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的状态真精神,希望你们表现的也会同样精彩。)二、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地秧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地秧歌的歌曲。师:你们听出了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师:这是河北民间的一首歌曲,叫做河北吹歌,是用唢呐演奏的。 三、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一同来听,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师:在这首歌曲的演奏形式上大家有什么发现呢?生:他们在一问一答地进行演奏。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让我们再次聆听,同学们可以仔细聆听这首歌曲的表演特色?
教学过程:1、图片导课(寒山寺)——诗《枫桥夜泊》——欣赏歌曲《涛声依旧》。2、导出《姑苏行》,聆听音乐,图片诱导情感。3、给出问题再次聆听,然后解决问题。《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孩子们,让我们随着音乐,模仿老师的动作进教室。(音乐《天鹅》伴奏。)2、师生问好。二、谈话式引入教学。孩子们,大家喜欢舞蹈吗?老师也特别喜欢,看看照片上的舞者,你们认为是模仿哪种小动物呢?1、边听边让学生仔细看看这是哪种小动物?2、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它的动作,师生共同学习。三、今天老师就将带着大家走进这神奇的童话世界,去欣赏由法国作曲家圣桑作曲的《天鹅》。1、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一下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并充分发挥你所想象力,为乐曲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多媒体播放《天鹅》教师轻声的配上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2、让我们来看看乐曲的创作者为乐曲取了一个怎样的名字。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题《天鹅》。
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演唱。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演唱歌曲《剪羊毛》,并表达出愉快活泼的情绪。2、知识目标:通过节奏排列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的兴趣和感受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和风格,创编动作表演歌曲。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和音乐,知道音乐和生活、和劳动密不可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劳动的意义。教学重点: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在歌唱中准确的把握附点八分节奏,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
1、哼鸣训练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录像中这段音乐的名字吗?师: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茉莉花长的什么样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盆茉莉花,你们可以过来看一看,闻一闻,说说茉莉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生:茉莉花的花瓣很小,是白色的,发出淡淡的香味,一种暗香。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湖北民歌《茉莉花》。二、《茉莉花》歌曲学习1、初次聆听歌曲《茉莉花》。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然后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河北民歌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情绪高亢。2、介绍歌曲《茉莉花》。师:同学们,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茉莉花》这首歌,不过那个时候歌名不叫《茉莉花》,而是叫做“鲜花调”,它源自于南京,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3、学唱旋律。(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随琴用lu哼唱旋律。(2)视唱曲谱。(3)边视唱边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上下起伏)。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歌曲为切入点,从演唱、欣赏入手,通过演唱、对比欣赏、讨论、分析判断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牧歌”的起源,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民族调式、大跳音程、悠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特点。2、体会“7”对刻画音乐形象,抒发情感的作用。3、感受“无伴奏合唱”传达出的安静中孕育波澜壮阔的意境。
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1.师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设问:A歌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B音乐的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关系。C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词、旋律方面有何异同的地方?2、小组讨论:歌词基本相同,旋律变化比较大,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3、师简介东北民歌《茉莉花》:辽宁海城的《茉莉花》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4.生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感受二人转版的《茉莉花》。(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民歌的风格。)
1、导入课题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一首很好听又很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它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边听边想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首歌表达的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师:是呀,正如歌词中所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请几位同学回答并演唱)
欣赏乐曲A部分1、初听音乐(《窗花舞》钢琴)——静心聆听。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是很聪明,我要奖励给大家一段音乐,请你听听音乐表现了什么情绪?(欢快)听出是用什么演奏的吗?(钢琴)2、二听音乐(A1管弦)——用心辨听。师:还是这段欢快的音乐,请听什么发生变化了?让你感觉情绪变得?(学生辩听——管弦乐演奏——音色:更丰富情绪:更欢快)3、三听音乐(A1)——教师律动《剪窗花》。师:这么欢快音乐到底是要表现什么呢?我用动作告诉你,请仔细看,我在干什么?(剪窗花、贴窗花)4、四听音乐(A1)——学生律动(模仿剪、贴窗花)。(1)模仿、体验。(2)律动表演。
背景知识1、《绿袖子》背景故事。2、《绿袖子主题幻想曲》。3、作者简介。4、英国民谣简介。总结《绿袖子》以管弦乐丰富的色彩,表现了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迷人的平静,牧歌般的音响贯穿整部作品。它将快慢节奏结合得天衣无缝,将缓慢和跳跃延伸得恰到好处。让学生明白民族的音乐以不同的形式改变后,能使音乐精彩纷呈,越发绚丽多姿。民族音乐也是最经典的音乐。
