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分析《敬业与乐业》是部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梁启超的一篇有关事业与人生的演讲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发人深思,让学生们体会敬业乐业的趣味。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写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还是写作来看,学生对议论文掌握的情况都有待加强。本篇课文无论在议论的层次、结构还是方法等方面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文章,因此,有必要学习。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说教材《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一、说教材《岳阳楼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第一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二、说教学目标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大纲第二条第三款: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场合和对象。这是初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三条三款、四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此文教学定为听说能力训练课。 本文是初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八年级下册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册一至三单元分别安排了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训练。本单元的语言实际运用要求得体即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单元训练目标为演讲与辩论。本文为演讲的范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演讲,会演讲。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在研读新课的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时也有着情感体验说感知文章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三维目标三方面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把握诗歌内容2.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角度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3,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下深沉的母爱,体会生命的美好。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的目的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中理应灵活处理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我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问法,点拨法的教法与学生诵读品味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学法结合起来,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4、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四、赏析诗歌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1、孤独2、生之短促 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 3、怀才不遇 封建士子共同的命运天 地 人——孤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1.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我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2.阅读课后练习四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同样是写母亲一段文字,说说它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1.第一节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有什么作用? 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中“朵”可不可以换成“颗”?“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①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②水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珠写活了,人格化了。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写的形象生动。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教学提示】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六、讨论、探究:1、“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从本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黄河的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重点揭谜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它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长 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1、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1、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法学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2.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目标导学三: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穿插着议论、抒情。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抒发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又以“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设问作为记叙、议论的中心,接着用一个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从意志、品质、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进行高度评价和赞美,为文章具体事例的叙述做了思想认识方面的提示和感情的铺垫。第二部分,文章以记叙为主,具体叙述了三个典型事例,在叙述完每一个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议论、抒情。这些议论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第三部分,作者告诉人们要珍惜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没有用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用朋友的恳谈来启迪人们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拓展延伸:收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典型事迹的资料,准备举办演讲会。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一、 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