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文言文二则》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有两篇文言文组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两小儿辩日中》它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
3.教学要求: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4.教学重难点: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二、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具备了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能力,但学习缺乏稳定性,所以,针对这种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三、说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4.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四、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重点)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说教材《匆匆》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说教材《腊八粥》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课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详写等粥,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对话贯穿全文,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主旨归纳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重难导悟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课件显示搭正方形的画面以及问题“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2)组织小组讨论:有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请每个同学利用学具摆一摆,再依据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小组内讨论用竖式怎样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搭正方形和自主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课件显示搭小棒的过程及横式和竖式:13÷4=3(个)……1(根)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3个正方形共12根(4×3=12)。“1”表示摆了3个后还剩下1根(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
一、说教学内容及目标。《买电器》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的一课时。本科教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境,请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习整百、整十数相加减的口算。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及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整数加减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对各种电器非常熟悉,并且有逛家电商场的经历,能根据情境提出相应的加减法问题。孩子们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部分学生能口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欠缺。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数、整百的加减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提出用整十数、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北师大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上下》,它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及“方向与路线”做好铺垫。在这一课时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找家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依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难点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一、说教材《下课啦》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比高矮、长短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这节课的内容难在学生初步掌握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初步感知几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2、知道在比较高矮、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进行。3、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掌握比较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二、说学情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层次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知识性的梳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求还剩多少枝要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3、为什么用减法?你是怎么想的?(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师:你能根据要求列出算式来吗?(请学生在纸上列算式)(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请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9=(分析:1,“15,9”分别表示什么?)4、你是怎么来计算的(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寻找计算方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15-9的理解也存在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知识。)
一、说教材分析《采松果》一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故事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二、说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学法:从学生发现问题中的信息出发,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及讨论探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应用。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法我采用情景引导、问题引导和活动评价。学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引导转化学习。同时也尝试四人小组的形式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首先我安排的是一(2)班的班干部们要开会了,出示完情景图后,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如有11位同学要开会,现在只有7把椅子。(板书课题:开会啦)接着出示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请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发现有11个人,才7把椅子,不够坐。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些学过的知识内容,如数量大小的比较:11>7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请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说学情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课堂上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关注学生竖式的书写。三、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三、精选教法。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位《数花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说教材】教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去认识数。从学情分析,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并非完全陌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感到一列数蕴含的规律;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算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观察、动手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种适合他自己的算法,尤其是竖式计算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以后,我再让学生先独立将四座山的高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这时,我会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并梳理进行多位数比较的思路:先按数位比,再从高位看起。(三)分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在学生掌握了上述比较大数的方法以后,我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练一练”中的第1,2,5题。其中第1,2题是为了巩固“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这两个知识点;而第五题则是为了鼓励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四)课程总结这节课,同学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一定会很轻易地将上面四座山进行比较的规律说出来的。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第四,板书设计(略)本节课,我将用最简单的文字体现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