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2.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3.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8、小结: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板题: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对“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估算、口算以及学过的笔算方法上算法上进行探索,中间有0的三位数都是接近整百的数,这为学生运用估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估算,能使学生对笔算结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笔算中错误的发生,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培养学生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三.巩固练习谈话:现在正是小朋友们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参加体育锻炼呦!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智力长跑,好吗?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6—87的内容。2、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正确地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二、说教法和学法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⑷如果你在小区里,遇到小强,你会怎样做?你真是一个善良友好的孩子。你还要提醒他一个人不乱跑,真有法治安全意识。5.听了大家的建议,小强真的找到好朋友啦,看。他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多开心呀!6.交流:暑假里你有什么烦恼吗?说给小伙伴听一听,也请他们出出主意。同伴互助,交流讨论。指名交流: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烦恼都解决了吗?谁想和大家分享?你来。哦,你有和小强同样的烦恼。现在解决了吗?你爸爸妈妈给你报了许多兴趣班呀?同学给你出了什么主意来解决呢?对,首先要知道爸爸妈妈是为你好,同时也可以和他们商量一下,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最感兴趣的班去上,做到劳逸结合,学得也会更好,对吗?7.看来,面对可能遇到的烦恼,同学们都能认真思考,用心过暑假,我们的收获会更多。(板贴:用心过)
五、两点说明。(一)、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的正上方中间处写明课题,然后把板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为了培养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能力,板书中只出现两种法则的符号表示,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板书右边是学生的板演,以便于比较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板书下方是课堂小结,重点写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有理数的乘法,以体现本节课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理数的除法板演练习:有理数除法的法则:a÷b=a×1/b(b≠0) 1a>0,b>0,a/b>0;a0; 2a>0,b0,a/b<0. 3课堂小结: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乘法转化(二)、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中的八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分钟、2分钟、5分钟、8分钟、8分钟、16分钟、2分钟、1分钟。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标:
图2“我”搀扶着爷爷走近餐桌,启示学生家人聚餐时,能尊老爱幼。图3“我”背对着餐桌打喷嚏,提示学生餐桌上的行为要有教养和礼仪。图4妈妈为“我”夹菜时,我表达了感谢,展现了家人共餐时的温暖。(2)餐桌上还有哪些礼仪呢?介绍中国传统用餐礼仪国学小讲堂------吃饭礼仪(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进行教育引导。(四)活动四:我在小饭桌吃午餐小饭桌吃午饭,小朋友们该怎么做?(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老师引导做到以下几点:1.饭前要洗手,盛饭舀菜要排队。2.吃饭时不讲话。3.吃饭垃圾放在指定位置。4.剩饭剩菜统一倾倒指定地方。5.饭后放好碗筷或勺子。(五)活动五:总结巩固。同学们要做个讲究卫生的好孩子。同学们知道吃饭前和吃饭后要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师做总结。)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能乖乖吃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成长。
一、说教材《我们有精神》一课,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 的精神面貌”。本课三个主题紧密结合 “我们有精神” 这一话题展开, 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教科书以“这样真精神”为切入点,引 导学生理解“有精神”的状态,通过升旗仪式引导学生领会在正式、 庄严的场合里“有精神”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 活中的“有精神”。无论是坐姿端正、认真读书的样子,还是站得挺 拔、高唱爱国歌曲的样子, 或是在课堂上响亮回答问题的样子,都是 “有精神”的具体表现。接下来,教材通过对学生坐姿的对比图,帮 助学生了解“有精神”的价值,以此说明“有精神”对身体健康的重 要意义。而在第三个小主题“我们天天有精神”中,教材旨在帮助学 生找到自己在不同状态中“有精神”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生 活中,思考怎样才能每天都有精神,从而进一步讨论保持天天有精神 的策略和办法,让有精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规则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多方面的学习资源,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课前学生把收集到的规则方面的资料汇总到课外调查表上,学生可以对游戏类、交通类、环保类、体育类等资料进行汇报,活动后让学生交流收获?4、走进《中小学生守则》,领悟学校规则课程是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环节。首先教师让学生获悉与之关系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中小学生守则》。通过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把图片与守则内容连起来。通过核对,引导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说出对哪一条的理解最深刻。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没有这条规则,学校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对每个同学可能有什么影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让学生把单一的“规则”迁移到日常行为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深化认识,付诸行动从上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系列的“坚持才会有收获”的生动事例,本环节,就是让学生在“积极与消极意志品质的斗争中”引射出自已内心的情感。从而克服和纠正他们消极的意志品质,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加深对“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情感认识。并在“登山看海”的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尝试体验青蛙要实现的目标虽不容易,但只要有毅力,克服困难努力坚持下去,最终就可以通过一小步一小步累计完成梦想,付诸于行动、见证了认识。(三)、方法指导,巩固延伸几种坚持下去的方式方法的介绍,便于孩子们课下体验尝试,对学生克服以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有帮助。本节课在 “永不放弃”的歌声中结束,既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又能给学生留有回味的余地。
