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1Unit 2 Looking into the Future教案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精品教案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科学的发展,总是受到这个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信仰,都用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研究。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就会在研究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举例】牛顿晚年误入歧途牛顿早年在自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谱写了人类物理史上的辉煌篇章。他谦虚地说,他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拾取了知识大海里一个晶莹美丽的贝壳。但在他的后半生,居然虔诚地投入上帝地怀抱,用25年的时间研究神学,写了100多万字有关神学和宗教的书稿。牛顿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自幼受到信奉上帝的教育,这对他的世界观影响极深,加之他所处的时代是形而上学统治自然科学的时代,在错误的世界观的支配下,他将解释不了的现象求助于上帝,如“从上帝那里去寻找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一事无成。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精品教案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一、发展的普遍性◇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探究提示:(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会发展。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讲的发展的普遍性?(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1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什么是哲学。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5)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世界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3)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2)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精品教案

    2、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帮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三、教学重难点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3、理解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四、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处处有哲学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处处有哲学精品教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以上的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师点评:(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7、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灭和灭绝。这说明()A.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B.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的内部8.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9、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二、教学目标:1、 识记 理解 运用 新旧事物的含义2、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3、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4、学会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 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1、(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跨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这一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A.要注意系统内部机构的优化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整体的重要性,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A、C、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的基本问题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的基本问题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逻辑顺序是: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 逻辑顺序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3课第2框的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案

    活动建议: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作为一个两难问题困扰着决策者们。这三个议题的提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其实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呼声。活动中,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评述、整理、发挥,然后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或以板报的形式 进行。板书设计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⑴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⑵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⑶开发的背景: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⑴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影响不大。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3.亚马孙流域 大规模开发计划⑴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⑵移民亚马孙平原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3.开发 与保护?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点拨: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 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点拨: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

    山西省总结出了许多重点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即围绕煤田的露天开采区、居民点和主要交通线建设区,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图3.13)。1.说一说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点拨:参考图3.13图中各工程及措施的作用:(1)隔离护坝:主要作用是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以免河水流入采掘区。(2)排水沟:主要作用是引开可能进入采掘区的雨水或其他水源。(3)公路紧靠采掘区,方便运输车辆就近从工地上公路。(4)“固沙草方格”,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 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种沙蒿、花棒、籽蒿、拧条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带,营造挡沙树林。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教案

    1.阅读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点拨:图5.16直观的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2.尽管重化工业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但是却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成为发达工业的象征。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由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到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到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的阶段。(1)为什么日本、韩国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之前,要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点拨: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2、京剧的发展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教学小结:(以问题代小结)(1)本课内容涉及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教师总结时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上一页12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