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单词: bus car train planeboat。 2.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使用单词:by。 3.能较好地遵守游戏的各项规则。 准备: 1、各种交通工具(bus car plane train boat)的玩具模型、操作道具,图片,挂图,小动物(小兔.小猫.小狗.小羊.小牛)的房子和头饰。 2、幼儿对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已有初步的印象。 过程: 一、WARM UP 1. 律动:《By bus》 师:Let’s go by bus, OK? 2. Are you ha y today ? 师:How do you feel today? Are you ha y?/Areyou sad? /Are you angry?
2、学习These are 句型 教学准备:图片若干,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1、Say good morning 2、T:What day is today? 3、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4、Let’s do a worm up,ok? You have one,I have one Two little children see a big man You have two,I have two Four little children go to school You have three,I have three Six little children plant many trees You have four,I have four Eight little children stand at the door You have five,I have five Ten little children stand in a line
一、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 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一、 引入课题1. 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 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4. 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抓住蜻蜓的特点进行绘画创作。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课前准备:教具:课件、模具、图片、有关作品。学具:作业纸、画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教师出示一张纸,变成折纸蜻蜓激起学生兴趣。2.出示课题:蜻蜓飞飞二、新授课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学生谈谈收集的关于蜻蜓的知识,教师补充介绍。2、学生仔细观察蜻蜓模具,结合课件图片小组内交流讨论:蜻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有怎样的特点?
一、对比图片明确目标两幅表现“热”的图片进行对比,先给大家看两幅非常有意思的画。第一幅:画的什么内容?随着环境的破坏,地球的逐渐升温,圣诞老人也脱下了棉服换上了夏装。圣诞老人为什么不再愿意穿棉衣了呢?因为圣诞老人感觉到天气太热了。第二幅:小作者说“我画的也是热的感觉。”同样都是表现“热”的感觉,它与第一幅有什么不同?它画具体的形象了吗?象这种不具象的画就是抽象画,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怎样用抽象画的形式来表现感觉。揭题:摸一摸画一画
2、懂得要爱护动植物,对破坏植物、残杀动物的行为表示气愤,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做到爱护动植物,不做破坏动植物生态环境的事,积极参加保护动植物的公益活动。活动重点:感受动植物的生命现象,懂得爱护动植物。
1、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2、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3、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课件第2张播放视频《乌鸦喝水》)【设计意图】用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课件第3张)生1:乌鸦把石子投进水罐中,水面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生2:这说明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会升高,乌鸦才能喝到水。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小组实验并观察:(课件地4张)(1)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2)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第一个杯子里的水不能全部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师: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生2: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第一个杯子会剩下一部分水。【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现象并进一步思考原因,从而找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2.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课件第6张)洗衣机所占的空间最大。3.引入体积的意义: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生: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4.学习体积单位(课件第7张)(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一)激趣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第2张)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抢答游戏,看你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2.抢答: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的数有几个因数。师出示数,学生抢答因数的个数。3.思考:(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课件第3张)(2)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生1:一个数是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生2: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生3:找一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依次除以1,2,3,4……商如果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用抢答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下面要学习的质数与合数做准备。4.师:我们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个新概念: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1)学生小组内交流,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第4张演示)1的因数有:1 11的因数有:1,11 2的因数有: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3的因数有:1,3 13的因数有:1,13 4的因数有:1,2,4 14的因数有:1,2,7,14 5的因数有:1,5 15的因数有:1,3,5,15 6的因数有:1,2,3,6 16的因数有:1,2,4,8,16 7的因数有:1,7 17的因数有:1,17 8的因数有:1,2,4,8 18的因数有:1,2,3,6,9,18 9的因数有:1,3,9 19的因数有:1,19 10的因数有:1,2,5,10 20的因数有:1,2,4,5,10,20
