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2、播放歌曲《看大戏》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设问的问题:▲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4、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设问的问题:▲揭示曲名:《谁说女子不如男》。▲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猜一猜:这首乐曲采用哪个戏种的基本音调?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造---课前播放以《三家店》剧照为背景的京剧曲牌“万家欢”。1、师:京剧是在北京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剧种之一,京剧担任的角色叫行当,下面我们来欣赏几段京剧唱腔,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判断下这几段唱腔都是哪些行当?2、师生交流生行(设计意图: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尽快熟悉课堂将要讲的内容。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体验与交流---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前半段以及了解京剧的场面。1、播放《儿行千里母担忧》。师生共同唱出段中的“上口音”和尖字;将(ziang)身儿来至大街(tin)口,尊一声(shen)过往宾朋(pong)听(tin)从头:一不是响马并(bin)贼(ze)寇:二不是歹人(那)把城(chen)偷;杨林与我(now)来争(zen)(呐)斗;因此上发配到登(den)州。(1)读准标注了拼音的字。(2)整体朗读唱词。(设计意图:京剧的唱腔因字行腔,字正才能腔圆,念准字是基础,而尖团字和普通话发音咬字不一样的,在学唱之前一定要把这些字读准,才能学唱,所以让同学们在聆听的时候,提前关注这些字,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歌曲《夏日泛舟海上》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首描写夏天在海上泛舟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那个充满快乐的夏日吧。师生随《夏日泛舟海上》伴奏演唱歌曲。(课件:播放《夏日泛舟海上》伴奏音频)2、导入新课教师:《夏日泛舟海上》用声乐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快乐的夏日,其实描写夏日情景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我们今天来欣赏一首器乐作品,它也描绘了夏,我们听听它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夏呢?(学生自由回答)二、分析《六月——船歌》音乐及曲式特点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再听听这首作品,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旋律是哪句旋律?2、复听《六月——船歌》。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看来同学们印象最深的都是第一句,让我们一同用随老师的琴声哼唱一下这句旋律。4、大屏幕出示第一句旋律谱例。(课件:《六月——船歌》第一段主题旋律谱例及对应音频)5、教师:大家哼唱了这句旋律,请大家结合谱例,说说这句旋律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一、复习旧课。师生齐唱《我正在城楼观风景》并做手语动作。二、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我们前面教了很多《爱与感恩歌曲》,也听了《百善孝为先》的讲座,相信每一个同学的对母爱都有自己的感受,看看哪个同学愿意用歌声把他唱出来呢?(学生唱。)就在大家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老师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初中的女生跟自己的母亲吵架,妈妈告诉她:“孩子,你都上初中了,妈妈下岗,妈妈给人当清洁工,一个月才800块钱,你考试考这么少成绩,妈妈多难过啊”,女儿说:“我不是故意的,我马虎了嘛。”“孩子,我如果马虎了,人家一分钱都不给我啊。”她可恨的女儿把门一摔,就离家出走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放音乐,让学生轻松走进教室 二、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舒展婉转、优美动听。〈放音乐,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1、教师讲解 乘着歌声的翅膀也有译为歌之翼的,原为一首独唱歌曲,德国诗人海涅诗作曲家门德尔松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门德尔松作品中流传最广的声乐作品。 2、介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简介词作者海涅,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学唱歌曲 1)随音乐哼唱曲谱及歌词。 2)请学生把跟唱过程中认为最难唱的地方找出来。 3)根据学生找出的难点进行范唱歌词, 讲解6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 弱、弱。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在京剧的历史发展当中出现了很多的名家名作,大家都知道四大名旦吗?他们善于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梅兰芳:雍容富丽。荀慧生:俏丽清新。程砚秋:深沉委婉。尚小云:刚健洒脱。学生分辨表演艺术家及他们善于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思考回答。二、了解京剧历史及京剧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京剧大师梅兰芳1、京剧的诞生及发展。2、京剧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3、认识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师总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有成就的艺术家。如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及老生三杰,这些艺术家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更是将中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G弦上的咏叹调》是创作于1729-1731年的管弦乐作品。后经小提琴家威廉米改编,主旋律完全在小提琴G弦上演奏,因此得名。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蒂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天籁之音”吗?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和你》的女声演唱者莎拉·布莱曼,她的声音就被称为“天籁之音”。今天我们来欣赏她的一首歌曲。二、新课教学1、播放《斯卡伯勒集市》初次聆听,谈谈你的感受。