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每个表演小组可选剧务两名,负责服装道具的制作和音乐的准备。负责服装道具的同学要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负责配乐的同学对音乐有所了解。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以给剧务同学提供相应的帮助。【设计意图】教师在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排练,排练过程中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三、合作排练根据研讨反馈,导演组织全剧组排练,剧务根据表演需要设计制作场景、服装,演员反复合练,及时发现表演、舞台、配合等各方面的问题,为“任务三”正式演出做好准备。本次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准备与排练,学生虽有参与的热情,但组织剧组,担任导演、剧务等工作尚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在活动中,老师在其中承担顾问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并未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同学们来说,要演好剧情,演活剧本并非易事,还需要多尝试,多训练。因此,在进行必要的排练指导后,就放手让学生去排练。
从以下话题中任选其一(也可自选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不少于600字。①我为什么对“他”印象最深②舞台说明不只是“说明”③戏剧冲突面面观④台词应该怎样说⑤肢体语言很重要⑥配角也要演到位⑦“好戏”是配合出来的2.技法点拨。①写作时,结合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力求明白晓畅,切勿写得深奥晦涩难懂。②阐述认识时,要列举剧本和戏剧表演的实例进行分析,便于读者理解和信服。③涉及把握不准的专业术语需查阅相关资料、典籍,规避错误,以免误导读者。④明确提出观点,筛选典型事例作为依据,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师:无论是选择哪一个话题,都要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不能只列条目而无内容。针对某一戏剧或谈人物,或谈舞台说明,或谈矛盾冲突,或谈肢体语言,或谈相互配合等;也可以针对某个话题,列举多部戏剧中具体的一句、一段话,或一幕。
一、教材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寓水的知识于趣味故事中的科学童话。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课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把知识性、科学性融于趣味性之中,文中多处运用短长句的方式写出了语言的节奏感,拟人化的词句增强了画面感,充满情趣。比如“有时候……有时候……”“落”“打”“飘”体现了用词准确、严谨的特点。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晒、极”等15个生字,会写“变、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掌握“天空、傍晚”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单说说水的变化过程。3.了解气候常识,知道汽、云、雨、冰雹和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态。知道水的利与害。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人类的道理,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单说出水的变化过程,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并能仿照说句子。2.教学难点:了解气候常识,知道汽、云、雨、冰雹和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态。知道水的利与害。
《树之歌》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文安排了一组“木”字旁归类识字。把树木的名称集中在一首诗歌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树木的汉字,感知不同树木的名称。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要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 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并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学会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并背诵全文。3.通过看图和读儿歌,初步了解11种树木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4.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不同树木的特点。2.教学难点:能按掌握形声字的构字特点,了解11种树木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能背诵课文。 2课时
《场景歌》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全文共五节。第一节是一幅大海风景图。第二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三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四幅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认字,朗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处、园”等10个生字。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的表达。3.选择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1.教学重点:会认、会写课文相关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量词的不同表达。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2课时
《海滨小城》《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绘了海天远景图、海上日出图、渔船归来沙滩图、小城庭院图、小城公园图、小城街道图。作者正是用这一幅幅的画面,抓住其中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本课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点。作者运用“棕色、白色、灰色金黄色”等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出了海滨之美;以总起句的方式概括了小城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文字勾勒的画面,从而了解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以及这些景色的特点,体会总起句的作用,进而积累语言,仿照课文练习表达。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加强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1.认识本课“滨、鸥”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2.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3.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4.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课时
《金色的草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写作课文,本单元的语文元素是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本组单元只有两课,第二课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学会观察并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写出自己的观察。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蒲、英”6个生字,会写“盛、耍等13个生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3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情况及原因。3.品读感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4.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品读感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2.教学难点: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2课时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野外与自家房前屋后的自然环境,并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画面。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优美的句子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借助第二题的学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式,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并积累摘抄,结合课后第三题写一写从这篇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本课教学可注意两点内容: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二所列的4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1.