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ave you ever been to …? Yes, I have. / Yes, I have ever been to …No, I haven’t. /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2)When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there last year. (3)I have never been to a water park. Neither have I. I have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o have I. (4)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ying English? I’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since nine o’clock. I’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since I came back home. I’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five hours. (5)What’s that? It’s an amusement park in Japan. I’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like it before. It’s fun to learn another language. Let’s go tonight. Isn’t this great?space museum, amusement park, water park, South America, Peru, Holland, European culture, tour guide, flight attendant, musical instrument, more than, be from, get to, take lessons, neither, discover, graduate, change
Step 4. Group work (4)1. Ask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Say, This activity provides speak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2.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in groups.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4. Explain some of the language points. Step 5. Word review (Self check 1)1.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the phrases given. 2.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forms of these word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Homework:Do activity 2 on page 57 after class. Period 6Teaching aims: 1. Teach vocabulary words and the useful expressions.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etiquette in different culture. 3.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behave politely in public places and in daily life. 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RevisionHelp students to review the function of making requests through a free talk. Then lead them to the topic of etiquette. Explain the meaning of etiquette. Or, ask students to look it up in the dictionary. Step 2. Pre-reading (Section 1)1.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icture and make a list with their partner about how many rules of etiquette can be seen being broken.
《树之歌》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文安排了一组“木”字旁归类识字。把树木的名称集中在一首诗歌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树木的汉字,感知不同树木的名称。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要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 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并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学会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并背诵全文。3.通过看图和读儿歌,初步了解11种树木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4.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不同树木的特点。2.教学难点:能按掌握形声字的构字特点,了解11种树木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能背诵课文。 2课时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9课的课文。它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共同入选该册教材第三单元阅读古诗词,感悟人生这一学习专题。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词的名篇,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美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这些诗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能力,在分析、鉴赏中感悟前人丰饶的情思,博大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鼻矶所作。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壮阔。全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壮阔意境,感受豪放词风;同时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目标导学三:了解作者心中的圆明园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1.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明确: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点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二)能力训练点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引入抛物线的定义,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材分析1.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2.难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三、活动设计提问、回顾、实验、讲解、板演、归纳表格.四、教学过程(一)导出课题我们已学习了圆、椭圆、双曲线三种圆锥曲线.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种圆锥曲线——抛物线,以及它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课题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首先,利用篮球和排球的运动轨迹给出抛物线的实际意义,再利用太阳灶和抛物线型的桥说明抛物线的实际用途。
教学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分布函数、数字特征及线性性质。教学重点: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教学难点: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的特征及正态分布的线性性质。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过程:第四章 正态分布§4.1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在讨论正态分布之前,我们先计算积分。首先计算。因为(利用极坐标计算)所以。记,则利用定积分的换元法有因为,所以它可以作为某个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定义 如果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为则称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记作,其中是正态分布的参数。正态分布也称为高斯(Gauss)分布。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掌握双曲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准线.过程与方法掌握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坐标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研究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焦点及双曲线标准方程.教学难点在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4. 标签
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计算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不强,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不是太充分,但是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高,积极性强。 学生在学习交往上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较为依赖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的能力不强,对学习资源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综合的能力较低。在教学中尽量分析细致,减少跨度较大的环节,对重要的推导过程采用板书方式逐步进行,力求让绝大多数学生接受。 1.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 2.通过椭圆图形的研究和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 1.让学生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基本方法,通过与椭圆几何性质的对比来提高学生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通过具体的情境感知研究椭圆标准方程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体会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代数知识在解析几何运算中的作用,提高解方程组和计算能力,通过“数”研究“形”,说明“数”与“形”存在矛盾的统一体中,通过“数”的变化研究“形”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3.4 二项分布.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从100件产品中有3件不合格品,每次抽取一件有放回地抽取三次,抽到不合格品的次数用表示,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由于是有放回的抽取,所以这种抽取是是独立的重复试验.随机变量的所有取值为:0,1,2,3.显然,对于一次抽取,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为0.03,抽到合格品的概率为1-0.03.于是的概率(仅求到组合数形式)分别为: , , , . 所以,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0123P 介绍 播放 课件 质疑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引导 启发学生得出结果 0 1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P,随机变量为n次独立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那么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01…k…nP…… 其中. 我们将这种形式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叫做二项分布.称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n和P的二项分布,记为~B(n,P). 二项分布中的各个概率值,依次是二项式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第k+1项为. 二项分布是以伯努利概型为背景的重要分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如果n次试验相互独立,且各次实验是重复试验,事件A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p(0<p<1),则事件A发生的次数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n和P的二项分布. 总结 归纳 分析 关键 词语 思考 理解 记忆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方法 20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活动重点:能手口一致点数;知道数字代表的实际数量活动难点:会按数取物活动准备:教具:小动物5只;礼物图5份;6以内数字卡;大口袋6只;蛋糕一只学具:印有数字、点子的篮子每人一只;糖、西瓜、苹果等图片若干;已塑封的蘑菇、桃子、骨头等图片活动流程:感知复习——操作探索——游戏巩固——活动延伸活动过程:一、复习感知1 、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呀?今天小猪特别的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今天是小猪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一只大蛋糕。出示蛋糕2、小猪要过几岁生日了?6支蜡烛,过6岁生日小动物们给小猪过生日了,送了许多礼物给小猪。1) “喵喵”是谁来了?小猫。小猫送给小猪的是什么礼物?有几个?可用数字几来表示?