2、简介歌曲来源及故事背景《斯卡伯勒集市》原本是一首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民歌,1965年,保罗·西蒙碰巧学会这首歌的旋律,于是加工成了现在的“斯卡布罗集市”,并成为永恒的畅销金曲。这首歌是美国六十年代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影、1968年奥斯卡获奖片《毕业生》中的主题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二、讲授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认识这些乐器吗?教师播放录音,带上设计好的乐器音色音响片段,逐一提问。(1)《G弦上的咏叹调》播放录音,熟悉作品,简介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始末。(巴赫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欧洲“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代表作品有声乐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教学重点 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情感,感受民族舞剧音乐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播放《白毛女》视频片段。教师提问: ①这是什么表演形式? ②你能说出这部舞剧的名称吗? ③你在这段音乐中听出了哪几种乐器的音色? (2)教师总结。引出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叫时间要介绍《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 (1)教师出示河北民歌《好八路》谱例,并范唱这首歌。 (2)教师简要分析河北民歌《好八路》的特点,让学生试着找出主干音,并模唱旋律。 (3)对比欣赏《大红枣儿甜又香》,通过分析谱例,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并哼唱。
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这段曾经风靡全国的唱腔采用的是“喇叭牌子”。传统中这个曲牌用唢呐伴奏,唱词虚词衬字多,曲调简单粗糙。 初排《刘巧儿》时这段唱曾遭到非议,徐文华在几种板式都不理想的情况下,提议用这个曲牌,节奏跳跃灵活,但由于旧评剧中此调比较庸俗,所以要推陈出新。 经改革后的这段“小桥送线”,其前半段,伴奏乐器中去掉唢呐,改为弦乐,细腻传情;过门也变化得长短灵活;演唱时也去掉不必要的衬字;后半部有数板,半说半唱,用高低木鱼和三弦衬托;最后几句对桥下景色的描绘与人物此时的心境融合起来,传神传情。
新课讲授:1、简介布谷鸟的由来。2、四川清音简介: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风格。4、再次听赏歌曲,说说四川清音的特点。5、老师逐句教唱歌曲《布谷鸟儿咕咕叫》。6、全班合唱。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天籁之音”吗?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和你》的女声演唱者莎拉·布莱曼,她的声音就被称为“天籁之音”。今天我们来欣赏她的一首歌曲。二、新课教学1、播放《斯卡伯勒集市》初次聆听,谈谈你的感受。2、简介歌曲来源及故事背景《斯卡伯勒集市》原本是一首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民歌,1965年,保罗·西蒙碰巧学会这首歌的旋律,于是加工成了现在的“斯卡布罗集市”,并成为永恒的畅销金曲。这首歌是美国六十年代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影、1968年奥斯卡获奖片《毕业生》中的主题曲。3、介绍歌手4、对比两个版本的《斯卡伯勒集市》三、结束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电影《毕业生》,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一、上课礼仪和导入1.师生问好,介绍本节课内容。2.复习上节课《半个月亮爬上来》第一声部,及时纠正不足的地方。3.发声练习(1)1 3 5 3 ︱ 1 – ‖ U U U(2)1 3 5 3 ︱ 1 3 5 3 ︱ 1 - ‖ Mi hi ma ha二、新课内容1.教师逐句用钢琴带唱二声部旋律乐谱2遍。2.随时解决学生唱不准的乐句和节奏。如:(1)带附点的空拍X .0。(2)小节内第四拍空拍。4/4 X X X 0 ‖(3)带变化音的乐句。13 2 1 7 #6 7 ︱ 1 . 1 1 . 0 ‖3.不用老师带唱学生集体唱一遍乐谱。4.逐个分组唱乐谱谱。5.教师逐句教唱歌词2遍。6.解决歌曲中加入歌词难唱准和相似的乐句,反复唱2遍区分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宣布上课。2、面带微笑问好:同学们好!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典音乐的历史长河里,美妙的乐章不胜枚举,有的曲子愈久愈甘醇,雅俗共赏,今天我们介绍一首乐曲。三、欣赏音乐。1、播放音乐(第1次听),直接从聆听入手,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静静思考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什么乐器?2、提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你对它有哪些了解。3、看幻灯片介绍乐曲作者巴赫的成就和成长故事。四、欣赏分析。1、教师分段欣赏讲解该曲,启发学生画出每段的旋律线。2、通过分析力度变化,音色特点,得出乐曲所表达情绪特点。五、总结下课。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一、教材分析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一次函数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又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对今后知识的掌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及解析式的确定。2.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应用于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问题。
创设情景 学唱歌曲 1、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看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哪四个?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我们大家都知道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看威尼斯水景的课件听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3、这部音乐作品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情绪、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等) 4、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们小声跟唱。 5、教师慢速弹旋律学生视谱练唱。 6、放录音学生跟唱歌曲, 让同学们思考用哪种声音演唱歌曲最为合适? 7、同学们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