一、教材分析《变废为宝有妙招》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共有两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暴增的垃圾》,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现状,垃圾问题的产生及造成的后果,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及后果,增强环保意识。二、学情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垃圾,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一方面垃圾影响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废弃物中有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由于人们不充分利用,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知道垃圾中哪些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1.知道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并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垃圾问题。
听完这些食物的哭诉,你有什么话想说? 3. 说一说:浪费有多种表现。 把不爱吃的食物扔掉是浪费;......是浪费; .....是浪费; ......是浪费。【设计理念】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感受浪费现象无处不在。(二)算一算,想一想。1. 算一算:①用天平称一称,用小碗量一量,看看50 克大米有多少。②如果每个同学一天浪费50克大米,全班同学一天共浪费多少大米?一年共浪费多少?如果全校有500 个学生,一年将浪费多少大米?③一个学生一个月大约吃9 千克大米,如果能把这些被浪费的粮食积攒起来,可以 够多少学生吃一个月?2. 想一想:看到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受?【设计理念】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浪费的量,使学生明白这种浪费是容易 被忽视的,但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活动三: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职权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第46 页的图文资料,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民政府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行政机关有哪些?其职权是 什么?板书:行政管理职权,提供公共服务。然后,学生从教材第 47 页中找出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职权的相 关信息,并了解司法机关徽章的含义。板书:监察权,审判权,监督 权。最后,结合活动园中三名同学对法院可以审理哪些类型案件的争 议,先小组内讨论交流, 你认为法院可以审理哪些类型的案件?再全 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政府机关、 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职权,知道人民法院可以审理哪些类型的案件。环节三:课堂小结,内化提升 学生谈一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内化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环节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课后,以国家机关的职权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萝卜在农村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民间还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美称。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我认为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设计思路:托班上学期的(2岁半)幼儿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区别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兴趣,并对五官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手部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手指的精细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一个跟老师念儿歌并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从而加深对手指的认识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通过这个活动能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发展,体验活动的快乐。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确立了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训练手部肌肉群,手指的协调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双手能很灵活的做各种动作。 培养幼儿喜欢游戏,积极的运用想象力,去创编手指动作。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主要通过几幅漫画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道理,开始接触哲学。漫画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漫画二:甲:下雨好极啦!乙:下雨糟透了!漫画三:——狂妄之徒,你竟然坏了祖上规矩!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教法、学法分析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分析学生学习状况,认为对这一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1、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尝试计算例7的1、2题。再通过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设问、强调重点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2、通过学生反复叙述算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他们自主探索“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商中间或末尾有0”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目标1、在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2、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3、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然后我让自主尝试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各自的算法,并讨论比较那种算法更简便,从而总结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的简便方法。为了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这个环节里又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两个练习,一个是0和非0的对位,还有一个是积末尾补0。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解决。重点强调了因数中间0不能漏乘。在练习方面,我设计了看谁的眼睛亮,通过找错误,学生练习时,老师观察到有共性的的错误,通过视频展示台,让学生来寻找错误,再次突破本课的重点。一题是360×25因数末数一共有一个0,而积的末尾应该有三个0。让学生进行讨论,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积末尾0个数确定的方法。在巩固和拓展联系环节,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是基本的计算练习,接着是因数末尾0个数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联系,通过练习,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学生自己讨论如何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根据时间进行调节,若有时间进行讲解,若无时间留作回家思考的题目。课件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声音,图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嘟嘟熊这一朋友有了直观的认识,嘟嘟熊的出现,使本节课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时恰当进行全课总结,颁发礼物的同时又进行了德育渗透,使整节课水到渠成。整节课在教学环节上由一条嘟嘟熊的线索贯穿到底,很自然,顺畅。从基本练习——对比练习——计算练习——巧算总分——比一比,由简到难,而且在每个环节中也都有层次,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始终秉承一个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得这节课在很多环节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及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上,本节课很重视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口头表扬,有贴纸奖励,更有最后的全班评价奖励,可以说整节课都将德育渗透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