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复习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复习教案

    1.知识目标: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难点: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归纳总结】(1) 定义: 三条边都相等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性质:①三个内角都等于60度,三条边都相等②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角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角平分线教案

    解:(1)∵AB、CD互相垂直平分,∴OC=OD,AO=OB,且AC=BC=AD=BD;(2)OE=OF,理由如下:在△AOC和△AOD中,∵AC=AD,OC=OD,AO=AO,∴△AOC≌△AOD(SSS),∴∠CAO=∠DAO.又∵OE⊥AC,OF⊥AD,∴OE=OF.方法总结: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性质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和训练.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平方差公式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平方差公式教案

    答:所有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5050cm2.方法总结:首先应找出图形中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三、板书设计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的认识教案

    方法总结:作平移图形时,找关键点的对应点是关键的一步.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为:①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先确定一组对应点;②确定图形中的关键点;③利用第一组对应点和平移的性质确定图中所有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按原图形顺序依次连接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即为平移后的图形.三、板书设计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2.平移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3.简单的平移作图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形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旋转作图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旋转作图教案

    解析:整个阴影部分比较复杂和分散,像此类问题通常使用割补法来计算.连接BD、AC,由正方形的对称性可知,AC与BD必交于点O,正好把左下角的阴影部分分成(Ⅰ)与(Ⅱ)两部分(如图②),把阴影部分(Ⅰ)绕点O逆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①处,把阴影部分(Ⅱ)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②处,使整个阴影部分割补成半个正方形.解:如图②,把阴影部分(Ⅰ)绕点O逆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①处,把阴影部分(Ⅱ)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至阴影部分②处,使原阴影部分变为如图②的阴影部分,即正方形的一半,故阴影部分面积为12×10×10=50(cm2).方法总结:本题是利用旋转的特征: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把图形利用割补法补全为一个面积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三、板书设计1.简单的旋转作图2.旋转图形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归纳和动手操作,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图.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教案

    解:设另一个因式为2x2-mx-k3,∴(x-3)(2x2-mx-k3)=2x3-5x2-6x+k,2x3-mx2-k3x-6x2+3mx+k=2x3-5x2-6x+k,2x3-(m+6)x2-(k3-3m)x+k=2x3-5x2-6x+k,∴m+6=5,k3-3m=6,解得m=-1,k=9,∴k=9,∴另一个因式为2x2+x-3.方法总结:因为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互为逆运算,所以分解因式后的两个因式的乘积一定等于原来的多项式.三、板书设计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本课是通过对比整式乘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联系,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时采用新课探究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兴趣带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乘除法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乘除法教案

    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V=43πR3(其中R为球的半径),求:(1)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多少?(3)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解析:(1)根据体积公式求出即可;(2)根据(1)中的结果得出即可;(3)求出两体积的比即可.解:(1)西瓜瓤的体积是43π(R-d)3,整个西瓜的体积是43πR3;(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43π(R-d)343πR3=(R-d)3R3;(3)由(2)知,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R-d)3R3<1,故买大西瓜比买小西瓜合算.方法总结:本题能够根据球的体积,得到两个物体的体积比即为它们的半径的立方比是解此题的关键.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复习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复习教案

    教学效果:部分学生能举一反三,较好地掌握分式方程及其应用题的有关知识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基本技能.第六环节 课后练习四、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除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外,还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面向生活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例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实例,如:学生身边的事,购物,农业,工业等方面,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有些学生对应用题有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其关键是面对应用题不知怎样分析、怎样找到等量关系。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列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审题、找到等量关系,从而学会分析问题。可能学生最初并不适应这种做法,可采用分步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从一些简单、类似的问题中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然后在练习中让学生悟出解决问题的窍门,学会举一反三,最后达到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频率的稳定性教案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频率的稳定性教案

    解析:(1)根据表中信息,用优等品频数m除以抽取的篮球数n即可;(2)根据表中数据,优等品频率为0.94,0.95,0.93,0.94,0.94,稳定在0.94左右,即可估计这批篮球优等品的概率.解:(1)570600=0.95,744800=0.93,9401000=0.94,11281200=0.94,故表中依次填0.95,0.93,0.94,0.94; (2)这批篮球优等品的概率估计值是0.94.三、板书设计1.频率及其稳定性: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事件的频率会呈现稳定性,即频率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摆动的幅度有越来越小的趋势.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实验下,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到某一个常数p,于是,我们用p这个常数表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即P(A)=p.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体会到两者间的联系,从而运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折线型图象教案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折线型图象教案

