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首页 > Word模板

LFPPT网提供各类办公文档,文档模板,办公文档模板下载,内容涵盖商业,教育,讲话精神,研究报告,职场办公,合同协议等。

文档模板下载

  • 《数的组成》说课稿

    《数的组成》说课稿

    通过主题图,草原牧羊图。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接着通过例1,数100以内各数从整体上感知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再通过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从八十八数到一百。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让学生借助小棒具体地数数,别一个是让学生抽象的数数。例2 的主要目的是突破数数的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应是多少。然后通过做一做,拿出五十六跟小棒。接着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目的是巩固数数,突破数数难点。最后教学例3,100以内数的组成,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通过做一做,数钢笔和数汤圆。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的组成。根据教材的安排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 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其组成。教学难点:接近整十的数的数法。

  • 《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

    2、活动目标: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重点)(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体大小有系。(难点)(3)学习两人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3、活动准备: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1)空间方面:教室四周放置操作的桌子。(2)物质方面:1、教具: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一瓶,两只标有红、绿标志线的瓶子(绿标志线瓶子里的水多些,红标志瓶子里的水少些)学具:每组4只瓶子(两两一组,分别装有不通水量,贴不同颜色的标签),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绿豆、黄豆等,小勺、漏斗若干。2、每组一块小抹布。3、展示台。4、fLAsH课件5、乌鸦喝水的故事经验。全方面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二、说教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 《离子反应》说课稿

    《离子反应》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 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雨沙沙》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雨沙沙》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提土旁,正确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3、情感目标: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三、说教学重点:1、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读出感情。四、说教学难点:1、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2、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五、说教法学法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除了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采用视听唱玩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

  • 乡下人家说课稿 3篇

    乡下人家说课稿 3篇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抄一抄优美的句子。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将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及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第二节课的任务是品读5~7自然段及识字。下面我说说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

  •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  此诗的教学目的是: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 再见了亲人课文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课文说课稿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 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 军神说课稿

    军神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军神”,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用比较快速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军神,抒发自己的个性情感。  这三个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学生的实际确定的,这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确立好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教学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的意志。  确立好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抓住了一堂课的“核心”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凝聚点,重点突出。  四、教学方法  重点词句品读法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渲染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而又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这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

  • 初中语文说课稿《马说》

    初中语文说课稿《马说》

    二 说教学目标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  设计依据: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执着,坚毅人才。  三 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 卖炭翁说课稿三篇

    卖炭翁说课稿三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测试一下大家的识字能力。(多媒体展示“悲悯”一词,让学生朗读。要求以悲悯之心读“悲悯”)  上次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悲悯之心,其实,与杜甫同时代的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教材把白居易的《卖炭翁》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编在同一课,不仅仅因为两首都是唐诗,更是因为白居易与杜甫一样也有一颗悲悯之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炭翁》,感受白居易的悲悯之心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请学生介绍白居易,多媒体出示白居易的相关资料。)(2分钟)  三、诵读,概括诗歌内容。  1.同学们,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你们之前预习过课文,你知道这首诗是为哪一件事而作吗?  2.什么是“宫市”?(出示背景)  时宦者主中市买,谓之“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回者。名为“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3.试想一下白居易写这事时心情怎样?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说课稿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请你填一填这两道题,看看你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³) 、(dm³)、 (m³)。2.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³)。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4.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³)。【设计意图】1dm³是多少cm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课件第3张)(1)下图是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想的?(3)汇报交流:(课件第4张)生1:如果把它的棱长看作是10cm,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³的小正方体。10×10×10=1000.生2:它的底面积是1dm²,就是100cm²,100×10=1000,一共是1000cm³。1dm³=1000cm³【设计意图】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2.你知道1m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课件第5张)生1:把棱长是1m的正方体,看作棱长是10dm的正方体,10×10×10=1000dm³。1m³=1000dm³。 生2:棱长是1m的正方体,底面积是1m²,就是100dm²,100×10=1000dm³,一共是1000dm³。生3:1m³=1000dm³ 3.整理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小组讨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量单位?请整理在表中。

  • 《弗拉门戈》教案

    《弗拉门戈》教案

    教学难点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教学准备一、教具准备:打击乐器、口风琴、吉他、多媒体课件。二、学生预习:自主查寻、收集关于“弗拉门戈”的资料信息。教学过程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西班牙。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西班牙的文化。二、初步了解弗拉门戈通过文字叙述,简单了解弗拉门戈。三、讲述《弗拉门戈》的音乐内容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以及体裁进行了解。四、完整欣赏《弗拉门戈》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舞曲时能够巩固舞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舞曲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说明:通过视频欣赏,使同学们以一个更直观的郊区去理解和学习作品,并使同学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记忆。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五、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约分》教案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约分》教案说课稿

    (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学过了因数的有关知识,下面老师就检验一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24的因数有(1,2,3,4,6,8,12,24),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24和30的公因数有(1,2,3,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6)。(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约分的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要约成最简分数,需要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复习环节设计了这两个知识点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2.大家一定都喜欢孙悟空吧!你知道孙悟空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吗?(72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二)探究新知 1、探究约分的方法。(1)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课件第4张)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生2:我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然后再用12和15的公因数3去除, 生3:我直接用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去除。(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约分?(课件第6张)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 《拉卡拉卡》教案