(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学过了因数的有关知识,下面老师就检验一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24的因数有(1,2,3,4,6,8,12,24),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24和30的公因数有(1,2,3,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6)。(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约分的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要约成最简分数,需要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复习环节设计了这两个知识点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2.大家一定都喜欢孙悟空吧!你知道孙悟空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吗?(72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二)探究新知 1、探究约分的方法。(1)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课件第4张)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生2:我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然后再用12和15的公因数3去除, 生3:我直接用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去除。(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约分?(课件第6张)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请你填一填这两道题,看看你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³) 、(dm³)、 (m³)。2.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³)。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4.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³)。【设计意图】1dm³是多少cm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课件第3张)(1)下图是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想的?(3)汇报交流:(课件第4张)生1:如果把它的棱长看作是10cm,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³的小正方体。10×10×10=1000.生2:它的底面积是1dm²,就是100cm²,100×10=1000,一共是1000cm³。1dm³=1000cm³【设计意图】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2.你知道1m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课件第5张)生1:把棱长是1m的正方体,看作棱长是10dm的正方体,10×10×10=1000dm³。1m³=1000dm³。 生2:棱长是1m的正方体,底面积是1m²,就是100dm²,100×10=1000dm³,一共是1000dm³。生3:1m³=1000dm³ 3.整理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小组讨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量单位?请整理在表中。
1、规范和加强教学“五认真”管理。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要做到: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其与前后内容的联系;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划分课时,初步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分课时备课。分课时备课,要注意做到教学目标具体化;重点和难点准确定位;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战略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媒体的使用和活动形式的设计,以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2、坚决杜绝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要求的现象,力求轻负优质,练习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业杜绝过重,无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学习从课文资料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述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明白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资料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本事,培养语感。
一、导入师:今天看见一道题把老师给难住了,想大家帮帮忙,同学们愿不愿意啊?生:愿意师:出示课件(看图猜成语) 生:画蛇添足、虎头蛇尾师:看来大家的语文基础还是很扎实了,谢谢大家的帮忙。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的两个成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谁能告诉老师今年是什么年?去年是什么年?明年又是什么年?生:蛇年、龙年、马年师:请把你知道的生肖年勇敢、大胆、完整的告诉大家 生:略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二生肖”的国度。 出示课件《十二生肖》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导入 1、拍一拍,唱一唱:播放《时间就像小马车》音乐视频,学生跟着一边打节拍一边唱。2、想一想: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和时间有关,那关于时间,你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除了车轮的圆形钟表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形状奇特的钟表,你们想不想一起来看看啊?今天,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来逛逛这个小小钟表店吧。(板书课题:小小钟表店)
2学情分析三年级(2)班大部分学生喜爱美术课,喜欢做一些折纸、小制作。在准备材料方面,多数学生能准备较充分。本节课我想利用剪、粘、画等制作方法,围绕如何运用废旧的材料制作小挂饰,从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操作能力。教学主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3重点难点寻找与众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挂饰,熟练并安全地使用工具进行制作,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挂饰的用途。
2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鼓的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间民俗文化。2、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人物动态。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绘画语言创作少数民族同胞打鼓的热闹场景。教学难点:画面线形的把握和构图安排,颜色的搭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大自然的图片,感知大自然不同特点的美。 技能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不同自然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了解大自然的丰富,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学习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大自然。 主要教法启发引导法、自学尝试法 学习指导体验探究法辅助指导法 教学资源教师:教材、课件。 学生:教材、自然风光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意图 教师学生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如图7-1所示,用100N①的力,按照不同的方向拉一辆车,效果一样吗? 图7-1 介绍 播放 课件 引导 分析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自我 分析 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 0 3*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在数学与物理学中,有两种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做数量(标量),例如质量、时间、温度、面积、密度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矢量),例如力、速度、位移等. 我们经常用箭头来表示方向,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通常使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线段箭头的指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如图7-2所示,有向线段的起点叫做平面向量的起点,有向线段的终点叫做平面向量的终点.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向量记作.也可以使用小写英文字母,印刷用黑体表示,记作a;手写时应在字母上面加箭头,记作. 图7-2 平面内的有向线段表示的向量称为平面向量. 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 的模依次记作,. 模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模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引导 式启 发学 生得 出结 果 10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