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训练】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内的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称,如今“北大荒”已被人们称为“北大仓”。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中温带湿润地区B.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而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C.土壤因富含矿物质而形成肥沃的黑土D.夏季高温且雨热同期,利于冬小麦、玉米种植2、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A.我国已加入WTO,可以从国际市场大量廉价进口粮食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生产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转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3、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图11-3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图中可见西气东输工程主要穿越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连接了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经济地带,自然景观上由东向西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教学内容】一、 打造中国能源输送的大动脉1、 西气东输工程概况(1)三大组成部分——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2)主干道走向——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哈密、柳园、张掖、武威、干塘、中宁、靖边、柳林、郑州、尉氏、淮南、南京、常州,最终到达上海,全长近4200千米。[经典例题1]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图11-5),回答:(1)天然气按形成和来源分属于来自 的能源,与煤炭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2、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商业中心区位选择因素与港口的区位选择因素的共性条件是( )A、自然地理条件B、经济地理条件C、地理位置D、经济腹地3、中国政府宣布开发上海浦东的时间是( )A、1978年B、1985年C、1989年D、1990年4、有关上海优越区位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三角洲可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B、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C、是我国最大城市带的核心城市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5、目前上海市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B、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6、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规模扩大B、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C、城市管理混乱D、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7、下列可反映上海市的城市问题的是( )A、上海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略高于北京市区B、上海市沙尘暴天气多发C、上海市许多家庭三代人同室居住D、上海市人均绿地面积稍高于重庆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而且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4、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综合开发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总结:搞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知能训练】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1、保护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 )A、秸秆还田B、增施化肥C、植树造林D、焚烧秸秆
1、图9.6“南昆铁路示意图”掌握南昆铁路起止点、支线、途经地区、铁路线附近的矿产资源(云南的磷矿、贵州的煤矿、广西的铝矿等);南昆铁路使西南区南连北海、防城港、湛江、钦州等港,成为西南区通往沿海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使西南地区物资出海路程缩短了600千米,对西南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2、图9.10“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主要铁路分布图”本图展现了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的主要铁路分布,要求重点掌握本区内的环状铁路——成渝-川黔-贵昆-成昆线,新建的南昆线、内昆线,以及宝成线(联系西北区),襄渝线、湘黔线和湘桂-黔桂线(联系中南区),枝柳线(联系中南区和华北区)等区际铁路,昆河线等国际铁路及重要铁路枢纽。3、图9.11“西藏自治区交通图”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目前唯一没有正式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读图后要能掌握联系拉萨的四大入藏(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及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
1、 下列四组地形中,全部属于西部大开发区域的是()A.江南丘陵——阿尔泰山——云贵高原——祁连山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2、“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A.哈密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吐鲁番盆地3、 西部地区正在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其中已经建成并在最近开始向上海输送电能的水电站是()A.二滩水电站B.丹江口水电站C.龙羊峡水电站D.新安江水电站4、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最高的是()A.青藏公路B.川藏公路C.滇藏公路D.新藏公路5、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1、图9.2“西南区地形图”自西向东跨全国地势三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境内的平原。要求熟练掌握各地形区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对交通建设的影响。2、图9.5“川、滇、黔、渝、桂主要矿产分布图”读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及分布地区,看本区已建有哪些工业基地,分析工业基地建设的条件。假如本区有发达的交通,还可以建设哪些工业基地。(【教学内容】“要想富,先修路”,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典例题1](2001年广东河南卷)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答案:C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2、图5.5“长江三峡图”(1)掌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②有的著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这篇演讲词,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阐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作者善于自我调侃,在自我解剖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了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演讲中列举了大量名人事例进行论证,使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篇演讲词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我们在体会王选演讲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他的人格魅力。2.布置作业(1)人的一生所做的重要抉择,如果与时代和国家紧密相连,意义会更加重大。我们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如选择未来事业时,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演讲词,并在小组内演讲交流。(2)课外阅读王选的《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教学重点:1、通过绘画、制作表达自己的愿望。2、学会认同自己的作品。3、敢于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自己的创意。教学难点:能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自己特殊的创意。教师准备:妈妈的生活录像、学生作品照片、小制作若干、各种动物亲情照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彩纸、橡皮泥、彩色卡纸、剪刀、彩笔、小盒子、纽扣、丝带、信纸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三.教学设计1、激趣(1)学生回忆过年过节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或者看到的漂亮的烟花。(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美吗?为什么?你还见到过怎样的烟花,请你来描述一下。(3)今天我们一起来描绘漂亮的烟花,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
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之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印。三、布置作业1.团结协作;2.注意卫生;3.比一比,哪一组印得最美丽。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课文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树立保护青蛙的意识。 1.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2.教学难点:能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2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寓水的知识于趣味故事中的科学童话。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课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把知识性、科学性融于趣味性之中,文中多处运用短长句的方式写出了语言的节奏感,拟人化的词句增强了画面感,充满情趣。比如“有时候……有时候……”“落”“打”“飘”体现了用词准确、严谨的特点。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晒、极”等15个生字,会写“变、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掌握“天空、傍晚”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单说说水的变化过程。3.了解气候常识,知道汽、云、雨、冰雹和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态。知道水的利与害。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人类的道理,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单说出水的变化过程,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并能仿照说句子。2.教学难点:了解气候常识,知道汽、云、雨、冰雹和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态。知道水的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述植物传播种子的诗歌,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文插图与诗句相配合,感受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课文插图画面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辅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重点词句。 1.认识“植、如”等12个生字,会写“法、如”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和“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4.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课时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老屋帮助了很多人,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故事,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他的善良品质。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本课的难点是学习预测故事,续编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各部分情节具有相似性,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内容,这也可以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方法上的引领,尤其是对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相似为学生提供预测的依据。 1.会认“暴、凑”等6个生字,会写“准、备”13个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3.能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的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故事情节的预测,培养阅读兴趣。4.初步体会预测的好处和乐趣,学习老屋善良的品质。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预测故事结局的方法。 2课时
《海滨小城》《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绘了海天远景图、海上日出图、渔船归来沙滩图、小城庭院图、小城公园图、小城街道图。作者正是用这一幅幅的画面,抓住其中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本课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点。作者运用“棕色、白色、灰色金黄色”等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出了海滨之美;以总起句的方式概括了小城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文字勾勒的画面,从而了解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以及这些景色的特点,体会总起句的作用,进而积累语言,仿照课文练习表达。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加强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1.认识本课“滨、鸥”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2.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3.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4.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本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留心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题目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1.认识“父、鹦、鹉、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2.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4.在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2.教学难点:在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课时
《金色的草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写作课文,本单元的语文元素是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本组单元只有两课,第二课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学会观察并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写出自己的观察。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蒲、英”6个生字,会写“盛、耍等13个生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3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情况及原因。3.品读感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4.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品读感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2.教学难点: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2课时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途径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阔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课时
PPT全称是PowerPoint,LFPPT为你提供免费PPT模板下载资源。让你10秒轻松搞定幻灯片制作,打造⾼颜值的丰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