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本节课采用教具辅助教学,旨在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2、学法研究“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道例题提示学生把地基看成一个几何图形,即正六边形,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例题的解答。例题1: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米的正六边形,求地基的周长和面积(精确到0.1平方米)。第二道例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在下面巡视,个别辅导,同时我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这两道例题旨在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将多边形化归成三角形来解决,体现了化归思想的应用。(七)、课堂小结(1)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八)布置作业: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5、板书设计 §1.4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一、船布触礁的危险吗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用三角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关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解释最后的结果. 二、测量塔高 三、改造楼梯 五布置课后作业: 习题1.6第12 3题 六、设计说明 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开放性实践问题和分层作业的设置,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 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能学。 背景多样,层层递进,适时反思,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活学。 当学生乐学、愿学、能学、活学时,就将学会学习,将学习当成乐趣,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解释、应用和发展问题4:如果测量一座小山的高度,小山脚下还有一条河,怎么办? (教师巡视课堂,友情帮助 ,让学生参照书本99页,用测角仪测量塔高的方法.这个物体的底部不能到达。)(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小山高度的方法: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须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平面图形;(2)用你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计算小山高度的方法。过程: (1) 学生观察、思考、建模、自行解决(3) 学生间讨论交流后,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解答过程(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引导下,能否借助方程或方程组来解决问题;学生的自学能力.2.关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3.继续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能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至此,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五、几点说明1、板书设计:为了使本节课更具理论性、逻辑性,我将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圆的轴对称性,第二部分为垂径定理,第三部分为测评反馈区(学生板演区)。2、由于垂径定理在圆一章中的重要性,所以这节课只讲了定理而没有涉及逆定理。3、设计要突出的特色: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而又富有诗意的课堂,我以新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我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进行各学科间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powerpoint、《几何画板》两种软件结合起来制作上课课件。制作的课件,不仅课堂所授容量大,而且,利用作二次函数图像的动画性,更加形象的反映出作图的过程,增加数学的美感,激发学生作图的兴趣。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我合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这两种软件制作了课件,特别是《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画出了标准、动画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让抽象思维不强的学生,更加形象的结合图形,分析说出二次函数y=ax2的有关性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后思考”、“先做后说”、“先讨论后总结”,“师生共做”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让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讨论,有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效率、高质量地上好这一堂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因为圆中有关的点、线、角及其他图形位置关系的复杂,学生往往因对已知条件的分析不够全面,忽视某个条件,某种特殊情况,导致漏解。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要及时进行小组评价。)(3) 议一议( 如图,OA、OB、OC都是圆O的半径∠AOB=2∠BOC, 求证:∠ACB=2∠BAC。)(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圆周角定理进行几何题的证明,规范步骤,提高利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小结首先,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学生从三方面入手:1、学到了知识;2、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3、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然后,教师引导小组间评价。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系统、深刻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四)、板书设计为了集中浓缩和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醒目、突出、合理有序,以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有了完整清晰的印象。我只选择了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作为板书。
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六部分:一、新课引入,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四、感悟收获,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正弦、余弦、正切值是怎么定义的? sinA如图在 Rt△ABC中,∠C=90°。(1)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 。 (2)sinA=sinB= , cosB= ,tanB= 。 (3)若A=30°,则B(4)sinA和cosB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便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并填写课本表格[问题]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问题] 2、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问题] 3、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问题] 4、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要及时点拨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关系来求AD,至于S与x的关系式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然后我进一步抛出重点问题3)这里S与x是一种什么函数关系?当x 取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这个例题和刚才的做一做非常相似。那么要求矩形的面积 就必须知道矩形的长和宽,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大家都明白了S与x的关系一定是二次函数,要求面积的最大值,也就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这样就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了.简单的小组交流过后,同学们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利用的是配方法,有的小组直接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求出了最大面积。 ,我及时的鼓励学生:大家真的很棒,老师为你们骄傲,请再接再厉。
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频率与概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而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概率的定义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安排1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古典概型和用列举法求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体会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2)班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女生偏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强,对上节课的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知识已经理解并掌握,表现欲强。这些特点为本堂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质的保障。
设计意图:最后是当堂训练,目标检测,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使训练高效,在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巡回辅导,重点关注课堂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由于本课时内容多,训练贯穿课堂始终,加上不能使用计算器,因此课堂节奏难于加快,所以当堂训练的时间预估不足。四、教学思考1.教材是素材,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全新的处理和大胆的取舍,力求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锐角三角函数模型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转化的思维方法。2.充分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小组交流、演板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6、问题的检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拓展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否真正领会,或领会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检验才能了解。检验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交流、调查、反思、随堂检测等方式进行。我主要采用随堂检测的方式,把事先准备好的自测题发给学生,或利用多媒体投影来进行当堂检测。检测题目不宜过多,可随学生的课堂表现而有所增减,同时,把拓展性的问题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外探索。如,这节课我是选择了《同步作业》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完成检验的。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通过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了解,帮助教师及时掌控课堂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进度。7、我的收获和疑惑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问题没能搞明白。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这一环节可以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深层次的的回顾与反思,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记忆与理解,同时也便于老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掌握和调整以后的教学思路。
三.说教学设计1.Warm-up用Free talk 的方式复习上一课的几个句型。For example: What’s this? // Is this a pen ?/Yes, it is./No, it isn’t.Where is your classroom?How many S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用几个How many句型引出数字,达到复习和引出新课的目的,然后sing a song 用数字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也为新课呈现做好铺垫。2.Presentation//PracticeA.通过把数字1----12用圆圈起来的方式做出一面钟,从而学习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 用钟更换不同的时间,让学生操练此句型。B.学生通过图片了解了ZhangPeng 的一天,从而通过单词卡学习新单词:music class, P.E. class, English class, breakfast, lunch, dinner.在单词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跟读,拼读,认读,再采用游戏,比赛的方式进一步操练巩固单词,为下一步操练句型打基础。C.在熟练的操练单词之后,结合第一步的句型,引出新句型It’s time for……让学生结合单词句型进行操练。在操练过程中吧Let’s do的内容自然地溶入。在操练Let’s do的时候可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通过了解动作了解句子的意义。
1、教学内容PEP Primary English BookⅡ Where’s my ruler?第一课时 A. Let’s talk. Let’s practise. C. Culture.2、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找东西和借东西的话题与交通工具,学生生活用品的词汇教学及六个字母(Uu Vv Ww Xx Yy Zz)的听、说、读、写。①Let’s talk. 会话学习。本课时通过寻找东西这一情境,学习句型Where is …?及掌握介词in 、on 和under的用法,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的基础上达到自然交流和真实运用。②Let’s practise. 会话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所学问句。③Culture. 文化交流,渗透C部分中“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文化内容,并学唱《Happy Children’s Day》。根据小学英语会话循序渐进的特点,此课作为第一课时,为整个单元教学打好基础,作好教学铺垫。同时,在整一个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为交际功能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说教材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得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它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说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二·三理论依据】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四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二.教学对象分析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一、 教材分析《敬业与乐业》是部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梁启超的一篇有关事业与人生的演讲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发人深思,让学生们体会敬业乐业的趣味。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写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还是写作来看,学生对议论文掌握的情况都有待加强。本篇课文无论在议论的层次、结构还是方法等方面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文章,因此,有必要学习。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说教材《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一、说教材《岳阳楼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第一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二、说教学目标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