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1. 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2. 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蒸子的态度的句子。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课文中描写燕子过海时非常辛苦、艰难的句子。三、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见过燕子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燕子,好吗?(燕子是益鸟。燕子是候鸟。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剪刀。)你们说得真不错,谁能告诉我,燕子大概有多大?(学生用手比划)那么,谁见过海?海有多大?(海很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谁能用一个词说说“天连水,水连天”的意思?(一望无边、一望无际、无边无际)谁能用手比划一下海有多大?确实比不出,这么小的燕子,要过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际的大海可真了不起!你们看见过燕子过海吗?有一艘军舰上的海军战士看见了过海的燕子,于是他们给我们写下了这篇文章《燕子过海》。教师范读(二)学生质疑。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呢?(燕子为什么要过海?为什么它要不分昼夜地飞?为什么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我来到书房,找到了字典,既想快点知晓答案,和妈妈比个胜负,又想慢点儿,万一又错了怎么办。我紧张地翻开字典,找到了“偌”字的读音。天呐,我是对的,我太开心了!(不足1:缺少动作描写,没有展现出“我”的紧张。修改:我使劲地捏着字典,颤抖着双手,慢慢地打开字典。不足2:结尾缺少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没有展现出人物开心的心理。修改:我眉飞色舞地大叫道:“天呐,我赢啦!我赢啦!”)我捧着字典,连蹦带跳地来到妈妈面前,欣喜若狂地说:“妈妈,你想不到吧,你一个堂堂初中老师,居然败在拼音不太好的女儿手下。哈哈,我终于报‘仇’了……”此时的我,简直比中了五百万还要开心一百倍。妈妈一听便傻了眼,刚才那坚定的神情已经荡然无存,妈妈连忙接过字典看了又看,生怕我看错了似的。看到字典上的读音,妈妈哑口无言。
【教学理念】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前景。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课题)。2.以前听说过“纳米技术”吗?你了解纳米技术吗?是怎么了解到的?预设:我通过预习课文了解到“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小小物质新奇特性的一门学问。预设:我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的。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1.检查课文朗读。出示课文中的科技术语和句子。先组内相互听读纠正,然后全班交流。词语:除臭技术 纳米缓释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涂层 碳纳米管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句子: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2.自由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学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初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作者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潜心于学术研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也是一位英勇无畏,“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的革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言行一致,并把它当成做人的准则之一。请收集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选取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导语: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失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2.展示图片:【课件出示2】图1.纳米机器人(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地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地予以清理,而不再用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图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典型的有较长篇幅的散文。本教学设计以点带面,长文短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为鲁迅先生塑造了多个身份,具体有哪些?”如此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学生在阅读长篇幅文章时有了抓手,就可以有条理地去思考,形成系统性思维,直达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还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直入文本。学生围绕“说说鲁迅先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萧红印象深刻?”做赏析式或者评价式批注,让学生在自读这篇文章时,将无目的阅读变为有效阅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真正做到潜入文字之中,通过关注文章细节来深入把握文本。本教学设计整体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遵从“整体感知内容—局部探究—体会情感”的一般阅读规律,以读为指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在读中体悟情感。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设计意图】这三个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各有不同的目的和针对性。绘制航海路线图,讲述旅途精彩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全书的故事情节;写航海日记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节中,对几个主人公的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主题辩论既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思考,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三、活动结语师:读完《海底两万里》,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还有很多没有得到解答的疑问。尼摩船长的身世究竟是什么?他的亲人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要复仇?“诺第留斯号”潜艇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想要解开这些谜团,请看凡尔纳的另外两部科幻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它们会带你揭开这些谜底。【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凡尔纳的另外两部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陶罐和铁罐》,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狮子和鹿》,看看这个故事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请学生读题。2. 出示狮子和鹿的图片,师: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师: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设计说明]:只给出情景故事,感知了一个大数,这样还不能引起学生对大数的深刻认识,所以再给出宇宙星空中的这些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分以下步骤完成。1、回忆100 ,1000,10000,能写成10( )2、300=3×100=3×10( )3000=3×1000=3×10()30000=3×10000=3×10()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 )(1≤a<10)。[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四)总结归纳,知识升华小结时我也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合作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小结。(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布置作业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本节课的内容。所以我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出南方和北方各三个城市的温度,并比较这些温度的大小,并写出每个温度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一节《数据的收集》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些初步的数据的处理问题,对运用数据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有所了解,知道了运用数据的价值。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数据的收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与挖掘。为后面运用数据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象打下基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我国以往的数学课程相比,在教学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统计和概率,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了解不确定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规律,整个内容围绕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设计理念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最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引导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有时用度的单位还不够就必须用到比度还小的单位分和秒,进而明白度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且引导学生对比和度分秒进制一样的还有时间。从而进入到例题2的讲解。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来加强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系统综合。(四)归纳总结。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我作出适当的补充。最后总结角的比较表方法及估测和某些角之间的等量关系的书写基本的几何语句并能根据语句画出几何图形。(五)布置作业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并试着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或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2、 教学目标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二、 教学分析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1) 这28天中属于“重度染污”、“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良”和“优”的天数各有几天?出现的频率各是多少?请用一张统计表来表示;(3) 从你作的统计图表中,你得到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用统计来直观来表示数据,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据间的联系。整理数据——制统计表1、从资料给出的许多数据中选取相关数据进行整理;2、标目分成横、纵两种(允许不同分法);3、把数据放入相应位置。为了更清晰地用统计表展示与描绘数据,统计表必须有规范的结构:标题(统计表的名称)标目(如“国家”、“届数”…)数据、必要的说明(数据的单位、制表日期等)折线统计图的步骤:(1)写出统计图名称;(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3)根据横、纵各个方向上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4)用线段把每相邻两点连接起来。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是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并掌握了解法后,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典型素材,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方程运用模型的重要环节。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列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自主探索在模型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将图形问题代数化。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按此规律,第n个式子是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结论。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含有字母的数学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必要性和一般性。(四)巩固提升问题:你能给以上这些式子赋予新的含义吗?师生活动:教师举例说明比如:如果p表示我们班的人数,我们班80%的同学喜欢上数学课,那么0.8p 就可以表示我们班喜欢数学课的人数。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五、练习检测(1)5箱苹果重m kg,每箱重 kg ;(2)一个数比a的 倍小5,则这个数为 ;(3)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52%,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4)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则学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 台;(5)某班有a名学生,现把一批图书分给全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还缺25本,则这批图书共 本;(6)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为a,个位上的数字b,则这个两位数为 .师生活动: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注意(5)带分数化假分数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