    解析:(1)根据图象的纵坐标,可得比赛的路程.根据图象的横坐标,可得比赛的结果;(2)根据乙加速后行驶的路程除以加速后的时间,可得答案.解:(1)由纵坐标看出,这次龙舟赛的全程是1000米;由横坐标看出,乙队先到达终点;(2)由图象看出,相遇是在乙加速后,加速后的路程是1000-400=600(米),加速后用的时间是3.8-2.2=1.6(分钟),乙与甲相遇时乙的速度600÷1.6=375(米/分钟).方法总结:解决双图象问题时,正确识别图象,弄清楚两图象所代表的意义,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明确实际意义.三、板书设计1.用折线型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2.根据折线型图象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得到关系式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现象教案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现象教案

    方法总结:判断轴对称的条数,仍然是根据定义进行判断,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注意不要遗漏.探究点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如图所示,哪一组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解析:根据轴对称的意义,经过翻折,看两个图形能否完全重合,若能重合,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解:(4)(5)(6).方法总结:动手操作或结合轴对称的概念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尝试完成一个动态的折叠过程,从而得到结论.三、板书设计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2.对称轴3.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例1 解不等式x> x-2,并将其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例2 解不等式组 .例3 小明放学回家后,问爸爸妈妈小牛队与太阳队篮球比赛的结果.爸爸说:“本场比赛太阳队的纳什比小牛队的特里多得了12分.”妈妈说:“特里得分的两倍与纳什得分的差大于10;纳什得分的两倍比特里得分的三倍还多.”爸爸又说:“如果特里得分超过20分,则小牛队赢;否则太阳队赢.”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究竟是哪个队赢了,本场比赛特里、纳什各得了多少分?例4 暑假期间,两名家长计划带领若干名学生去旅游,他们联系了报价均为每人500元的两家旅行社,经协商,甲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两名家长全额收费,学生都按七折收费;乙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家长、学生都按八折收费.假设这两位家长带领x名学生去旅游,他们应该选择哪家旅行社?

  •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垂线教案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垂线教案

    解:(1)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3;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是4;(2)过点C作CD⊥AB,垂足为D.S△ABC=12BC·AC=12AB·CD,所以5CD=3×4,所以CD=125.所以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125.方法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过这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才是这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三、板书设计1.垂线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2.垂线的作法3.垂线的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本节课学习了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性质,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要说明两条相交线的位置关系,一般都是垂直.垂线的两条性质中,不要遗漏条件“在同一平面内”,以保证定理的精确性.对于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要让学生理解记忆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类型二】 根据数轴求不等式的解关于x的不等式x-3<3+a2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则a的值是()A.-3 B.-12 C.3 D.12解析:化简不等式,得x<9+a2.由数轴上不等式的解集,得9+a=12,解得a=3,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得关于a的方程是解题关键.三、板书设计1.不等式的解和解集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本节课学习不等式的解和解集,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能够直观的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未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配方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配方法说课稿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步骤及注意事项。巩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降次的基本策略和转化的思想。 六、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既巩固本节主要内容,又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和提升的空间。思考题为后面深入研究配方法,完善对配方法的认识做准备。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美。五、板书设计我将板书分成了两部分,重点突出这节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在配以适当的练习,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式学西方法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爱学数学。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投影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投影说课稿

    1.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情境引入”这一教学环节中,用媒体展示的人影、皮影、手影的精彩图片,用媒体播放的皮影戏、手影戏视频片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产生了视觉和心理的震撼,这样在课堂“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十分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附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层层深入的“问题串”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创新精神,拓展思维能力.在本节课“探究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做一做”设计的4个活动,由简单的“模仿”到“创作设计、观察思考”循序渐进、挑战性逐渐增大,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人入胜,培养创新精神,拓展能力.再如,在本节课“数学运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例2”设计的2个问题层层深入,现实情境味很浓,学生做起来饶有兴趣.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黄金分割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黄金分割说课稿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设计的一节课,是前面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开始情境的创设——彩色图片的投影,给学生以美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奥运会的比赛中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运用了引导探究、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投针试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投针试说课稿

    1.分组,三人一组.(一人统计)2.取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组平行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另外准备一根1厘米长的针.在纸下面垫一层柔软的东西,使针落在纸面上时不会弹跳起来.通过试验,得到数据后,请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试验总次数除以直线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学生会将 发现商好像是π的一个近似值.而且投掷次数越多,所得 到的商与π越接近.有了这一感性认识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该试验的历史数据。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读一读”——投针试验.这篇短文介绍了 关于投针试验的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其概率与π之间的关系,据此获得一种估计π的值的方法.并将其引申为现在广 泛使用的蒙特卡洛方法,旨在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有些高深的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极其朴素 ,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因式分解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因式分解说课稿

    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第四环节。小结阶段。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

  •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证明:过点A作AF∥DE,交BC于点F.∵AE=AD,∴∠E=∠ADE.∵AF∥DE,∴∠E=∠BAF,∠FAC=∠ADE.∴∠BAF=∠FAC.又∵AB=AC,∴AF⊥BC.∵AF∥DE,∴DE⊥BC.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上一页34567891011121314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