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想法,再在班内交流汇报,让学生的语言得到相互交流、碰撞,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2×6=1212×1=126×2=123×4=124×3=12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2×6=12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板书:12=1×12=2×6=3×4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2、6、3、4。)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说一说)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一、激趣引新1、创设逛商场的情境。师:同学们,你们逛过商场吗?今天笑笑就来到商场买衣服(引出课题:买衣服),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看图获取数学信息并交流。师:(出示课件:教材72页主题情境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商场里了,同学们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呢?生交流:我看到商场里有上衣、裤子、裙子和围巾;我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价钱。一件上衣的价钱是59元,一条裤子的价钱是41元,一条裙子的价钱是36元,一条围巾的价钱是31元;我还知道了明明的笑笑拿了100元钱想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人民币,今天笑笑来买衣服,那么你们觉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那些人民币来付钱呢?(生讨论)生讨论,交流意见:可是可以,但会很麻烦。因为衣服店的东西比较贵,我们学过的人民币最多才5元,算起来就很麻烦。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面额较大的人民币。
1.认知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在亲身体验中充分认识估算在生活中的意义。(2)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而发现,总结和应用除法估算的方法。2.能力目标:(1)运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并渗透联想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3)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情感目标: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尝试,能主动地发现创造,以及自主、自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灵活地进行除法估算。二、教法和学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就能:敢于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一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应答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而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在生活情景体验中主动质疑、探索,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1.故事情境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授课过程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笑笑过生日”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笑笑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了一袋苹果来招待客人,想让小朋友帮助笑笑来分一分。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12根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12个苹果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一)、情境导入通过播放笑笑和淘气在文具店购买文具活动的视频片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又因为二年级孩子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上市场、超市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所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想不想和笑笑、淘气一起到文具店里去购买文具呢?从而引出课题:买文具。(二)、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互相交流:你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序地进行板书:1角、2角、5甬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在这一环节中我仅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倾听、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一、教材分析:1、内容、地位、作用《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第76—77页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在已经掌握了2—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编制口诀的基础,教材在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买足球、买蓝球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得出8、9的乘法口诀。在8和9的乘法口诀中,没学过的口诀只有3句,教材创设的情境中的两个问题都是针对还没有学过的口诀提出的。这部分知识是为学生以后学习乘法、除法打基础的。2、教学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经历编制8,9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8,9的乘法口诀。(2)能正确运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合作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学习数学的乐趣。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8、9的乘法口诀。难点:发现8、9乘法口诀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一、说教材我今天执教的《做家务》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这部分把乘法口诀以及它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教学目标: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从而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节《除得尽吗》。我将会以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评测、说反思等六各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除得尽吗》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五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整数、整数除小树、小树除小数、以及四舍五入保留若干位小树的基础之上进行设置的。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表示循环小数以及“四舍五入”法取其近似值,总体难度不大。二:说学生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在四年级学习了“四舍五入”法,所以在本节新授教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物游戏》。下面我将从3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说教材】《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关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为学生今后认识除法和分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提出了3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问题1:分桃子: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每份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问题2:分萝卜: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平均分的意义。问题3:分骨头: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以及“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学习”为“创造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与操作中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选择题1.打开网页,你可以看新闻、听音乐、玩游戏、交朋友、查资料、购 物、学习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网络可以实现我们的一切愿望B.网络交往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C.网络生活很丰富D.网络交往是把锋利的双刃剑2. 只要上网,就等于与世界握手。看新闻,办商务、结交朋友、求医 问药、不用舟车劳顿,不用费事周折。这一切说明 ( )A.网络使交流便利,却使人的思想退化B.网络给了很多人可以偷懒的机会C.人们的交往都必须依赖于网络D.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沟通无极限非常方便、快捷。这说明 ( )A.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B.网络交往提高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质量C.网络交往有利无弊D.网络交往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4.比尔 ·盖茨曾说过:“你甚至不知道和你交流的对方是一条坐在电脑 前会敲击键盘的狗。 ”这说明 ( )3.在小明的众多网友中,有大学生、参加兴趣班的朋友、同学和老师。学习之余,他经常上网聊天;遇到问题,他会在网上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二、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三、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方案有计划、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课题十: 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1、先独立思考解答。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2、完成P34 3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2、互动交流,探究规律。 (1)、小组内交流讨论: 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说说自己的猜想,并讨论邮政编码中的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2)、全班展示交流: 师:那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结果? 生1:我们发现邮政编码都是由6个数字组成的。…… 生2:我们发现前两位数字表示省,如…… 生3: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三位数字相同。比如……。 (让学生充分发言)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互动交流——汇报展示”,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1)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 师:我国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采用“四级六位制”。编码含义: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代表了省、市、邮政、县市、投递局四级单位。其中:前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三位表示邮区;前四位表示县(市);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所)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教学过程:一、激发:1、计算:25×95×4 25×32 4×48+6×48 102×56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第一课时: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教学设计:一、,谜语导入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标题是“师 长情谊”,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围绕核心素 养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如下:1、道德修养家庭美德,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 道德要求,做家庭好成员。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他们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 2、健全人格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 人的关系。3、总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在日常生 活中践行尊老爱幼等的道德要求;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 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
2. 内容内在逻辑本单元亲子之间的交往既承接了上一课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为七年级 下册关于中学生提升在集体中的交往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单元 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框“家的意味”,通过对“家规” “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进行深入思考,学会孝亲敬长。第二框“爱在家人间”,通过体验家人间的亲情之爱,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对 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第三框“让家更美好”,通过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 现代家庭的特点,树立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共创和谐美德之家。从初识家中“孝”,体验家中“爱”,处理家中“冲突”,到自觉共建家庭 “美德”,学生逐步体味亲情之爱,将“亲情之爱”内化于心、夕卜化于行。(三)学情分析(1) 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不 断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情绪波动较大。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学思想会一直影响着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归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一、复习导入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二、讲授新课1、出示主题图。(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3、教学例1。(1)数一数。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