文的小说文体特征,以故事情节为抓手,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分析人物形象。三是赏析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的妙处,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更清晰,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尤其是设计了“辩证思考,探讨主旨”板块,古今勾连,辩证地分析了梁山好汉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写作背景]《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完整地写出了 36人的姓名和绰号。宋末元初的《宣和遗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水浒故事,只是内容非常简单,可能是说书人的提纲。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至今存目的有30余种,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发展丰富起来。施耐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并且加上自己的修饰点染,写成了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预设1:周总理,您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辛勤劳碌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您的无私给我们以无限的幸福!我们要向您学习,早立志,立大志。预设2:现在的我们要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有用之才,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们想念你!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七、知识迁移,拓展探究1.要求学生当堂阅读《一件珍贵的衬衫》,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2.要求学生阅读《南瓜·茄子·小鸡》,完成下列题目,教师讲解订正,发现问题,教师纠正。八、课后延伸,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歌。2.收集周恩来的名人轶事,做好积累。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动物有关的科普文章《动物笑谈》。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呢?(板书课题、作者)(学生交流,谈论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说说你觉得文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的阅读体会深浅不一,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教会学生从课题入手,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笑谈趣“事”1.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师:课后的“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自读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学习重点。请大家默读“阅读提示”,提炼要点。预设“阅读提示”中包含了以下学习要点与信息:(1)文章主要内容——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作者为了探求科学真理,放下尊严,做出一些怪诞的举动;二是可爱调皮的动物们搞恶作剧。(2)文章语言风格——诙谐风趣,略带调侃。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重在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和背诵,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和艺术手法的学习涉及较少。初中阶段则要求在此基础上兼顾抽象思维的培养,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初步赏读诗歌的能力。本课是初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古代诗歌,所选的四首诗歌文质兼美。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感受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情趣。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也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的热情,本课设计对学生欣赏诗歌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对学习诗歌时常提到的“意象”“意境”也少有提及。设计中继承了小学阶段朗读和背诵的优良习惯,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同时,在教学中还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古代诗歌的常识,如体裁、节奏和韵律等,并极力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诗歌情感与内涵有相对深层次的理解,以期望学生能在现有的能力层级上,最大限度地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资料链接】
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爱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