会认“妙、奏”等11个生字,会写“读、虾”等13个生字。掌握“高远、沉思”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乐趣。3.能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有趣的事物,积累喜欢的语句。 1.教学重点:能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有趣的事物,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乐趣。2.教学难点: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2课时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写得非常鲜活,妙趣横生,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优美的句子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文是一篇浅显易懂、优美生动的散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1.会认“妙、奏”等9个生字,会写“演、琴”等13个生字,掌握课文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3.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了解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1.教学重点: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了解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2.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2课时
1.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牵牛花、月季花)、蔬菜(紫卷心菜、胡萝卜) 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它有消毒作用,可使制得的指示剂长期 保存)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就得到指示剂, 2.把制好的指示剂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备用。 把食醋、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在两个 白色点滴板上,用石蕊、酚酞分别滴在上述溶液上,通过颜 色变化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述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对照标准 比色卡比较,得出pH值,也就是酸碱度。 把上述溶液滴在白色点滴板上,用滴管吸一下你自制的指示剂,滴在滴板的溶液里,观察颜色变化,每用一种指示剂,换一下滴板的溶液。 把所得到颜色变色变化的信息和pH值数据填入教材第70页的表中。 3.取少量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 充分搅拌后静置,用玻璃棒蘸澄清的液体,滴在pH试纸上,然后对照 标准比色卡记录读数。
课 程数学章节内容5.1角的概念推广课程类型新课课时安排2课时指导教师 日期12月2 日学习目标理解将角度从0°~360°推广任意角。学习重点掌握角的度量、任意角学习难点理解象限角、界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回顾(温故知新)1、角度的概念:什么是角?始边、终边、顶点。 问题(顺着问题找思路)1、正角.负角.零角.界限角和第几象限的角概念?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________,按照_____时针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当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形成的角叫________(结合图形讲解) 2、在坐标系中依次表示390°、30°、-330°,观察图像,探讨终边相等的角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终边相等的角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推导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情感目标:1.通过诱导公式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诱导公式探求工程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 通过诱导公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划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二、自学(阅读教材第110---112页,回答下列问题) 在直角坐标系下,角的终边与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相交于,则,(一)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 公式一: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二)关于轴的对称点的特征: 。对于角而言:角关于轴对称的角为_______公式二: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教学要求1.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学会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2.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有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这些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和试验中感悟、体会,由此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方法。
3、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个学生喜欢的玩具)这是昨天老师去商店时买的,猜猜看,这个需要多少钱?(学生猜,教师可提示,最后得出正确标价)今天我们也来开个小小商店玩一玩买卖商品的游戏,想玩吗?4、选营业员及经理。我觉得当营业员最重要的是精通业务,计算能力强。谁想来当?(等学生举手后,教师选出4人。)考虑到我们呆会儿买的人会比较多,每个柜台一个营业员忙不过来,我还准备再选4名商店经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做好接待服务工作,顾客有困难能主动帮助。2)做好买卖过程中的组织工作,让大家有秩序地买商品。3)当营业员计算碰到困难时,两人能商量着解决。觉得自己能做到以上三点的同学可举手参加竞选。(学生举手后,选出4名经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分散难点,在复习准备阶段做了孕伏.如:圆比三角形多2个,也可以说三角形比圆少2个.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动笔写,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领悟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仍然是把较大数看作两部分组成的,从大数中去掉大数比小数多的部分,就是小数与大数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小数的数值.也可以通过“假设同样多”去透彻地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意义.确实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和解答方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的最后设计了一组对比题目.
l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4、用厘米量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三、知识拓展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教学理念】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前景。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课题)。2.以前听说过“纳米技术”吗?你了解纳米技术吗?是怎么了解到的?预设:我通过预习课文了解到“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小小物质新奇特性的一门学问。预设:我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的。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1.检查课文朗读。出示课文中的科技术语和句子。先组内相互听读纠正,然后全班交流。词语:除臭技术 纳米缓释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涂层 碳纳米管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句子: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2.自由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导语: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失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2.展示图片:【课件出示2】图1.纳米机器人(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地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地予以清理,而不再用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图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