2、幼儿的动手、分辨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活动准备:几何图形挂件一人一个,数字卡片,演示教具,魔术卡每人一张活动过程:一、带幼儿进知识宫,激发幼儿的兴趣。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知识宫去玩。在知识宫,老师要给小朋友好多礼物,但这些礼物一定要小朋友动脑筋才能够得到。第一份礼物需根据自己挂着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找到了,这个图形就作为第一份礼物送给你们。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三、 活动准备:1、 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2、 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四、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活动准备: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活动过程:一、引题:提出任务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活动准备: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经验以及开放性的材料活动过程: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教师出时传好的项链,进行提问:1、漂亮吗?为什么?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3、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4、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活动目标】1. 认识数字9,能正确感知9以内的数量。2. 会按一定规律进行点数且排序。3. 在开启百宝箱、分享糖果的过程中体验数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圆点和图案相匹配的信封若干个,自制大信封、密码箱各一个,三个内装提示语的神秘小盒,糖果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对5-8以内数量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1. 兴趣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都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你们想请喜羊羊来做客吗? 师:(音乐声中出示布偶)喜羊羊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箱礼物呢!让我们一起来打开看看吧!哎呀,怎么打不开?噢!原来是一只有密码的百宝箱!2.展开游戏 (1)寻找打开百宝箱的方法 师:我们怎么才能打开这个百宝箱呢? 幼儿:输入密码,就能打开了。 师:那密码是什么呢?大家看一看密码箱的密码,由几个数字组成?(5个)猜猜会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呢?(试用幼儿说的数字开箱)噢,还是打不开!(作和布偶耳语状)喜羊羊说啦,密码就藏在3只神秘的盒子里!快找一找神秘盒在哪里!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教具⑴教学课件(第一幅图出现10个小数字人物化舞蹈的情形,第二副至最后一幅依次出现1-10 ,每幅画出现一个数字)⑵1——10的数字头饰。⑶用废旧的纸盒做立体的小火车一列(要有10个车厢,并且把10个数字依次贴在车厢上)10种不同水果的卡片各一张。2、学具 幼儿每人一支胶棒,一套10种不同水果的卡片各一套,1—10数字卡片各一套,一列平面的地小火车(10节车厢,在每节车厢上刻一条缝,让幼儿能把水果卡片插进去)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思想光芒”中的一篇经典演讲词。它是同学们接触过《 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初步了解、掌握关于演讲的一些技巧之后,再次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它不但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教养与风度。2.教材分析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听众去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这篇演说词和他的诗歌《体育颂》一起成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上不朽的篇章。
指导思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本文是丁肇中在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演讲的一篇演说词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说教材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作者生动的写出了格拉丹东雪山的壮美,表现了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说学情学生虽然听说过雪山,但亲眼见过雪山的同学比较少。本课从纪录片《再说长江》入手,再现长江的源头,揭开格拉丹东雪山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学习欲望。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2.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格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教学建议【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味点拨法。3.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导入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