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4分)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
材料三 美国在战后(二战)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大国崛起》 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出自美国,高科技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微软、IBM、英特尔等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都在美国,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品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顺时而变的孙中山】孙中山的一生就是“不断在挫折中修正自己”的一生。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从一个“社会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民主革命者”,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转变。(1)分析促进孙中山从“社会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民主革命者”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宾西法尼亚大学奉命为陆军计算弹道数据,并于1943年6月军方签订合同,开始工作。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制成。从1953年起,IBM公司开始批量生产IBM701机,这标志这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工业化生产。后来不断更新换代的计算机,逐渐成为普通的办公用品,同时也促进了“网上交易”、“远程医疗”等的产生和发展。﹣﹣摘编自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等
【北魏改革】材料一 孝文帝日:“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1)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一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唐皇长策】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予以说明。(4分)
【思想的光芒】材料一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感叹他学问的高深。年老时,留下了五千言的名著。这部著作流传甚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是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时期鲁国人。弟子三千,其言行被编成《论语》一书。他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1)材料所述老子的“名著”是什么?(1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1分)战国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列举其中一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分)【盛世的魅力】材料二 唐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2)当时“士人读书风气盛行”的原因是什么?(1分)各国“纷纷遣使到唐朝”的目的是什么?(1分)日本仿效唐朝进行了什么改革?(1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论语·为政》村料二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可固法……坚持德治与法治统一,自律与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唐志君《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要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2分)这一治国思想在汉、唐时期被统治者采用,举一例说明。(2分)(2)依法治国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治国方略。美国独立后主要依据哪一宪法治国?(2分)法国哪一文件的颁布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2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在继承古代和近代治国思想的基础上,你认为当今我国应采用怎样的治国方略?(2分)
26.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汉书》卷十九《百官宫卿表》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三 秦汉时期,城乡地位极为崇高.拜相时,皇帝要施大礼,因此才有“拜相”一说,然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竟把丞相给废除了,从此丞相在中国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的“百官之职”中负责检察的官职名称.材料中“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是通过考试而产生的,这种考试应开始于何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专制主义统治逐步加强的趋势,你认为专制主义统治不断加强的后果是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蔡元培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菜比锡大学留学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李大钊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法令规定农奴不能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块份地.从法令颁布到1866年,俄罗斯地区先后有2000多万农奴获得解放.--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的法令指的是什么?这一法令使俄国有了怎样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处,发电机、电动机被发明出来,电力成了带动及其生产的新能源.随之电灯、电车、电钻等众多的电气产品也先后问世.在远距离传输电力的方法解决以后,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动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2)材料为反映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其标志是什么?
【经略海洋——中国篇】材料一 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1)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的名称。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技术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1874年《江苏巡抚吴元柄奏议》(2)早在1684年,康熙帝为巩固东南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与材料二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洋务派是如何做的?(2分)
材料二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3)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额“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不补充表格中的部分论据.并指出王明同学评价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材料二:《清时期全图》(图1)材料三: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海权与近代史中国的历史命运》材料四:《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图2)(1)材料一中,写下一豪迈诗句,并取得“海波平”最后胜利的民族英雄是?(2)根据材料二,为巩固海防,1684年清朝在图中A处设立的管理机构是什么?B处信息显示,清朝前期疆域的最南端包括了哪里?(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有海无防.1840年,英国第一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并“得手”的战争是什么?为了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4)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成立于何时?综合材料三、四,中国海防力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开创一条出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2)据材料二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我国设计经济特区的目的又是什么?材料三“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3)对比材料二、三,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学史感悟]材料四 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公和和推崇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4)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理解.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内容包括: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踢宅。3、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七年级历史救学参考岳麓版(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变法?(1分)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那一条最重要?(答案填数字序号即可,不必照抄内容)(1分)材料二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次变法?(l分)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2分)
材料一11世纪中期,印刷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平民毕昇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的这一发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摘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刷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的标志是什么?这一重大突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下半期,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也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的相继问世,使战争扩展到海底和空中;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使战争可以在更大范围展开,科学技术的成果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被用于军事,预示着未来的战争更加残酷。﹣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材料二中“19世纪下半期,科学技术的突破”被称为什么?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对未来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材料一中,谁曾经走过古丝绸之路?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 、 、 、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请将材料二中三处画“_______” 的部分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材料三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4)1684年,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
19.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图两个人物) (1)材料一中,谁曾经走过古丝绸之路?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 、 、 、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请将材料二中三处画“_______” 的部分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材料三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汉文帝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思想?据此,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应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