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提示】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2.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怀念、喜爱、乡愁。(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明确:结合具体的写雨、物、人等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宁静、恬然的生活。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阅读第1-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表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哪些特征?明确:第1段突出托翁(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尤其突出他脸的多毛特征;第2段用各种修辞形象地描写托翁面部的各个部位,表达托翁面部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3段重点写面容表情,突出托翁丑陋的一面;第4段作者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写托翁的相貌普通和平常;第5段借托翁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来表现托翁的外貌平凡甚至丑陋。2.分析至此,托翁的形象是否与你想象中的有区别呢?请你将课文所描述的托翁形象简笔描画出来。【教学提示】本文的外貌描写十分突出,特征把握十分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出托翁形象,更深入地把握托翁的外貌特征。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这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集一切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居里夫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请你细读文章,找到表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句段,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明确:(1)对科学事业诚挚的热爱。“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其中的“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2)无惧一切困难,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3)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茅盾法布尔的天性与一个渺小的昆虫有相同之处,青年的法布尔可能把自己看作昆虫。在十分复杂、冷酷无情的大自然环境中,坚韧不拔地为个人与族类的生存而斗争,这就是昆虫的本性;而法布尔则为他的学术研究与文学理想,至死不屈地进行斗争。《昆虫记》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一般抒情散文搔首弄姿的俗态,文风质朴,别有风趣,自成一格,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罗大冈法布尔一生勤奋、博学,除精于昆虫学研究之外,在植物学、数学、物理学及化学诸多领域也造诣颇深,而且具备古代史、古代神话、诗歌、音乐、绘画、文学等多方面素养。读《昆虫记》时,不仅要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也应领悟到“法布尔精神”。法布尔精神高度概括为两个字:求真。这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与对待研究的惊人毅力足以赢得人们的崇高敬意。——(译者)王光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1.叙述式: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对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作扼要的叙述。2.描写式:对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细节,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3.评论式:对所报道的事实,作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目的。4.提问式:把主要事实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使报道的问题更为尖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目标导学三:展开丰实的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其结构形式有两种:1.先后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2.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主次、点面等关系)安排层次。目标导学四:介绍背景和结语消息的背景和结语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无的内容。1.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1)对比性的;(2)说明性的;(3)注释性的。2.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三种形式:(1)概括小节式;(2)预测趋势式;(3)提出问题式。
明确:示例:①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是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的,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可以体现。②我读出了富春江的水是清澈、湍急的,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可以体现。要点:水的特征:清澈、湍急。山的特征: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目标导学四:修辞品析,写作借鉴1.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明确:夸张:“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澈透明;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把山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目标导学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请品味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明确:不行,“比较”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换顺序?)明确:“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顺序。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话语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3.文帝所说的“此真将军矣”中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语言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4.用自己的话概括周亚夫的性格特点。明确: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5.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为什么?明确:汉文帝是一个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的君主。因为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因为汉文帝意识到霸上、棘门军是何等儿戏,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保家卫国最需要的。
同理,图③中,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3;同理,图④中,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13.∵21=22=105=2,∴图②中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方法总结:(1)各个图形中的三角形均为格点三角形,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各边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是否成比例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判断三边是否成比例,可以将三角形的三边长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分别计算他们对应边的比,最后由比值是否相等来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三、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入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推理和归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的区别与联系,体会事物间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一)导入新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AA S 和ASA对应于相似三 角形的判定的判定定理1,SAS对应于相似三 角形的判定的判定定理2,那么SSS 对应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命题是否正确,这就是本节研究的内容.(板书)(二) 做一做画△ABC与△A′B′C′,使 、 和 都等 于给定的值k.(1)设法比较∠A与∠A′的大小;(2)△ABC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改变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 角形相似.(三)例题学习例:如图,在△ABC和△ADE中,ABAD=BCDE=ACAE ,∠BAD=20°,求∠CAE的度数.解:∵ABAD=BCDE=ACAE ,∴△ABC∽△ADE(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AC=∠DAE,∴∠BAC-∠DAC =∠D AE-∠DAC,即∠BAD=∠CAE.∵∠BAD=20°,∴∠CAE=20°. 三、巩固练习四、小结本节学 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使用的条件.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1、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实践课 2、近几年随着体育加试的进行,尤其是今年又把跳绳例如体育加试项目。九年级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体能普遍较好,对跳绳有关的练习方式都有较强的兴趣。 跳绳方面,基本的正摇跳,长绳的双人摇跳、多人摇跳等技术动作有较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向较高一层次难度发展的条件。比如:正摇跳,长绳的双人摇跳、多人摇跳多跳等,这些技术动作学生都有较浓的兴趣。 3、另外中考体育加试的需要,学生学习跳绳的热情、组织纪律、认识能力、身体素质相对其他年级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本次课的教学。另一方面,九年级学生正处自身发育的高峰期,灵敏,协调素质的快速增长有可性强的特点,跳绳恰好有此方面的锻炼价值,这更增加提高了学生对跳绳的热爱。同时也使我国民间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生交流明确)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在入情入境中诵读成韵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1)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画面,老师激励小结。 预设:山坡上的小草发芽了,嫩绿嫩绿的。黄莺在空中飞来飞去。河堤旁的柳条发芽了,几个下朋友放学回来,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2.借助插图,启发想象:黄莺一边飞一边干什么?(叽叽喳喳地叫)它好像在说什么? 再次启发想象:春风轻轻地吹来,柳条会怎样呢?(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陶醉在了美丽的春色里……) 诗人高鼎看到这样的景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齐读) 让我们想象着春天的美丽景色,有滋有味地诵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引读。 3.联系生活,换位体验,:在这样美妙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出示儿童放纸鸢图片)孩子们放起风筝,你们放过风筝吗?你放风筝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拓展,教师予以有效指导。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文言知识卡片的归纳整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找一找”“品一品”两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进行赏析,感知核舟的奇巧,感悟雕刻者技艺的精巧和构思的精妙,学习作者行文的巧妙,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简洁、准确和生动;在布置作业环节,联系课堂内外,有拓展延伸的阅读,有学以致用的练笔。整个教学设计适应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疑难探究《核舟记》一般被视为说明文,但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描写。对此应该如何理解?首先,说明文是今天我们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分类为之做出的界定,而古人的文体分类中并无“说明文”一类,《核舟记》这种记物之文和记游、记亭台楼阁之文都属于“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