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据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怎样“从上面解决”“农民和地主间敌对情绪”的。(2分)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正当隋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自然会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更易看出日本的差距,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加速了大化改新局面的出现。——摘编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材料二 1872年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从上海登船放洋。由于风气未开,广大北方地区没有一人入选,学生都来自东南沿海的省份,特别是广东南海、新会一带。……他们在国外刻苦求学、勤勉自励,大多学有所成。归国后,在教育、外交、工会、军事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林文《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评析》
13.(6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下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成就的叙述,请在正确项后面的空格里打“√”。错误的打“×” 序号人物 判断①魏源翻译《天演论》,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②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参与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梁启超参与发起公车上书,与他人合作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④孙中山组建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发起多次反清起义,创建中华民国 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⑥张謇担任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工程师,设计出“人”字形铁轨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粮食(万吨)7.6504.51994.7牛(万头)6.0605.250102.5猪(万头)2.0901.750104.3(1)表格中1920年的生产情况与191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1925年的生产情况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3分)
材料一:俄国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曾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1914年俄国陷入战争泥潭……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革命爆发。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材料三:(当时)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 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摘编自《大国崛起》《世界上下五千年》
(1)情境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分析: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3分)(2)情境二: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分析:情境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上述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3分)
小兰有记学习笔记的好习惯,她常在笔记中记载一些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请你帮她解答。材料一 今天学校进行学籍注册,我的籍贯填的是湖南省郴州市,而同桌乌兰雅的籍贯填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为什么湖南是省而内蒙古却是自治区呢?(1)自治区设立的依据是什么?(2分),材料二 乌兰雅成天把“成吉思汗”这个名字挂在嘴边,总在我们面前炫耀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并以此为荣!成吉思汗是谁呀?乌兰雅为什么这么崇拜他?(2)请你简要介绍成吉思汗。(4分)材料三 由于乌兰雅的到来,班主任决定在班上召开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会。安排我定言,我该说些什么呢?(3)请你帮小兰找出中国古代有关民族团结的史实。(6分)
材料一 1757年,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克莱武指挥军队侵占了孟加拉,他放手让部下抢劫,自己一人就抢走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二 1814年﹣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而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英国侵略印度方式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材料一中文字所述“商船”采用何种动力?“给予”一词应如何理解?签订上图条约的这场战争前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加以评析。(5分)(2)列举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的主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进步的因素。(3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有何认识?(2分)
材料一 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2分)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材料二 孝文帝召见群臣,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和罢官。”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材料二中孝文帝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材料一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摘自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的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根据材料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宋元时期在四大发明方面的成就。 材料二 西方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就以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驱动全社会的近代化不断深化。但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却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2)西方近代科学引发了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指出,明清时期的哪些因素阻碍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发挥作用?
材料一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摘自川教版《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材料二 在 1955 年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摘编自《非常年代》
材料二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发电量(人均)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船不时駛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 qin qin,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向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安徽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询于时事大局有禆。” ——朱萌贵《朱萌贵论招商局》
【创新发展话自信】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 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 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1)根据材料,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4分)
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冉耕宇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分)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2分)(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1分)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材料一:第六款: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第七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 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分)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