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2分)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材料二 孝文帝召见群臣,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和罢官。”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材料二中孝文帝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根据材料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宋元时期在四大发明方面的成就。 材料二 西方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就以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驱动全社会的近代化不断深化。但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却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2)西方近代科学引发了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指出,明清时期的哪些因素阻碍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发挥作用?
材料一 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人民网材料二 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1)根据材料写出这艘“商船”原定的航行路线。(2分)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2分)(2)结合图9与相关内容,指出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1分)请写出这些物品的著名产地之一。(1分)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2分)(3)材料中的“海上丝调之路”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2分)这条航线的开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据许士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⑵材料二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2分)分析这一理论提出的依据(2分)。 材料三 1861年2月4日,美国南部诸州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政权,定名为“美利坚诸州同盟”。3月1日,又通过了永久宪法。——据李龙、魏腊云《<中国反分裂国家法>与美国<反脱离联邦法>的比较研究》(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对此,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3分)
村料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前列。……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地响了世界。——日本史学家官崎市定材料二 18世纪中期,术材匱乏引发能源危机,使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了国家整体性产生变迁,完成了经济史的重大转型,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气时代……一一朱启贵《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转型选择》(1)材料一“宋代文明”中的某项成果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项成果具体是指什么?(2分)
材料二 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文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减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材料二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国家法》请回答(1)材料一中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余既来索的结果如何?(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外国报纸宣称:“中国能开凿关沟段(京张铁路的难点)之工程师尚未诞生于世!”詹天佑毅然承担了这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筑路工程,他经常勉励工程人员:“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詹天佑不畏艰险,实地考察勘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确保了行车安全。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材料二 詹天佑还先后从事川汉、粤汉等铁路的修筑。詹天佑说:“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日富、日强,首赖工学。”他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为培养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而不懈努力。詹天佑亲自编撰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告青年工学蒙》等论著,这些著作在中国工程技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4分。回答2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詹天佑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3分。回答2点)
材料一:第六款: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第七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 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一:李白在《古风》组诗中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李白诗中赞颂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材料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针对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命房玄龄等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减为643人;把全国划分为10道,将州、县合并为358个和1551个。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2)材料所述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何目的?杜甫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盛世状况?
【守制?歧路】材料一: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开明人士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危局,一部分人开始睁眼观看世界,例如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感想。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封建统治飘摇不定。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封疆大吏着手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的改变,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变制?寻路】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盖和统治体质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星火·指路】材料三:“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求是·领路】材料四:邓小平依据对二十多年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至此,中国人才彻底终结了自近代以来“走他人的路”的历史,开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材料三、四均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源的思想体现在其编写的哪部书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维护“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发起了哪一运动?(2分)(2)材料二中的“改良运动”“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具体事件?作者认为“改良运动”夭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暴力革命”的果实尽管被“断送”,但仍有哪些积极意义?(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3分)(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3分)
31.(14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涌现出众多的“时代梦想家”,他们顺应时代潮流,肩负时代使命,推动时代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他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并拘留了十几年,趁匈奴发生内乱时脱逃,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2分)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1分)(3)比较图7和图9,两个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1分)依据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1分)
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共50分第I卷(选择题题共20分)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截!”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D.王昭君出塞4.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惠及后人,是传 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的是①《本草纲目》 ②《天工开物》③《伤寒杂病论》 ④《九章算术》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③ D.①③④5.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人地挖掘其内在含义。阅读右边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C.体现了古代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D.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4分)(2)上述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4分)
材料一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世纪大辩论”发生的历史 背景。(4分)
【古代篇】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求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2)材料中的诏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国家的什么态度?(1分)元世祖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1分)
材料一 1956年,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了政府的决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头者则是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仁,一时人称“北乐南荣”。——《跌荡一百年》材料二 1966年9月,国务院决定公私合营企业全部改为国营企业,向资本家发放的定息一律取消。那些资本家成了红卫兵批斗的重要对象。——《跌荡一百年》材料三 1979年,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正式成立。……1987年初,美国《幸福》杂志评选全球50位最引人注目的企业家,荣毅仁榜上有名。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司经营者首次进入国际性的企业家排行榜。——《激荡三十年》(1)材料一中“北乐南荣”的出现与哪一次改造有关?在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了什么政策?上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