    《拉卡拉卡》教案

    教学过程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汤加。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汤加的文化。二、初步了解拉卡拉卡“拉卡拉卡” 通常被视为汤加的国家舞蹈,它实际上是舞蹈、讲演、声乐和复调音乐、作曲、当地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混合体。这一文化表现形式生机勃勃,在王国的所有族群中流行。遇有重要庆典活动,如国王加冕典礼或庆祝宪法周年等,“拉卡拉卡”是一台重头戏。三、讲述《拉卡拉卡》的音乐内容“拉卡拉卡”在汤加语中的意思是“快速而又谨慎的舞步”,源自一种被称之为“米娄弗拉”的舞蹈。该舞蹈出现于19世纪,20世纪在王室的大力支持下又得以复兴。演出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可汇集几百人的队伍,通常排成两行,右边为男性,左边为女性(从观众席看)。男性的舞步节奏明快有力,而女士们则舞步优美、动作飘逸。两队舞蹈演员边跳、边唱、边拍手,通常会有一支合唱队伴唱。密集的复调声部伴随着几百个舞蹈演员的摇荡舞姿,组成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四、完整欣赏《拉卡拉卡》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能够巩固乐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乐曲两个不同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五、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 《万马奔腾》教案

    《万马奔腾》教案

    《万马奔腾》是人音版六年级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是一首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的一首马头琴独奏曲。齐? 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 (1944~) 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 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2、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辨别马头琴和二胡的音色。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了解乐曲的相关知识和文化。3、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说课稿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课件第2张播放视频《乌鸦喝水》)【设计意图】用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课件第3张)生1:乌鸦把石子投进水罐中,水面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生2:这说明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会升高,乌鸦才能喝到水。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小组实验并观察:(课件地4张)(1)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2)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第一个杯子里的水不能全部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师: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生2: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第一个杯子会剩下一部分水。【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现象并进一步思考原因,从而找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2.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课件第6张)洗衣机所占的空间最大。3.引入体积的意义: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生: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4.学习体积单位(课件第7张)(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 《孟姜女哭长城》教案

    《孟姜女哭长城》教案

    教学内容一、学习歌曲《孟姜女哭长城》1、故事导入。教师提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都有那些吗?中国有什么景点是属于七大奇迹的?导出“长城”话题,继而提问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2、听听唱唱。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让学生欣赏一遍歌曲,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老师可提示学生注意旋律音阶的特点,请学生随着伴奏音乐唱唱歌曲的旋律,体验旋律的美感,感受五声音阶的特点。3、唱唱说说。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请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教师指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和高位置的歌唱状态进行演唱,唱完请学生说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对劳动人民生活带来什么的影响?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通过问题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分析乐曲。请学生分析《孟姜女哭长城》一共有几个乐句,做课本P8页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涂颜色等方法来表示歌曲的结构。5、故事表演。请学生伴随着音乐,分角色扮演《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二、课后延伸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及传说故事。1、介绍长城建筑的各个朝代。2、说一说长城都跨过了哪些省市。3、了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5、介绍长城景点“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6、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 《大进行曲》教案

    《大进行曲》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2.播放4首乐曲片段(悲剧美、欢乐美、优美、壮美),让学生谈谈这几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以及听完后的感受。教师总结: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不同的音乐美,不同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提问:“我们把音乐美分为哪几个基本范畴?”学生可答:“音乐美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二、欣赏作品:1.仔细聆听《大进行曲》的片段。 提出问题:演奏形式是什么? 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胜利凯旋将士的英勇形象的。2.介绍《阿依达》的创作背景。再把《大进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琴演唱一遍,以体会壮美的音乐特征。(引导学生回答)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庄严凝重规整中速铿锵有力3.简单介绍创作者以及剧情。4.通过欣赏《大进行曲》片段,来分析主奏乐器。以及分析进行曲的几个主要特点。5.下课。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质数和合数》教案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质数和合数》教案说课稿

    (一)激趣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第2张)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抢答游戏,看你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2.抢答: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的数有几个因数。师出示数,学生抢答因数的个数。3.思考:(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课件第3张)(2)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生1:一个数是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生2: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生3:找一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依次除以1,2,3,4……商如果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用抢答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下面要学习的质数与合数做准备。4.师:我们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个新概念: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1)学生小组内交流,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第4张演示)1的因数有:1 11的因数有:1,11 2的因数有: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3的因数有:1,3 13的因数有:1,13 4的因数有:1,2,4 14的因数有:1,2,7,14 5的因数有:1,5 15的因数有:1,3,5,15 6的因数有:1,2,3,6 16的因数有:1,2,4,8,16 7的因数有:1,7 17的因数有:1,17 8的因数有:1,2,4,8 18的因数有:1,2,3,6,9,18 9的因数有:1,3,9 19的因数有:1,19 10的因数有:1,2,5,10 20的因数有:1,2,4,5,10,20

  •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二、《丝绸之路》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三、课堂小结

首页上一页123...58458558658758858959059159259359459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