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推理、归纳的过程,渗透猜想--验证--结论--运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量、拼、算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0 。【教学难点】 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四边形或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发现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课前准备】多媒体、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课前准备】多媒体、学具袋【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交流: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2、正比例关系式。生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生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商)一定。生3:=k(一定)。师:同学们非常棒!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种量的另外一种关系。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设计意图】这种方法的导入,简简单单的一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主要内容上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真的还有另外一种关系!我可得好好听一听。这样在学习反比例时学生会始终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有利于教师教学顺利进行。(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探究反比例的意义,理解成反比例的量。1、出示PPT课件回答问题。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²1015203060…水的高度/cm302015105…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生1: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生2: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生3:我来回答(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10×30=15×20=20×15=30×10=60×5=…=300。生4:乘积一定。师:底面积与高的乘积表示的是什么?生:水的体积。(板书)师:你会算出水的体积吗?生:会。(学生计算,教师出示课件订正)2、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师:积是300,实际就是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同学们能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生:它们的关系是:底面积×高=体积。师:同学们,我们用概括正比例意义时的方法来概括一下反比例的意义吧!生: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的意义)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xy=k(一定)。(板书)4、牛刀小试。锅炉房烧煤的天数与每天烧煤的吨数如下表: 每天烧煤的吨数/吨11.522.53烧煤的天数/天3020151210(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3)烧煤的天数与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参考答案】 (1)每天烧煤的吨数和烧煤的天数,是相关联的量。 (2)1×30=30 1.5×20=30 2×15=30 2.5×12=30 3×10=30 积相等,这个积表示这批煤的总吨数。 (3)成反比例,因为烧煤的天数与每天烧煤的吨数的积一定。【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概括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逐步形成定向思维方式,为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一)复习导入 师:什么是体积?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师: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生: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出示: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S = πr2猜测:把圆柱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师:求比值,完成后,说说求比值的方法,这三个比值是什么关系?18∶12 27∶18 2.4∶1.6生1: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生2:这三个比值相等。……【参考答案】 18∶12= 27∶18= 2.4∶1.6= 求比值的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三个比值相等。【设计意图】比和比值是解决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比例意义活动中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1: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生2:我们的国旗是长方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说出了自己对国旗的了解,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我们国家的热爱,老师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五星红旗增光!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国旗长5米,宽米。国旗长2.4米,宽1.6米。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你们看,淘气和笑笑也来参加好玩的套圈游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你看懂了吗?从每个小动物前面的得分我们知道离淘气和笑笑越远的小动物套中后得分越高。而且机灵狗告诉我们规则是“每人投3次,每套中的得0分,总分高的获胜”。判断胜负,有时不光要看胜的场次,还要看什么?分数,分高者胜。要引导学生明白得分是根据图中套中的小动物得到的。机灵狗说的是什么意思,谁听懂了?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意,并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神秘的大衣》选自东方娃娃绘本版。瞧,封面上的胡默尔先生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他的大衣胖的无边无际,领子里居然露出火烈鸟的脖子、长颈鹿的脑袋、兔子的耳朵。胡默尔先生到底在搞什么鬼呢?孩子们在阅读这个故事的同时,就像是神探福尔摩斯在破案。生动、富有悬念的故事情节,会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要知道真相的迫切心情,从而促使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寻找大衣的秘密。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富有观察力、好奇心,探究欲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和要求。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选择了画面夸张、有趣;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大班绘本《神秘的大衣》。
一、说教材《海底的女儿》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教学重点:体会美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王子的品质。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一、说教材《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说教材:《祖父的园子》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设计理念: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通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一切都是自由的,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的快乐的源泉。本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作者的写法,并积累语言。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情境。(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播放背景音乐)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 轻轻摆,慢慢地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播放课件)哈,小朋 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播放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 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喜爱的事物充满了表达和欲望,幼儿可以通过描述性词汇来对喜爱的事物进行表达。饼干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并且幼儿对于吃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内容进行讲述活动。活动的目标是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将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地讲话。2、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饼干的样子、颜色、形状等。3、能通过活动丰富词汇,比如“圆圆的、甜甜的、香香的”等描述性词语。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指导幼儿通过活动讲出一些描述性词汇。因为小班幼儿的语言正在发展阶段,所以要教师来引导幼儿来表达,这也是活动的难点。1、若干的形状、大小、味道不一样的小饼干。2、活动所需要的盘子、遮挡物(布)。
一、教材分析“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的数的计算。例6是其中“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要在商这一位上写0”的情况。在这一例题之前,教材先安排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和“除法的验算”内容。因此,在学习本例题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算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只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也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亲历“0占位”的思维过程,为以后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或多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其实学生对身体并不陌生,可以看得到、摸得着,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身体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本课新的知识体系。我期望通过本课教学后,学生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熟视无睹,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还能在这种强烈的兴趣地鼓舞下通过查资料等各种方式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身体。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6和7 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来谈。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6和7”部分的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即教材第39到40页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这两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情境导入、6和7的表示、5、6、7的大小关系、7与第7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6和7的书写。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还有第43页练习九中的1~3小题。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0~5的认识,“>”“<”“=”等符号的表示,第1到第5的认识。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学习8和9的认识、10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突破方法:通过反复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经历、体验和探索,在亲身感受中建立“倍”的概念。
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第二课时。这部分教材是为学生快速而正确进行6和7加减法计算做铺垫的内容。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摆学具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掌握6和7的组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6、7的组成。本课难点是:‘6、7的组成’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