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鸭成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组以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葡萄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围绕建设礼貌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为农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已成雏型。
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材料二 俄国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少引起关注。列宁在俄国夺取政权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李大钊接受了俄国革命的主张,陈独秀也注视着俄革命的局势,但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的反帝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的思想有了重大发展,他们都坚定地站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阵营,并且还有一群学生追随他们。——摘编自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船不时駛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 qin qin,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向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安徽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询于时事大局有禆。”——朱萌贵《朱萌贵论招商局》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招商局广大员工深明大义在江阴、上海十里铺、马当等六处沉船塞港,招商局共献出船舶18艘 ……招商局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兼程,抢运人员物资入川,千方百计开展敌后军事运输与商货运输,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竭尽了全力。”——张后铨《试论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张与魏源在哪本书里提出的思想相似?同一时期,俄国进行的改革与中国这场运动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创新发展话自信】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 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1)根据材料,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明清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戏曲多为反映忠孝节义的美德故事,扎根人民生活,并形成了多样的剧种和流派。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活动,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悲剧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寄寓了剧作家的政治主张;喜剧取村于日常生活,多为政治和社会讽刺剧。观看戏剧是古希腊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1)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相同之处。(3分)(2)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戏曲剧种一例。 你能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2分)
材料二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文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减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周朝分封的齐鲁两个诸候国大致都在今山东境内,而山东简称“鲁”与以下各项中哪一项关系最密切( D )A.齐桓公“尊王攘夷”损害了周王的威信 B.齐国综合实力远远弱于鲁国 C.老子及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 D.孔子及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孔子是鲁国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所以山东简称 “鲁”与D项最密切。A、B强调的是齐国,C与题意无关。故选D。2.以下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是( B )A.商鞅变法 B.秦王赢政建立秦朝 C.张骞通西域 D.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故选B。3.清朝前期,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康熙帝为此所做的努力是( C )A.统一蒙古草原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设置台湾府 D.设置伊犁将军 【解析】1684年,清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C符合题意。故选C。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汉书》(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2分)(2)请列举一例材料二中“自西来”的“佳种”。(1分)(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分)
(一)乡村规划不全。各村建筑物规划不健全、功能不齐全。农村公路、物流、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和教育水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设施相对落后。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滞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农村垃圾收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强。 (二)土地集约化利用低、强制化手段不足。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耕作制度被忽视,农业的结构不合理。由于生产资料不断上涨,农业成本大大增加,而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较低,种地经济效益不高,出现了撂荒、休闲农作。水资源缺乏同样是影响XX镇土地利用的最大障碍,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天然雨水不足,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也不十分丰富。同时存在耕地保护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开垦耕地的后续管理缺少必要的措施。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什么?当时为巩固统一,统治者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2)为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试举一例,淸朝前期统治者针对国内分裂势力的具体举措(2分)(4)近代维护国家统一,收复新疆的湖南籍民族英雄是谁?(2分)(5) 目前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台独分裂势力”还很猖獗,请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材料一 汉代王充説:“商鞅相孝公,内秦升帝业。”(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変法对秦国的作用。材料二 19世紀5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統計表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2)请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哪次改革推动了以上现象的出现?材料三 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美、德、法、英大量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摘编自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哪一重大事件?针对这一一事件,美国采取了什么应对政策?(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一:第六款: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賞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球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摘自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下册194页(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从材料可见,这种贸易是朝贡贸易,即外国向中国进贡特产,中国对外国进行赏赐。材料讲了这种贸易的哪些弊端?(4分)
材料一:李白在《古风》组诗中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李白诗中赞颂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材料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针对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命房玄龄等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减为643人;把全国划分为10道,将州、县合并为358个和1551个。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2)材料所述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何目的?杜甫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盛世状况?
(一)生产1、交通便捷了。老家在上饶县茶亭镇徐坞村枫林一组,这是山湾湾里的山湾湾,四面环山。原来只有一条石子路从中穿过,马路只能到达村委会,基本上从城市到老家路线是固定的。而且春节期间特别堵车,四面八方的各式车辆都得从昆山村这个方向进来。而现在,基本上只要有几户人家的小地方都通上了水泥路,进出的路线也有三条以上,再也不会出现买年货在路上耽搁半天的情况了。2、农村产业多样化了。十年前,家乡青壮年基本在外地打工,农田里本是可以种两季的水稻也大都改成种一季了,其他的生产致富路子非常少。现在,家乡有的种上了马家柚,有的种上了成片的菊花,有的养了青蛙,有的种上了茶业,可以说是各显神通。很多年纪稍大的在家也可以发家致富了。
1.城市人口资源急速增长,对各类群众的教育引领提出了新要求。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各类思想价值多元、利益诉求各异的群体涌向城市,滋生了三类问题。一是“新市民”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弱的问题。在城市扩张中,近××失地农民变成了市民,并以安置小区的方式集中、分片居住,拆迁安置、就业保障、物业管理等矛盾问题突出。“新市民”脱离了习惯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城市生活方式难以适应认同感不强。二是“半城市化”群体对城市归属感弱的问题。城市吸引了近××万流动人口就业,并成为支撑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该群体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市,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对城市缺乏归属感。三是“城市候鸟”群体对城市融入感弱的问题。随着城市品质形象的提升和康养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县××%以上的新建商品房被外地人群购买。每年冬春季节约××万“候鸟”人群涌入县城,与原有城市居民在城市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竞争”态势,城市候鸟群体对城市的融入感弱。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