欣赏古琴曲《流水》。(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佛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生发言,师结合生的活动展开问题(强弱音的特点就是同一物体能发出不同力度的声音)并让个体的学生展示转向群体学生展示。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能表现出这么多的强弱声音,老师也想参加可以吗?我这里有一件宝贝,看(教师出示鼓),我们一起听听声音,(敲鼓)现在我把粉笔头放在上面看看我敲鼓的时候它有什么表现?(师用强弱两种力度敲鼓)生:鼓声强,粉笔头跳得高,鼓声弱,粉笔头跳得低。师:现在我请小朋友一起来做粉笔头,玩一玩,看看谁的表现最好,好吗?(游戏:把教室作为一面鼓,学生作为粉笔头,教师用不同力度敲鼓,学生根据鼓声做出相应的反应。鼓声强,跳得高,鼓声弱,跳得低。有如音乐喷泉)师:小朋友真是聪明,已经懂得掌握声音的强和弱了,山谷的喊声和回声就是一个强,一个弱。让我们和大山说说话,好吗?你们说,老师来当大山的回音,好吗?学生说喊声,师说回声。
教学过程:(一)学吹竖笛《春游》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2.学生练习吹奏。学生相互帮助掌握技术难点。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他打击乐器。(二)创作与表演1.请学生即兴为《春游》的旋律配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2.师生共同表演《春游》音乐片段。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
一、导入1、谜语 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吗?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2、欣赏 歌舞剧《月亮部落》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三、歌舞《跳月歌》1、故事《跳月歌》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席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席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跳月歌》。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法教学,使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基本掌握整首歌曲的旋律。)师: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前面的练习。大家试着填词演唱歌曲。师:简介歌曲:《红河谷》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生:稍快或稍慢。师:两种速度我们都来体验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生:谈感受。师总结:怀念、深情,讲述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师:下面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表达又有什么变化?生:活泼欢快师总结:活泼欢快、健康向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设计意图:通过这两次对比,总结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它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提间: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跳月歌》。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热烈)3、介绍乐曲名称: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跳月歌”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4、视唱乐曲主题: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6、再听乐曲:在521处拍手。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8、分段欣赏: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9、欣赏舞蹈《跳月歌》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我在画的是什么?(师板书枫叶,生:枫叶)真棒,一眼就认出来了。再看,这又是什么?(师板书国旗,生:……)对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很丰富,这是加拿大国旗。国旗的中央,是一片枫叶。 (播放PPT)在加拿大境内,有许多枫树,到了秋天,深红的,橘黄的,挂了满树、铺了满地,煞是好看。加拿大国旗上的枫叶,足以表达加拿大人对枫树的喜爱。枫树是加拿大的国树,而加拿大也有着枫树之国的美誉。 今天,我就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加拿大,学唱一首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二、新课教学(一)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各音乐要素的特点1、师:请同学们在听完以后告诉我,歌曲在情绪、速度、节拍、节奏、音高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特点?(PPT出示单声部谱例、师自弹自唱)(情绪:优美的、抒情地、舒展地 速度:中速 音高:适中、1个八度) 2、弱起小节 师:歌曲还有什么特点?(稍顿,提示)歌曲是几几拍?(4/4、板书x x x x |)4/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板书:强、弱、次强、弱)那这首歌曲开头部分是从强拍开始还是从弱拍开始呢?(弱拍) 一般来说,歌曲多数是从强拍开始的,但也有部分歌曲是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的,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红河谷》。这种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的小节就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而弱起小节的歌(乐)曲的最后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带着学生数一数验证)
教学内容:能富有感情地独立演唱《老黑奴》这首歌曲,并能正确听辨出歌曲的乐句结构。认识作者福斯特。教学目标:能富有感情地独立演唱《老黑奴》这首歌曲,并能正确听辨出歌曲的乐句结构。教学重点:辨出歌曲的乐句结构。教学过程:1、聆听范唱,提问学生这首歌曲要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2、聆听第二遍前,提问你这首歌曲最想知道什么?3、介绍作者福斯特,介绍《老黑奴》。4、聆听老师钢琴弹奏曲,找出曲调中相同,相似和不同的乐句,从乐句的对比学习中,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5、设问:你觉得哪一个乐句最难,为什么?4、5、6句的弱起小节,以及第5句的休止符要准备唱准确。6、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调,学生尝试歌词演唱全曲。7、变化演唱的方式,调动演唱情绪。8、分组演唱,歌曲接龙游戏,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课后小结:学生说这首歌曲唱起来感觉心情很沉重。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生: 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2.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二、新课教学1.欣赏《包楞调》 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生: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在欣赏江苏民歌、河北民歌《孟姜女》后能说出他们的不同。熟悉了《包楞调》的旋律,了解了它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