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一、教材内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查通过,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4)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l.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1.用CAI课件模拟汽车的启动过程。师生共同讨论:①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为恒力,且物体以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也小,速度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速度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③如果动力机器在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五)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例1:一架老式飞机在高出海面45m的高处,以80m/s的速度水平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停在海面上的敌船,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地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分析: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投下的炸弹,做什么运动?为什么?(2)炸弹的这种运动可分解为哪两个什么样的分运动?3)要想使炸弹投到指定的目标处,你认为炸弹落地前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与投弹时飞机离目标的水平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拓展:1、式飞机在高出海面45m的高处,以80m/s的速度水平飞行,尾追一艘以15m/s逃逸的敌船,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正好击中敌船,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地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2、在一次摩托车跨越壕沟的表演中,摩托车从壕沟的一侧以速度v=40m/s沿水平方向向另一侧,壕沟两侧的高度及宽度如图所示,摩托车可看做质点,不计空气阻力。(1)判断摩托车能否跨越壕沟?请计算说明(2)若能跨过,求落地速度?
3.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习惯。2.体会实验的意义,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教学重点1.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向心力上的应用。2.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并经行计算。教学难点1.对向心力的理解及来源的寻找。2.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圆周运动问题。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它的方向和大小有何特点呢?学生回答后进一步引导:那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是什么力使物体做圆周运动而不沿直线飞出?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
六、“保护呼伦湖助力美丽呼伦贝尔市”生态文明践行活动为持续做好呼伦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XX组织开展“保护呼伦湖助力美丽呼伦贝尔”生态文明实践行动。此次全旗共有600余名干部职工统一行动,对呼伦湖流域XX境内生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废弃网围栏进行了集中清理,清扫垃圾500余袋,使呼伦湖及周边地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2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1、为农机安全生产打基础,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2、以人为本推进科技兴牧,组织农牧民参加高素质牧民培训班。3、增强基层科技技术力量,组织基层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教育培训。4、加强科技知识宣传、培训,发挥好科技特派员服务农牧民作用。5、认真落实农机构置补贴项目资金,规范操作严格管理。6、严格农机牌、证、照管理,杜绝无证驾驶,确保农机安全生产。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聆听感悟第二乐段1、B段情感的推动体验。①设问:第二部分激动的情绪是怎么推上去的?找到音的最高点,高音2②品味前2句的旋律推进美感。教师哼唱曲谱,请学生关注每一句的句首音和句尾音。第一句:5到3,第二句 5到5,第三句3 到高音2。品味第三句首回落的情绪美感。对比,有回落和无回落的不同推进感。③聆听前2句,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旋律的起伏变化。2、体验情感的爆发点:“三个回答”①教师自然地用歌声接上前面的聆听。并分析强拍起音带来的情感爆发。②学生自由表现“三个回答”。师:同学们,请你想想平时老师对你的关爱,对你的叮咛,一定有很多令你感动的小情节吧!(闭起眼睛默默想10秒)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感激,所有的深情在这里化成一次又一次“回答老师”。你会用怎么样的力度处理来表现这三个重复的回答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颜色的浓淡关系,特别是水分的干湿对表现物象的作用.在实践练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堂开始为学生朗诵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学生自由谈谈对这首词的感受。3.出示课题:《娇艳的花》
教学内容: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2、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3、通过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对比,使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好时光。教学分析:《凤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歌曲还表达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歌曲演唱形式是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进行,歌曲充满安徽风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略带有跳跃性,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屏显中国地图)生:《茉莉花》——(江苏民歌)。2、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师: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3、音乐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师:老师给你们一个调色盘你们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
教学目的:感受不同情趣的音乐,提高学生欣赏名曲的能力。教学内容:欣赏《花之圆舞曲》。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听音练习。A、1、2、3、4、5、6、7、5、2、B、3、1、4、2、5、7、1、
教学过程: 1、播放中国古曲《高山流水》。老师请同学们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乐曲的曲名吗?”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特别强调艺术作品的文与质的和谐,情和理的统一。它的文学精髓不仅渗透在诗、词、散文和字中间,同样也渗透在我国的古典音乐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古曲《春江花月夜》,看看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什么? 2、《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独奏曲。原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夕阳萧鼓》等曲名。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乐合奏,后又改为《春江花月夜》乐曲共分为十段,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作品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2、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描绘了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岸边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致,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曲名最早见于清朝晚期。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乐曲内容可能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该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全曲一般分为十段,每个小标题中都有新的因素出现,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361 5653 |232 1231| 2-)听起来十分和谐,好象在赞叹每一幅画面的美妙之处,在民族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学习新课。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杏花天影》,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2、学唱《杏花天影》。A、老师范唱《杏花天影》。B、师教唱《杏花天影》主旋律。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发现什么了吗?生:曲调慢。C、学生齐唱《杏花天影》,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3、听赏合唱曲《杏花天影》。边听边思考歌曲唱法。4、听赏埙吹奏的《杏花天影》。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埙吹奏《杏花天影》,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三、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音乐问好。二、学习新课。1、由学生朗诵诗词《杏花天影》,初步感受作者的心情。师: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诗词《杏花天影》。生: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2、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杏花天影》的诗词,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欣赏歌曲,体验诗中之情。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杏花天影》这首歌曲。学唱《杏花天影》。A、老师范唱。B、老师一句一句教唱,学生一句一句跟唱。师:《杏花天影》这首歌的特点是曲调较长,是慢曲子,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速度。C、学生齐唱《杏花天影》,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4、听赏歌曲《杏花天影》。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想象力,自由编剧。三、总结下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听录音,欣赏诗词《杏花天影》。2、师:听完录音诵读的诗词,请同学说说这首诗词表达的情绪。(生:忧伤、惆怅的情绪。)3、学唱《杏花天影》。A、老师范唱《杏花天影》。B、师教唱《杏花天影》主旋律。师:这首歌曲有几个段落?(生:两个。)C、学生齐唱《杏花天影》,注意演唱时的感情。4、再次听赏歌曲《杏花天影》,并轻声哼唱,纠正自己的演唱错误。5、聆听埙演奏的《杏花天影》,并认识这种乐器。辨析其音色,感受这种乐器一般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三、总结下课。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