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准备:幼儿有关于鞋的认知基础,各种各样的鞋。音带《大鞋和小鞋》,轻音乐。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鞋”,老师这里有两只鞋,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的鞋。(出示大鞋和小鞋的图片)爸爸的鞋和娃娃的鞋有什么不一样?(爸爸的鞋大,娃娃的鞋小。)爸爸的鞋那么大,娃娃的鞋那么小,如果让我们小朋友穿在脚上走一走,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唱《大鞋和小鞋》)(二)、比较想象:歌曲里说了爸爸的鞋象什么?(两只船,开在大大的海洋里。)娃娃的鞋象什么?(两顶帽,套在小小的脚趾上。)呀,真有趣!那鞋子除了会象船、帽子,还会象什么呢?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鞋子有哪些形状吧。(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鞋子的特点。)请小朋友选一只你最喜欢的鞋回到座位,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的鞋子象什么?幼儿交流,(请三到五名幼儿,再同伴间交流。)
活动准备:螃蟹壳若干,泥巴人手一份。节奏柔和的音乐。 活动建议:自编故事:有一只螃蟹他的名字叫贝贝,每天生活在海滩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瞧,海上的浪花不停地跳着跑着,贝贝面对着海滩满脑子充满了梦想。他在海边快乐地玩着还唱起了歌呢。忽然他的歌声吸引了海边的小海螺。这时候小海螺说:“你唱的歌真好听,我愿意帮你实现三个梦想。”贝贝想了想说:“我的第一个梦想是想让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我的第二个梦想是想让自己跑的更快。第三个,第三个……故事引导激发兴趣。·师: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呀?它长的什么样子?·教师讲述故事《螃蟹的梦想》交流讨论。·螃蟹贝贝在海滩上遇到了谁?·有谁知道螃蟹贝贝有哪些梦想?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读过哪些诗歌呢?你认为读诗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小结:(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墨痕乾坤2.朗读古诗。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三、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四、学习古诗1.了解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是哪个自然段。出示段落(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负责)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还有同学想说吗?师:从“挺着脖儿、立刻警戒、挺着身儿、咕咕地警告”这些词语我们体会到了勇敢、负责、辛苦的鸡妈妈。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情况它立刻警戒起来。(教师口述情境,学生试着说这些词语。)小结:这只母鸡,不论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多么负责、勇敢呀!一齐读。
一、朗读诗歌,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这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2.小组内讨论交流。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2.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提问: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默读第二段。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三)学习第三段。默读课文,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学生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展示如下:(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指导朗读第二层。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教学设想】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2.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3)板书课题:天窗(4)齐读课题2.简介茅盾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画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三、教学过程
学习这一课让幼儿明白,塑料制品它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幼儿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塑料制品的实物,因此,这一课题幼儿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这一课题中的教具,具体、直观、丰富多样,大量生动的实物教具易于刺激幼儿感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近不急待的探索欲望。有关“白色污染”的总是对幼儿来说有些抽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前组织幼儿清理园内的塑料垃圾,再观看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和纪录片,幼儿会很透彻地理解“白色污染”。 二、目标确定 中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寻找发现、观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而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因此,针对本班幼儿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比较,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各种塑料制品,知道它的特性。 2、幼儿自主的了解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 以上两个目标是本课的重点。 3、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观看,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注意环境描写对主题表达的暗示作用。小说中,环境描写也是为主题表达服务的,它有极强的暗示和埋伏笔作用。例如《变色龙》中的“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等环境描写,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萧条和死气沉沉。总之,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谈到的几个方面,我们在解读小说时要注意把虚构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善于将小说与人生、社会、人性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疑难探究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在文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在围观群众及将军家厨子的口中却又无处不在。通过大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转变态度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这两个人的霸道和权势熏天。就连他们家的一条狗,大家都惹不起,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社会现实。
2.每位幼儿一本绘画练习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样。活动过程1.故事,用提问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老师富有表情生动的讲述故事:“离我们很远,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种奇妙的树,会变的树。这种树种下去第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大树,树上只有一片树叶。第二天的时候,这种树就开始变了,它会一下子长出各种形状的树叶:有的叶子象圆圆的苹果,有的象弯弯的月亮,有的象圆圆的轮子,有的象芭蕉扇,有的象葫芦,有的象小朋友张开的手……颜色也变的丰富多彩,红的象火,黄的象金子,绿的象青草,蓝的象天空……真是美极了。
主持人甲:听完这几则名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就意味着事业成功了一半。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无志之人,不可能享受事业的种种辉煌。 主持人乙: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必将被社会洪流无情淘汰,更谈不上在21世纪立足。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作为世纪之交的毕业生,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今天有什么理想和抱负呢?勇敢的你,站到前面来,把你的雄心壮志说出来,把你装着理想的纸鹤飞到我们的理想旗帜中。这是你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就是你有巨大的勇气。 主持人甲:我们知道,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 主持人乙:我们明白,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汗水。 合:我们都会付出我们的勤劳,实现我们从小立下的志向。 主持人甲:不知20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我又是什么样子。现在请大家来看看20年后的我们。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1、为幼儿准备各种颜色的彩色纸2、记号笔若干活动过程: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 教师:父亲节快到了,作为小记者,你有什么打算呢?2、幼儿分组商讨采访主题 效果分析:对于父亲节的话题,孩子的想法真是太多了。
活动目标:1、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认识序数第一至第五。2、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活动准备:数字卡片、小旗人手一套、房子(红、黄、蓝、绿、紫)、小动物图片、高楼一栋、记录表活动流程:找房子→举小旗→动物找家→幼儿操作活动过程:一、让幼儿学会用第几座的形式来表示不同颜色的房子分别在第几座。 1、师:好消息,好消息!森林小区要搬迁啦!小动物们请我们去帮忙,我们快出发吧!看,森林里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房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红、蓝、紫、绿、黄)一共有几座?(5座)你是怎么数的?(幼儿自由发挥/从左往右)2、师:红房子在第几座?3、幼儿回答:第1间。
请写出 推理过程:∵ ,在两边同时加上1得, + = + .两边分别通分得: 思考:请仿照上面的方法,证明“如果 ,那么 ”.(3) 等比性质:猜想 ( ),与 相等吗?能 否证明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上述实例中找出证明方法)等比性质:如果 ( ),那么 = .思考:等比性质中,为什么要 这个条件?三、 巩固练习:1.在相同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如果一建筑在地面上影长为50米,高为1.5米的测竿的影长为2.5米 ,那么,该建筑的高是多少米?2.若 则 3.若 ,则 四、 本课小结:1.比例的基本性质:a:b=c:d ;2. 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3. 等比性质:如果 ( ),五、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4.2
1. 小明的脚长23.6厘米,鞋号应是 号。2.小亮的脚长25.1厘米,鞋号应是 号。3.小王选了25号鞋,那么他的脚长约是大于等于 厘米且小于 厘米。小结: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因此分组、编码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四)反馈练习课内练习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0.2,0.5,0.7(女),1.0,0.3(女),1.2(女),1.5,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1.5(女),0.6(女),1.0(女),0.8,1.5,1.2(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五). 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课堂小结交给学生)数据收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