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我是独特的》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共有两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我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外貌特点和兴趣爱好,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认识理想中的自己,感受自己的内心,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比较模糊,并且多是对自我外在特征、活动特长方面的认识。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自己。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1.了解自己的外貌和兴趣爱好方面的特点。2.从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点。3.感受自己的自我期望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是: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四、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教学课件、小图片、教师自身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在倾听老师的讲述、观看课件等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声音太大的危害,学习控制自己的声音。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们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验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视听结合法、谈话交流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敢说、敢想,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更好地完成教学,形成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了活动的重点、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学习方法,让孩子学得轻松,感兴趣。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说的相邻数对于4到5岁的幼儿尚没有在其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而与其接近的邻居关系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4个主要的教学程序。1、讲故事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幼儿爱听、爱看的特点,我用故事《春姑娘来了》来吸引幼儿注意力。2、指导观察,判断数量。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卡片,让幼儿说说图中有什么不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3、运用故事转折,挑起矛盾,引出相邻数。4、运用操作,加深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判断,几数量与数字匹配。从而进一步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图片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图片,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比较注重拼图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对拼图活动本身所蕴藏的数学内涵挖掘不够。其实,拼图活动也是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也符合新《纲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精神。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对具体物象的感知,拼图活动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在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的造型经验,为本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课是小班数学下学期教学内容,影子是孩子非常熟悉的现象。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影子,孩子们对身边的这些变化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恐龙的影子》这一课设计了这个以数学为主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在在自然流畅的感性活动里,自主观察与探索,自由表达与表现,从而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数学领域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了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观察动物的形状特征并找出对应关系。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材《指南》里的典型性表现说:中班的孩子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喜欢动手动脑。他们常常在游戏时进行排列,比如拼插雪花片玩具,你会发现排列颜色是有规律的。积木搭建的小路,你也会发现小路石块也是有规律的,这些都说明他们对排序感兴趣。年龄层次方面,《小刺猬的项链》是幼儿园中班的下学期一节活动,幼儿的年龄大约都在4岁半—5岁。在生活经验方面,孩子们对排列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周围常见的生活场景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在知识方面,中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大小等特征差异上的简单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的多个特征和数量进行不同的排序。在学习能力方面,吸纳外部信息的能力强,会掌握和理解新知识。三、说活动目标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技能、情感这三方面的目标和重难点:(1)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同时巩固间隔排序的经验。(2)学习简单的按规律排序并大胆尝试自编规律。(3)懂得并感受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四、说重点难点规律排列的数学活动重点是: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同时巩固间隔排序的经验。难点:学习简单的按规律排序并大胆尝试自编规律。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4、检验结论。(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2)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4)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在本环节,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认识新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难点:能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1.学习生字词语。能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出示填空:当小雨滴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河流,大海。从_____,唱到_____。指名学生填空。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在不认识、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做好记号并解决生字障碍。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根据故事内容,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期盼参加演出,排练扮演老虎,饰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
2 、教学目标:(1) 美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2) 知识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的用自编故事、绘画方式等去表达对大树的情感。(3)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一、教材分析 《大家的“朋友”》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8 课,共有两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二个话题《善待我们的“朋友”》,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破坏公共设施会影响给人们的生活,了解法律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掌握正确使用公共设施的方法,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人都应爱护公共设施,并知道怎样爱护公共设施。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和使用过一些公共设施,有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但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因 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善待这些公共设施。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1.知道爱护公共设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2.懂得破坏公共设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危险,会受到法律制裁。3.能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学会正确使用公共设施。
一、【说教材】: 《这些是大家的》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第1课,它对其他几课起着铺垫、引导的作用。本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板块中“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12条“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板块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第5条“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等要求而编写。本课通过对“公共财物”的重点引导,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养成主人翁意识为核心,引导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爱护公物,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多地享用到了公用资源。可是,随之 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损坏或浪费公物现象:街道上的垃圾桶面目全非,公用自行车缺胳膊少腿;公园里的座椅被刻了字;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七零八落……这无形中为学生带来了不珍惜公物的负面范例。 二年级的孩子不缺乏使用公物的经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公物提供的种种方便, 但对于什么是公物还没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因此,校园里,学生不爱护公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刻画桌子,糟蹋花草,踩跨椅子,把扫把、抹布当武器,用力开门关门,教室亮着“长明灯”……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后期维修。再看本班实际情况,每学期扫帚都要更换数次,桌椅潦倒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惜物意识,有意有无意地造成了破坏;二是学生自我中心,为了自己的快乐,无视公物的“苦痛”。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着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伸手去摸、去拿,他们会积极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在户外踢球的时候,常常听见几个孩子讨论到各自小脚的本领,如“我踢的球很远”“我的脚本领大,会骑自行车”“你看,我还会用脚尖走路呢”。。。。。孩子们对脚的兴趣十分浓厚。由此,一方面我结合《指南》中“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轴心展开活动”的指引,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根据该年龄段幼儿的活泼好奇、喜欢积极动用感官探索周围世界的特点,设想通过《有趣的脚》这一活动,让孩子们对脚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一选材注意了情趣性、游戏性和幽默感,避免简单的说教和操作,进一步增加幼儿了解周围事物的特点,也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幼儿语言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智力、能力的发展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程序。1、出示小草、红花、白云、小朋友的图片,激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首先,我出示图片,激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提问:“这是什么,它在干什么”。因为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才开始萌芽,经提问后再开始说儿歌,旨在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2、利用图片,加入动作,朗诵儿歌。(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来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小草在干什么,它做得什么梦,梦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完整的朗诵。让幼儿将图片与头饰对应。然后依次讲述后面的儿歌句子。
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喜爱的事物充满了表达和欲望,幼儿可以通过描述性词汇来对喜爱的事物进行表达。饼干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并且幼儿对于吃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内容进行讲述活动。活动的目标是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将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地讲话。2、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饼干的样子、颜色、形状等。3、能通过活动丰富词汇,比如“圆圆的、甜甜的、香香的”等描述性词语。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指导幼儿通过活动讲出一些描述性词汇。因为小班幼儿的语言正在发展阶段,所以要教师来引导幼儿来表达,这也是活动的难点。1、若干的形状、大小、味道不一样的小饼干。2、活动所需要的盘子、遮挡物(布)。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第一,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第二,知道电话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