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表示法教学设计(1)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2篇

    猜想:既然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不同呢?我们能否猜想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造成的呢?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三、猜想与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四、实验验证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则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2篇

    三、制定实验方案的两个问题: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的一些方案:方法一:测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时间内的位移 ,则 ;方法二:在运动的物体上安装一条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方法三: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 ,则 ;方法四: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位移内所用的时间 、 ,则 ;2.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教师提出: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出或落下的物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是不存在的。然而,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实验中力 的含义指物体所受的合力。以在水平轨道上用绳牵引小车加速运动为例,小车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即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和轨道对小车的摩擦力(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时,我们可以忽略空气的阻力)。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2篇

    四、速度和速率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相应部分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生: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8页图1.3—2.观察汽车的速度计,讨论后说出你从表盘上获取的有用信息。生:汽车的速率.指针指在相应数字的瞬间,就表示汽车在那一瞬时的速率是那个值.生:还可以从表盘上直接读出公里里程.师:日常生活中的“速度”有时指速度,也有时指速率,要看实际的物理情景。[讨论与交流]甲、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时间围绕操场跑了一圈,都回到了出发点,他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吗?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体验平均速度的缺陷,引入平均速率。生1:位移都是零,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他们的平均速度都是零。生2:即使一位同学站在原地不跑,他的平均速度也是零啊,可我们运动会上不是这样比快慢的,如果这样,那多不公平啊?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2篇

    生:还可以从表盘上直接读出公里里程.师:日常生活中的“速度”有时指速度,也有时指速率,要看实际的物理情景。[讨论与交流]甲、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时间围绕操场跑了一圈,都回到了出发点,他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吗?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体验平均速度的缺陷,引入平均速率。生1:位移都是零,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他们的平均速度都是零。生2:即使一位同学站在原地不跑,他的平均速度也是零啊,可我们运动会上不是这样比快慢的,如果这样,那多不公平啊?师:平均速度v=Δx/Δt,甲、乙的位移都为零,所以他们的平均速度也都等于零.在这里平均速度无法显示他们运动快慢的不同,要用到另一物理量: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物体运动通过的路程跟所用时间的比值.他们两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且都不为零,但所用时间不同.显然用时短的运动得快,也就是平均速率大.生:这不是我们初中学过的速度吗?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3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有如下的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观察、感受、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必要的积累与条件,而用最恰当的语言与形式传达自己的所得则属于“技巧”方面的范畴。教材“表达与交流”的编选采用的“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的体例,其优点是就某一话题训练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能使教与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目标更具体,也就是“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能克服“纯技术性训练”;不足在于容易造成教与学上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要让学生确实形成能力,举一反三,老师的备课量非常之大,好在现在网络发达,必修1和必修2还配了教案(不知为什么必修3和必修4没有),总算应对过来,因此,我在此所讲的教学设计之类的,有许多不是我个人的,是别人的成果,特此声明。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并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篇

    这三大措施是美国在冷战初期的核心内容,是为了实现美国的霸权政策而提出。它们体现了美国充分利用了意识形态差异的来其实现其全球霸权的意图。把握住这些核心内容将有助于掌握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教学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二战改变国际的主要政治力量,随着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美苏两大国由合作走向分裂,逐步形成了战后的两极格局。在此政治格局之下,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世界相对稳定,但两强相争,又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美苏之间的关系影响到了其他各种关系的发展,认清此格局的影响对于认识当时和今天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盟友到对手”教学要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战后初期的形势;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第二目“美苏‘冷战’”教学要点: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第三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2篇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以合作学习的“创设情境—目标显示—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探索各个主要国家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2篇

    1.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有了实验的基本思路,接下去我们就要准备实验器材,以及为记录实验数据而设计一个表格。为了更直观地判断加速度与力的数量关系,我们以 为纵坐标、 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 与 成正比,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2.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保持物体所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有了实验的基本思路,接下去我们就要准备实验器材,以及为记录实验数据而设计一个表格。为了更直观地判断加速度与质量的数量关系,我们以 为纵坐标、 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拟合的曲线形状,初步判断 与 的关系是反比例函数。再把 图像改画为 图像,如果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直线,说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当时他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盒子里,重量达3公斤。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像一块大砖头。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r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手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但功能却越来越多。以前的手机是用来通话的,现在的手机是用来享受的。今天,手机可以是相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信用卡、电影院……手机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探究活动8(教材第72页):“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这一探究活动是在学生还不了解主次矛盾的原理时,让他们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面对许多矛盾时是如何解决的经历。比如,每天面对很多作业,先做哪门课作业后做哪门作业,你是如何考虑的?在学校面对学习、体育运动和社会工作,你是怎么安排的?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怎样解决的?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弄清主次矛盾的原理,学会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探究活动9(教材第73页):“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这一探究活动,强调的是“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分析法分析具体问题的,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首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非常重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看待自己,分析看待社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精品教案

    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一事物都有对立面和统一面两个方面,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条件,彼此谁都离不开谁(形影想随、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冤家不聚头)。【举例】P67漫画:他敢剪吗?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举例】磁铁(S极和N极);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香就没有臭、没有福就无所谓祸;【举例】父子关系(父亲之所以是父亲,因为有儿子,儿子之所以是儿子,因为有父亲);师生关系;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衔接】P68生物变性现象,雌雄转化现象【举例】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统一性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品教案

    2、理解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限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2)根据有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3)结合古人有关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精品教案

    二、分析题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答案提示】(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第六,总结。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第七,教学评价。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2.大分子的运输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图片.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四)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五,反馈练习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2篇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五)延伸拓展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比读(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六)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2篇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即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通过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学习,掌握方法以后,以学生归纳整理基本线索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注意纠错。1. 汉承秦制,又有所变化。教师点拨强调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创设情景:同学们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那么,西汉初期中央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呢?汉武帝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革呢?改革后的西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议一议,想一想。主干知识: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实行皇帝制度,维护皇权,这一做法也为后来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到汉武帝时,“中朝”成为西汉重要的中央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削弱,演化为执行机构。到了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

上一页123...293031323334353637383940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