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5)在右下方写提出倡议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在名称或姓名下写日期。本次写作关键是正文部分,应先写清环境保护倡议活动的原因和现实背景,再写发出倡议的具体措施。最后总结一下,表明倡议活动的意义及倡议者的希望等。四、参考范文环境保护倡议书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蓝天碧水、明媚阳光、鸟语花香、清新空气是构成我们梦寐以求的优美家园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但是废气、污水、白色垃圾、重金属等污染物侵蚀了这一切,环境污染已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有谁会想到,那些泛着刺眼的白色的饭盒会污染多少土地?有谁会想到,那些废弃的塑料袋随风飘散在空中,会污染多少城市和乡村?保护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我们要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观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
学习要求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难解字词。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文章脉络。3、揣摩文章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主旨。一、导入新课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紫藤萝是瀑布吗?不是的,因为,它是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组成的,因为像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所以文章叫《紫藤萝瀑布》。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我国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系。我们学过的文章有童话《花的话》。本文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② 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第二课时四、师生探究讨论第一部分: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2)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传奇色彩。2.本文第4、5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试分析其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选取勃朗峰上的山峰、高地,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远近结合,相映成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陡峭峻拔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天空、飘忽不定晶莹洁白的白云,体现了勃朗峰景色的优美壮丽。
2.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怀念、喜爱、乡愁。(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明确:结合具体的写雨、物、人等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宁静、恬然的生活。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这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集一切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居里夫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请你细读文章,找到表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句段,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明确:(1)对科学事业诚挚的热爱。“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其中的“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2)无惧一切困难,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3)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茅盾法布尔的天性与一个渺小的昆虫有相同之处,青年的法布尔可能把自己看作昆虫。在十分复杂、冷酷无情的大自然环境中,坚韧不拔地为个人与族类的生存而斗争,这就是昆虫的本性;而法布尔则为他的学术研究与文学理想,至死不屈地进行斗争。《昆虫记》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一般抒情散文搔首弄姿的俗态,文风质朴,别有风趣,自成一格,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罗大冈法布尔一生勤奋、博学,除精于昆虫学研究之外,在植物学、数学、物理学及化学诸多领域也造诣颇深,而且具备古代史、古代神话、诗歌、音乐、绘画、文学等多方面素养。读《昆虫记》时,不仅要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也应领悟到“法布尔精神”。法布尔精神高度概括为两个字:求真。这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与对待研究的惊人毅力足以赢得人们的崇高敬意。——(译者)王光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把握文章主旨】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叙述式: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对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作扼要的叙述。2.描写式:对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细节,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3.评论式:对所报道的事实,作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目的。4.提问式:把主要事实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使报道的问题更为尖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目标导学三:展开丰实的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其结构形式有两种:1.先后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2.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主次、点面等关系)安排层次。目标导学四:介绍背景和结语消息的背景和结语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无的内容。1.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1)对比性的;(2)说明性的;(3)注释性的。2.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三种形式:(1)概括小节式;(2)预测趋势式;(3)提出问题式。
明确:示例:①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是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的,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可以体现。②我读出了富春江的水是清澈、湍急的,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可以体现。要点:水的特征:清澈、湍急。山的特征: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目标导学四:修辞品析,写作借鉴1.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明确:夸张:“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澈透明;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把山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3.文帝所说的“此真将军矣”中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语言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4.用自己的话概括周亚夫的性格特点。明确: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5.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为什么?明确:汉文帝是一个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的君主。因为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因为汉文帝意识到霸上、棘门军是何等儿戏,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保家卫国最需要的。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流水更多地是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5.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关雎》1.双声叠韵。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各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2.偶句入韵。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3.起兴手法。起兴,作为《诗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先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的诗句。比如这首诗写雎鸠鸣叫,让人联想到男女欢爱,引出下文追求淑女的诗句。
【新课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言下之意,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其实,读书还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书,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写作要求】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再仔细读一读相应的片段,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2.能概括叙述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受,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避免脱离原文和生活实际任意发挥。3.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技法点拨】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 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2. 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3. 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 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一、导入新课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也学习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论文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说理的层次,还要进一步理解议论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说理的层次,明确各段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组完成以下问题。1.本文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明确:对怀疑精神作者阐述得明确而透彻:所谓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明确:作者在进一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可击。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2.小组讨论。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